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绵阳草根公益组织探路“常态化生存”

四川日报 2016-03-28 08:17 大字

进入“后重建时代”,当激情退去,从志愿团队到公益机构的路有多长——

□本报记者 栾静祖明远

3月25日,香港资深公益人庞志成又一次来到绵阳市北川县为公益机构员工做培训。不大的教室里,稀稀落落坐了12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他第一次来北川时,身边活跃的是上万名志愿者。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在重创灾区的同时,也极大地唤醒了国人做公益的热情。据统计,当时共青团四川省委共接受超过118万名志愿者报名,其中仅北川一地,参与救灾重建的志愿者就达到数万人。如今,随着灾区创伤弥合,大多数志愿者已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在绵阳,从灾后重建中成长起来的公益机构不超过5家,员工不过几十人。

数万志愿者“种子”,仅成长出5家公益机构。这条路,到底难在哪里?做强做优的这些公益机构又有哪些成功经验?

萌芽

“做公益”做成一项职业

北川第一家专业公益机构——中国心志愿者团队的办公室,位于北川新县城边缘。

地震过去已近8年,但地震的痕迹仍可窥见——办公室座机尾号是“512”;工作人员都习惯身着冲锋衣、登山鞋、双肩包,仿佛随时准备赶赴需要的地方……

中国心队长高思发不想改变这一切:是地震让他们进入了公益这个陌生领域。

高思发是安县人,地震前在西藏做生意。地震后,他来到北川任家坪,搭建了一所帐篷学校,“我不懂医疗也不会救援,看到孩子们在街上乱跑,觉得照看孩子我应该可以胜任。”高思发并不讳言自己的业余背景。而当时,北川数万名志愿者多数如他一般,凭一腔热情而来,自发寻找“能帮上忙的地方”。

随着秩序渐渐恢复,志愿者们开始陆续离开。高思发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不脱了”:震后两个多月积淀下来的感情,已经让他难以舍弃这些孩子。

此前,高思发用的是自己的钱。而临时收容要变为长期助学,资金缺口变得很大。热情被现实击败,高思发一度萌生退意。

转机出现在2009年。作为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代表,高思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公益论坛。国内老牌公益机构的经验让他醒悟:做公益不能靠一腔热血,也不是一味贴钱,只有成为有固定收入的职业,才能持续下去。

类似的经历也出现在王斌身上。这位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老师,在自费做了数月心理辅导后,也萌生了将此作为职业的想法。

在与国内公益机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两年后,中国心志愿团队和为乐志愿服务与研究中心先后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成功。

扎根

找项目找资金让机构活下来

作为绵阳本土首批专职公益工作者,高思发们背景驳杂,包括商人、机械工人、编剧、外企员工等,而专业对口的社工、心理咨询师则寥寥无几。

起步之初,这批前志愿者组成的机构就遭遇了生存危机。

借助在北川工作过的志愿者们的帮助,中国心的募捐比较顺利,很快就发展了300多位捐赠者,累积接收发放了350万元的助学款,但项目运营经费却几度枯竭,2000多元的月工资,也导致工作人员流失很大,“症结在于理念:把钱给孩子,没问题,但要给机构运作,捐赠者就不太乐意了。”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副主任瞿晓龙说。

事实上,运营的经费压力并不轻松。为了追踪孩子成长情况,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一户户回访,此外,工资、办公室房租都需要钱。怎么办?2009年起,中国心每年都组织活动,邀请捐赠人来北川做志愿者,体会做公益的过程。

渐渐地,“公益也需要成本”这个理念被大家所接受。2015年,大家达成共识:捐赠每个学生一年1000元-3000元生活费时,会多掏200元,以帮助机构维持运转。

另一家公益机构为乐志愿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灾后重建期间,为乐志愿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笔为期2年、每年20余万元的经费,用于帮助灾区学生心理康复。2013年,该项目结束后,为乐志愿又凭借多年心理援建的经验,与共青团涪城区委达成合作,建立了新的常态化项目:留守儿童心理建设。2014年起,涪城区每年都会出资16万元用于购买夏令营服务。“他们有时间、有专业技能,而乡村学生有需求,政府就可以发挥一个桥梁作用,引导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实现三方共赢。”涪城区文明办工作人员罗燕玲说。

深耕

规范化+本土化+专业化

在业内专家眼里,中国心和为乐志愿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从应急活动向常态活动的转变。“灾后心理康复是应急项目,而乡村儿童心理建设是长期工作,这种转变靠的是专业技能,而非一腔热情,这也是志愿者和专业公益人士的差别。”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祥荣说。

在日常工作中,专业经验也尤其重要。中国心就在转变中吃过亏,比如把助学款发给家长,结果部分钱没有用到孩子身上,如今,他们将钱发给班主任,由他们给学生充到饭卡中。

此外,在人员招募上,中国心也从一开始地“看感觉”,到注重本土和专业的背景,致力于建立稳定的本土化队伍。目前四川籍员工已达到一半,也多了几位社工专业毕业的同事。

一个细节见证了中国心的成长。他们每年开展的课外活动,名称一直在变化:2008年叫做帐篷学校,2009年叫夏令营,2010年叫辅导班,2011年改为成长营,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专业性提高,我们的关注点也不仅仅是助学,把视野开拓、道德品质培养加入进来,而且要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瞿晓龙说。

随着助学的推进,学生们的学费、生活费都有了着落,身高、体重等指标也跟上了,但他们在家庭教育、视野等方面的欠缺,成为中国心关注的新重点。为此,2013年中国心启动了远眺计划,带领北川学生到外地的高校、医院、企业参观,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大学生活,甚至可以体验老师、医生等职业。“告诉大家职业可以很多元,而不仅是像长辈那样外出打工。”瞿晓龙说。

因为专业性得到认可,捐赠量稳定增长。目前,中国心已计划将助学项目拓展到隔壁的安县。“可以说,我们用了8年时间才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的模式。”高思发说。

播种

将公益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如今,在对外介绍时,中国心从不主动提及自己来自地震灾区,“我们助学主要基于贫困,而地震只是致贫的原因之一。”瞿晓龙说。

“地震灾区”的标签,曾给他们获得资源带来便利,但随着机构成熟,中国心希望“大家更多关注我们的工作,而非灾区的身份。”

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开始注重传递公益理念。在每次助学款发放过程中,中国心工作人员都要和孩子们交流分享公益的基本理念,这被称为“种子计划”。同时,每年中国心还要为高中毕业的受助学生提供志愿者岗位,让他们体会施助者的快乐。

今年,年龄最大的一位受助学生就将大学毕业,其专业正是心理学,“很有可能回到北川从事公益工作。”

与此同步,为乐志愿也启动了自己的“全国推广计划”。3月18日,为乐志愿在全国7所高校同步开始宣讲会,接下来将在全国高校选拔志愿者。在接受培训后,志愿者们将在涪城区参与夏令营活动,其中成绩最优者还将获得一笔资金,回到所在高校后可以争取当地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从而将为乐模式落地生根。

目前,该模式已在雅安地震灾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得到了推广。“这些志愿者就像当年的我们一样,都是公益理念的‘种子\’,当环境合适时,就会生根发芽,把为乐的模式推广开,走向全国。”王斌说。

新闻推荐

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上)

任仲平(一)又一个7月来临,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上海兴业路的一栋小楼,迎来更多朝圣者。95年前,一群年轻人聚集在这里,革命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一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辉煌,正如纪念馆展览...

北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