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长征记忆融进了血液 ——走访阿坝州失散老红军记

阿坝日报 2016-10-28 00:00 大字

■记者秦远俊

历史很远——

80年,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很久远的一段时间。

历史很近——

红色10月,记者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发放工作组一行走近阿坝州尚健在的失散老红军。在这些战士的讲述下,80多年前红军长征在阿坝不再只是历史书上的文字和数字,而是一幕幕鲜活的场景爬雪山、过草地,在战火硝烟中,红军将士们一次次地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自我。

80多年前的长征路真的很近,像这些红军老战士一样,就在我们的眼前;长征记忆更是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这段永远不可遗忘的英雄岁月,是恢弘史诗般的荣耀,是我们至今也能获取生生不息精神力量的重要历史记忆。

硝烟遮不住的年轻面孔

关于阿坝州失散老红军的故事,大多起于1935年初,这群老红军那时都才十多岁。他们生命的花季本应和今天喜欢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美丽如诗,只是血雨腥风使理想信念的花朵更早地开放,在浴血奋战中成长。

硝烟终究遮不住年轻的面孔,长征这篇震撼世界的史诗,也因这群年轻战士而更加鲜活。

张秀清,11岁随父母、哥哥姐姐全家参加了革命,14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阿坝。这位四川巴中籍的女战士,1935年初随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带领下经北川县来到阿坝州茂县,是在红军中成长起来的少先队员。

“帮助红军筹运军粮、煮饭、照顾伤病员。”今年96岁高龄的张秀清老人对随红军长征在阿坝的故事依旧记得很清楚,她说,1935年9月份,她跟着红军北上翻雪山过草地,途中不仅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惨遭地方武装杀戮阻击,同时还要忍受饥饿和恶劣天气,吃草根树皮。

很难想象,像张秀清一样的年轻战士是如何一次次在饥饿、寒冷中捱过去的,然而“忍饥挨饿”这种苦在张秀清口中并不算什么,她最难过的是“很多红军战士都牺牲了”,谈及此处,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

和张秀清一样,现在汶川三江安家的失散红军王全英同样是名女战士,原籍金川县。生于1921年的王全英,十来岁时她做着帮佣,直到14岁时“红军来了”,一切变得不一样了,“平等”、“革命”等词汇让她觉得红军不一样,是“老百姓的队伍”。在红军女干部王有君(音)连长的宣传启发下,王全英参加了红军,并加入了少先队。

“和我一起参加红军的还有几个金川的姐妹,但她们都在长征途中被敌人杀害了。”虽然王全英随军转战的日子只有一年,但她经历的生死故事却一件不少。

尽管是名女战士,带路、清理地雷、筹集粮食、护理伤员这些非战斗任务她都干过,硝烟战场、人间生死几乎天天上演。在金川转战几个月后,随红军出发到了抚边、打箭炉(今康定)、小金、巴地、巴旺一带,翻山钻林子两个多月。

“一场血战啊,好多人都牺牲了!”1936年3月初,王全英所在部队在丹巴遭遇了国民党24军,很多红军牺牲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子弹一个接着一个在耳朵边上飞。”当时战况很是激烈,由于国民党24军把丹巴索桥砍断了,所有的红军都过不了河,开始撤退,转移到大桑。而大桑地区的河上没有桥,红军只好搭了一根独木桥,大部分红军冒死冲过了桥,为了这道“生死桥”,又是一场血战。也正是这场战斗,王全英掉队了。

“掉队后不敢回家,回家是要杀头的。”一路辗转翻过了空口山,翻过了巴朗山、牛头山,恶劣的气候把脚冻坏,肿胀流脓甚至都长了蛆虫……一路艰辛,直到5月份才到了汶川县三江乡照壁村,从此就在三江乡隐姓埋名安家落户,直到解放以后恢复了自己红军的身份。

不仅是张秀清和王全英,阿坝州1937年7月6日(含)之前参加革命工作尚健在的老战士到今年初还有6人(其中两人因年事已高,分别于今年初和4月溘然长逝)。他们靠什么闯出了高原上的长征路,靠什么支撑着自己去战胜那支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敌人?

信仰是勇敢者的通行证

“毛委员(毛泽东)给我们讲了,我们是穷人的队伍,红军是打土豪、分田地、讲平等的,革命成功了大家就能当家做主了。当时的穷人家肚子都吃不饱,能跟着红军走我觉得太好了。”即使面临各种恶劣的战斗情况,甚至左腿中弹负伤、和队伍失散时,96岁的金川籍老红军张柱庆在当时仍旧坚信“红军肯定要打胜仗”,新中国的成立坚实有力地证实了老人的话。

“那会儿肚子都吃不饱,但我相信吃苦在前头,享福肯定在后头。”坚定的信仰成为支撑张柱庆英勇作战的源泉。

当年在父亲张正杰的带领下,张柱庆和弟弟张老三参加红军。一支汉源夹板枪、一根子弹带、颈子上挂着的四颗无柄手榴弹成了张柱庆的全套装备,年仅14岁的张柱庆在驻守小金县两河期间,跟随两个班的红军先后两次到大板昭牧场剿匪,缴获牦牛30多头,在战斗中左腿不幸中弹负伤。不久,又奉命撤回金川,南下丹巴,西进道孚、炉霍,一系列的战事辗转,张柱庆不幸途中掉队。在经历了数月跋涉回到金川时,父亲和弟弟却早已因病离世。

“那会儿,毛主席给我们讲的建立新中国、人人要平等、家家都要分田地,我都看到了,也得到了。”张柱庆坚信,和长征那时一样,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今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同为金川籍的老红军周志良于今年4月逝世,在周志良家人的讲述下,记者了解到了这位老红军的英勇故事,1935年10月参加红军,任崇化县苏维埃政府二区儿童团团长,配合游击队承担宣传、征粮、土地改革和保卫区苏维埃政府的任务。在白松塘打败土匪,缴获杂粮160多石,缓解了红军严重缺粮的困境。一个月后,土匪集结报复,深夜袭击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周志良和留守的红军战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英勇战斗,击退了土匪,而2名区苏维埃干部、4名红军战士却永远倒下了。

1936年7月,红军北上,此时的周志良因为生背疮动弹不得,留在了金川。红军撤离的第三天,土匪勾结地方恶霸,将周志良从床上拖起,捆绑在破庙的柱子上,毒打示众,称要沉河。当时若不是亲族邻居跪地求饶,并将仅有的15亩水地全部交出,才保住了性命。

生死坎坷,不忘初心。周志良在世时,一直嘱咐家人:“是共产党给我们穷人争来的江山、争来的幸福,你们一定要记住。”周志良生前的物品见证着这位老红军的长征记忆,和这些物品放在一起的是一幅幅精心装裱过的感谢信,这些送给各部门的感谢信上清晰写着“我们应继承父亲的遗嘱,不忘红军,永远跟党走,发扬红军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把红军精神传颂好、发扬好、继承好。”周志良的家人准备在新修的房屋里专门留出一间作为红军长征博物馆,用于传承长征精神。

回顾长征在阿坝,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爬雪山、过草地,前面的困难一点都不少,可是长征的脚步没有停下。红军战士忍饥挨饿、流血牺牲,但无论多么艰苦,他们永远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

长征记忆永驻,长征精神永存。

新闻推荐

夏季已至在北川县都坝乡的深山里成片的牡丹花谢在田里

夏季已至,在北川县都坝乡的深山里,成片的牡丹花谢在田里。“可惜了!”今年,黄朝明的近千株牡丹花又没卖出去。但他对种牡丹一点也不后悔,因为牡丹花是他半个世纪来的最爱。□张迪然本报记者吴璟从一株...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