小乡村的排球女将
资料图片
坝底乡农民运动会的女排比赛。
侯国芳拿到奖状、奖金。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1月日下午,北川县坝底乡第四届“高山蔬菜杯”农民运动会举行颁奖仪式,平均年龄近岁的坝底村女排连克中学队、小学队取得了冠军。
在排球运动远未普及,更不如乒乓球、篮球等“大众化”的四川,一个距县城3个小时车程山高路远的羌族乡,能组织起5支女排队伍打比赛,队员身份分别是家庭妇女、药店老板、童装店雇员、妇女主任等,这让来访的外地客人眼前一亮。
缘于知青:
播下一粒种 收获万颗籽
坝底村女排队长侯国芳从小学开始学排球,直到高一,一直是校园排球的活跃分子。现在的球友多半都是在学校时与排球结缘。
北川县教体局副局长张俊介绍,上世纪年代,一批来自成都、重庆的知识青年来北川上山下乡,让山里的羌族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了正规的篮球、排球教育。
岁的王康菊至今回忆起还激动不已:“二三十年前我们的排球、篮球水平在北川无人能敌。去县里比赛,人高马大的对手硬是不敢传球,一传就被抢断了。”
知青秦朝安等几位体育老师,从多岁到多岁,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里。“训练规范又严格,但又很爱学生,有一次发生滑坡泥石流,秦老师把学生一个个背过去的。”岁的排球老将李开萍回忆,她是秦老师的学生,后来又成了同事,她教小学1-3年纪,秦老师教小学高年级和初中。
坝底乡、禹里乡等因为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当地的体育运动氛围从那时起一直很浓厚,妇女节、春节等重要节假日里,都要组织球类比赛或者综合性运动会。“今年绵阳举办四年一届的运动会,北川的女排获得第二名呢。”张俊说,当年知青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在开花结果,桃李芬芳了。
融于生活:
一人锻炼 全家受益
“排球太好玩了,一玩起来什么烦恼都没了。大家尽情的笑啊、跳啊,有时都忘了时间。”侯国芳说,丈夫打趣她,饭都不做了,你们还要打进国家职业队啊?
其实,每位家属都很支持。经常义务赞助排球的唐小英,丈夫在隔壁乡镇工作,每次回家都对她说,我回来了,家务我做,你去打球吧。打球打出来的健康阳光好心情,只会让家庭越来越和睦。有的一家三口都是爱好者,打球也全家齐上阵。侯国芳的女儿也喜欢打排球,虽然上高中功课忙,但一有空闲时间,就跟妈妈在自家院坝垫垫球。
“有人说事物都有两面性,但在我们这儿,打排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侯国芳说道。年,灾后重建基本结束,几个排球活跃分子找到一块空地砌了水泥墩,竖起杆杆,找中学要了一张网,重操旧业。那时场地太小,四周都是民房,常常打到别家玻璃窗、墙上,惹得邻居老大不乐意,叫她们别打了。
一两年后,乡政府建了一个水泥地的排球场,救球时扑在地上生疼,现在网子也烂得差不多了,但总算有了自己的“主场”,她们已经很满意。有时排球队还和附近的禹里乡打友谊赛,年就打了好几场。“女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圈子,丈夫、孩子也有了自由空间,彼此关心又不捆绑。”候国芳说,当然她们也还是以家庭为重的主妇,上次去县里打人生中最高级别的比赛,也只是在网上买了一双元的运动鞋。
成于比赛:
“棒棒球”易 发展推广难
年,北川举办排球比赛,首次邀请了乡镇机关、学校代表队之外的业余队伍参加。坝底村和坝底乡的场镇社区组成一支代表队,在十几支队伍中取得了第四名。“感觉能拿第二的,还是缺乏大赛经验,有点紧张。此外,人家有扣球手,而我们只会打棒棒球。”侯国芳分析。
所谓棒棒球就是只求球能打过去,谈不上任何技术。“也大致分过各自的位置,但是旧习难改,又没有教练指导,一上场说好的位置全忘了,全靠一股憨劲儿。”
她们也看电视转播的比赛,观摩实战。巴西奥运会女排夺冠那一场,唐小英由于工作没看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回放。看完后还打电话交流心得。但是看专业比赛是一回事,自己能学到几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次在乡上夺冠,拿到了元的奖金,侯国芳打算给大家买一套好点的运动衣。此外,希望球队能扩大一些。“现在打排球年纪最大的岁,最小的十几岁,唯有二十多岁是断档的。电视、手机把他们拴住了。”侯国芳说,在年轻人放学放假返乡期间,多开放学校的场地,多组织交流赛,也许会有助于推广这项运动吧。
新闻推荐
近年来,北川县桂溪镇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中注重结合旅游发展,利用河谷自然环境资源和九皇山、药王谷两个国家级景区游客资源,开展河谷漂流休闲旅游活动,使山区多名贫困村民在“漂流经济”中实现就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