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我们懂得了乐观坚强杨卫华先进事迹感动北川干部群众
□记者 张登军 王望
11月2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绵阳日报社主办的杨卫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川中学紫荆大礼堂举行。北川县级各部门、各乡镇及北川中学师生代表共400余人聆听了报告。
杨卫华生前,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北川,跑得最勤的地方是北川,他的镜头下记录得最多的人和事,还是北川。报告团成员讲述的不少事情,是那么熟悉,LED屏上的不少经典图片,还是那么熟悉。
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会,掌声与泪光交织。
群众说
他留给我们很多记忆
外面飘着毛毛细雨,冷风吹过,忍不住一个寒颤。在报告会开始前半小时,北川羌族自治县各级部门、乡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陆续赶到北川中学。
借来一套白大褂,帮医务人员背药箱,以此登上直升飞机抵达唐家山堰塞湖大坝;洪水袭击北川老县城后,他站在水深齐腰、浑浊不堪的洪水中拍摄;穿着潜水衣,拍摄《震后五年,漩坪乡露出水面》……
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会,让现场所有人重拾心底的记忆。
北川新县城居民覃阳明与杨卫华有很深的私交,记忆中北川的每一个活动,都能看到杨卫华的身影,“他拍摄了很多和北川有关的照片,包括羌族文化、灾后重建方面,那些照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足迹,也为北川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记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报告会后,很多北川干部、群众都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北川新县城尔玛小区一位李姓老人不认识杨卫华,通过报告会他知道了杨卫华的事迹,老人声音低沉地说,“我们都经历了大地震,他在地震后做的那些事,北川人不会忘记。”
同学们说
他让我们懂得了乐观坚强
在报告会现场,北川中学的师生组成方阵。他们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洗礼,坚强地走了过来。报告团成员的讲述,和一张张照片的静态呈现,让不少师生悄然落泪。“我一直都知道《敬礼娃娃》这件摄影作品,今天才把作者和杨叔叔对上号。”北川中学学生唐潇潇说,在听了报告会后,她才了解了更多有关杨卫华的事迹,“原来他为别人做了那么多事,生病了心里装着的也是别人,想到的是摄影。”
乐观与坚强,是杨卫华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确诊患癌症后,他依然笑对人生,没有放下相机,没有忘记一名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北川中学高二学生邹耀辉说,杨卫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让他和身边同学重新懂得了乐观、坚强的真正含义,看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高尚情怀。作为学生,他和同学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将杨卫华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执着的敬业精神贯穿到学习中,用热心、包容心去对待身边的人。
小郎铮说
杨伯伯只是去了远方
郎铮的父亲郎洪东来了,郑海洋的父亲郑雄来了……11月2日上午,杨卫华生前帮助过的北川群众代表,冒雨赶到了北川中学的报告会现场。
LED屏上,还是杨卫华熟悉的笑容。坐在观众区,报告团成员郑雄忍不住多次落泪。地震后,杨卫华给予郑海洋一家无私帮助,节假日开车接送回老家,陪郑海洋去成都做康复治疗。老家的房子垮了,郑雄没有工作,杨卫华又找东辰集团给他落实工作。郑海洋考上大学,他又帮忙联系热心企业资助学费,“他就是我们的家人。”郑海洋说。
坚强的郎洪东眼角湿润。儿子郎铮从废墟下被救出来的那一刻起,杨卫华和他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随时用相机记录郎铮的成长,家里有任何困难,杨卫华总是千方百计帮助他们。
“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一家人。”郎洪东说,听了报告会,才晓得他做了那么多值得人敬重的事,让他从不同的侧面,重新认识了“杨哥”。在杨卫华去世后,儿子郎铮特别伤心,很多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提到杨卫华,“心里总觉得他还在,说杨伯伯没有去世,只是去了远方。”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建华记者苏东华)连日来,山东省淄博市委派专家组来绵阳市考察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经验。考察期间,专家组参观了游仙区街子乡农村连片整治、游仙区新桥镇污水处理厂、游仙区中兴污水处理厂...
北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