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感发展 绵阳奏响新乐章

四川日报 2014-01-22 14:04 大字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绵阳 “十项民生工程”,189个项目全部完成,共投入各类资金100.42亿元,完成目标的116%。

数字,彰显党和政府浓浓的民生情怀,悄然改变着540万绵阳人的生活:

棚改房里传来阵阵欢笑,8000多户家庭已“忧居”变“宜居”;

溪沟水涧飘来缕缕荷香,千万户农民从人居环境整治中受益;

七村八寨铺通条条坦途,数十个贫困村已搭上交通扶贫的“快车”;

……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群众看发展,不是光听枯燥的数据,而是从身边的变化来感受——包括他能直接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以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变化的“有感发展”为重点,绵阳,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取向,倾听百姓呼声,回应百姓期待。

□徐 斌 叶德忠 吴璟/文周 斌/图

守底线 增收入

小康生活 一个也不能少

1月15日下午,小寒后一波强降温刚刚过去,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石纽村党支部书记马武等5个村民,就风尘仆仆地赶到绵阳市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带着900多名乡亲的浓浓深情,专程看望他们去年结下的“亲戚”——绵阳市委书记罗强。

2013年绵阳以“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为主题的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按全市统一安排,罗强联系北川县禹里乡,并主动要求联系山高路险、发展滞后的石纽村。

不到一年时间,罗强4次到禹里乡和石纽村调研指导,主动与群众“结亲戚”、共谋“致富经”、齐心奔小康,推动石纽村加快建成全市山区小康示范村。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真情帮扶群众致富增收的明确要求。绵阳早已领命而行: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饭碗”多起来。

2013年,绵阳进一步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全市新增就业4.62万人。

就业创新高,创业环境也更宽松。2013年5月29日,绵阳面向全国大学毕业生发出公开信,邀请有发明专利、创业项目、科技成果的青年和创业团队到绵阳创业。设立的1000万元创业启动基金,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创办中小微企业。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享受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并开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各类小微企业的税费起征点,也按国家最惠标准执行,对初创期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缴纳的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奖代补”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种种措施,让2013年成为了绵阳的“最佳创业季”,无数草根创业者在此地续写“创富”神话。这一年,绵阳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239人,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0家。开展创业培训175期,扶持自主创业5112人,带动吸纳就业42986人。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让“荷包”鼓起来。

2013年1月1日,绵阳市环卫处管理一所环卫工人李素英获悉喜讯:从即日起,绵阳市将提高2850名一线环卫工人工资待遇,环卫工人人均月工资增加280元。

这一次涨工资,是在2012年环卫工人每月工资涨了200元的基础上再次上调的。连续两年工资涨幅达48%,如果算上养老保险、高温补贴以及节假日的加班费,一年下来,李素英的收入近2万元。

只不过,绵阳全市有2850名一线环卫工人,都要涨工资,总的数字可不小,钱从哪里来?原来,绵阳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大大压缩市级部门的行政经费,节省下的经费用于改善环卫工人待遇。

不久,绵阳又投入了100万元,为环卫工人修建20处临时休息站和157个工具存放箱,解决大家休息歇脚、饮水以及作业工具存放的难题。2013年3月,绵阳正式成立环卫困难职工救助基金,主要用于帮助环卫职工或其家庭成员在遭受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或事故造成家庭极端困难时解燃眉之急。截至目前,共计向1034名困难环卫职工发放了46.18万元救助基金。

在绵阳,为环卫工人涨工资,只是增加收入、盯住“底线”的一个缩影。2013年9月,绵阳上调全市最低工资标准,调增幅度高达20%。这一年,绵阳通过实施各项具体的收入倍增措施,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00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40元,增长12.5%。

全面建成小康,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随着扶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绵阳扶贫措施不断强化,一批水、路、电等具有扶贫先导性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2013年,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深入实施,北川、平武扶贫开发加快推进,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0.1万人。投入财政资金4020万元,扎实开展对口支援阿坝州壤塘县、红原县和援建雅安市雨城区工作。

保基本 上水平 构建民生保障安全网

入冬,71岁的王清珍喜滋滋地搬进了绵阳嘉来老龙山小区的廉租房。“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小楼,太高兴了!”王清珍是一名下岗工人,由于没有足够的钱买房,一直和家人租房住,随着年龄的增大,家里人口越来越多,房屋的面积始终没变。幸运的是,这次租来的房子不仅价格更便宜,房屋面积也更大了。

在绵阳,廉租房租金按2元/平方米标准收取,其中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减免20%,“三无”家庭则全部减免。“政府投资建设的廉租房,切实为我们解决了一些难题,实实在在圆了我们的住房梦。”王清珍说。

新型城镇化,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简陋危房。让百姓住有所居,这一年,绵阳廉租房、公租房加快建设,危改、棚改齐头并进。截至2013年12月底,绵阳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住房15244套,竣工13323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395户,共计734万元。在近5年时间里,绵阳共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7000余套,更多百姓将搬离危房、棚户区,“忧居”变“宜居”。

“要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为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灾有所帮……绵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

让百姓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市,保障水平与时俱进。

这一年,绵阳的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明显突破。截至2013年底,绵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1%。在保障面扩大的基础上,保障水平也进一步提高。2013年,绵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迎来了“九连增”,完成了29.3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调待工作,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62.33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68.2万人4.35亿元,待遇发放率100%,月均56.72元。争取上级支持,将3.56万名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

让百姓病有所医,完善保障体系,更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013年,绵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十二五”国家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加快实施,全国中医药先进市顺利验收,“新农合”实现全市覆盖,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封顶线分别从20万元、11万元提高到22万元、13万元,为众多医疗负担较重的家庭雪中送炭。

这一年,绵阳29家公立县级医院开始实施取消药品加成。取消药品加成,即药品买多少卖多少,不再收取以前药品顺加价15%的销售利润,实行药品“零加价销售”。“医院销售药品居然不再加价,拿了价值200元的药,只付了184元。”家住游仙区的78岁市民张大贵到市人民医院看病,得知自己省了16元钱,心里特别高兴。按照总体就医人群统计测算,自2013年10月1日实施药品零加成起,县级医院门诊次均药费下降2.7%,住院日下降1.36日,住院次均药费下降4.75%,药占比下降2.58%,而到医院就诊人次却上升了10.99%。“药品不再加价,让我们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张大贵说。统计显示,绵阳取消药品加成以来,共让利于民约1700万元,惠及514万人次,进一步减轻了群众就医费用负担。

让百姓困有所助,城乡居民低保制度的“质量”稳步提升。

在绵阳,符合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全部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累计保障373万人次,发放低保金5.2亿元。城乡医疗救助3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02亿元。不仅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也正在绵阳构建,保障制度不再碎片化。目前,最低生活保障正在实现与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的无缝对接。

让百姓灾有所帮,全市拧成一根绳,有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2013年的汛期,绵阳多地多次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市委、市政府把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党员干部奔赴一线抢险救援,发动群众抗灾自救,有序推进灾损房屋重建加固和温暖过冬工作,累计安排救灾和重建资金2.5亿元,重建加固农房7380户。如今,“7·9”洪灾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面实施,灾区正待重生。

补短板 促公平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民生持续改善,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判断标准也越来越高。绵阳各级干部心里也逐渐树立起了这样一个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没有终点,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秉承这一理念,绵阳走在路上——

新增的1000万元补贴,让绵阳公交乘空调车一元成为现实;

1.6万张便民自行车IC卡,200余万人次使用公共自行车,使“缓解城市拥堵,提倡低碳出行”成为时尚;

基本建成的肉菜流通可追溯体系,让绵阳食品安全监管再上台阶,更为百姓搭起了放心餐桌;

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扩)建的28所公办幼儿园,缓解“入学难”问题;

继续推进“三馆一站一屋”免费开放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文化成为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7家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建成,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

而随着《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被正式纳入党政实绩考核,各县(市)区立下的“军令状”,更让百姓看到了党和政府再现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坚定决心;

……

想民之所想,绵阳努力补齐民生短板,千方百计成民所愿。然而,要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更少不了的是听民之所言。

2013年,绵阳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和包案化解信访积案制度,突出信访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管理全面提升,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8%。

这一年,绵阳将“网络问政”升级为“网络理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发球”,积极了解社情民意,主动释疑解惑,认真解决合理诉求。

一网友在网上发帖反映绵阳公交严重老化,市委书记罗强随即乘坐公交并暗访公交车运营情况,迅速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搭乘公交难问题,不久,528辆崭新城市公交相继投入运行;长虹世纪城一位市民写信反映城区乱按喇叭的噪音问题,带来了随后的“绵阳城区集中整治机动车违法鸣喇叭专项行动”………

在绵阳,越来越多的网友和市民,在需要了解政务信息或是有难事和烦心事时,更愿意通过书记市长信箱来寻求答案、反映问题、获得帮助;而各级政府部门,也乐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听听群众的声音。

也正是如此,通过网络打理政务日渐成为绵阳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方式。大家纷纷坦言,绵阳“网络理政”搭起了一座“独家”的民生连心桥。2013年以来,截至12月31日,书记市长信箱点击率达43万余次,共收到各类来信14326件,办结13965件,办结率达97.5%,仅市委书记信箱就收到来信6409件,占书记市长信箱信件总量的44.7%,书记亲自签批1095件,占书记信箱信件量的17.1%。“网络理政”为老百姓解决了一大批实实在在的问题,绵阳更荣获首批“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示范市”称号。

如今的绵阳,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2014年,绵阳将出台更多惠民举措,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奔向全面小康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新闻推荐

北川为村卫生室定向培养乡村医生

本报讯(王守蕾记者邹俊川)6月4日,记者从北川县获悉,针对北川县多个乡镇群众普遍反映农村卫生服务基层薄弱、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北川县经过充分调研后决定新增50个村卫生室,以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

北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