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心中的笔 写云上的歌

四川日报 2013-12-20 14:19 大字

绵阳摄像师创作100余首羌族民歌

□苏东峰

绵阳摄像师转行写羌族民歌,10年创作100余首,并准备结集出版。这就是绵阳人口与计生委的宣传干部刘世平,他试图以手中的笔唤起羌族民歌的强大生命力。

刘世平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摄影工作。他的辞赋研究造诣颇深,对中国民间音乐情有独钟。

上世纪90年代,刘世平前往羌寨摄像。在蓝天白云间,一阵纯粹的山歌迎风而来,“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从此,他热爱上了羌族民歌,一发不可收拾。闲暇时,他总是“躲”在大山深处的羌寨里听歌。

“突然想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刘世平说,2003年,他毅然放下手中的摄像机,拿起笔,写下第一首关于羌山的民歌《羌山是我家》。原本只是想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歌曲的方式与人分享,孰料歌词被北川县文化部门发现,并很快就联系上了他。

在刘世平的授权下,羌族女孩张康祥演唱了这首歌,获得当年度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一时间,在当地掀起了羌族民歌热。

“当羌歌写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逐渐有了一种使命感,要让羌族的民歌在我的笔下传承下去。”刘世平说。

从2003年至2007年间,刘世平多次深入羌族聚居区,创作了《羌家阿妹绣花帕》、《魂绕梦牵小寨沟》等一系列反映羌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民歌。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灾区群众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强,以及全国各地对灾区的支援,让刘世平灵感迸发,相继写出《明天,羌山风景依然》、《我的山东叔叔》两首歌曲,并很快录制成节目,被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看中。

“摄像师是捕捉美的视觉,而民歌是捕捉一个民族美的灵魂。”在创作过程中,刘世平一直遵循田野调查的方式,坚持真情实感的写作。在创作完之后,只要有条件,他都会请羌族歌手来演唱,并让歌手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以最自然的心态表现歌曲的原生形态。

刘世平说,他希望通过歌词画面,以及音乐,让人融入到独有的羌乡画面中。

新闻推荐

恩人生命垂危 绵阳吹响感恩“集结号”

本报讯(记者邹俊川祖明远)《昔日的北川抗震英雄沈远奎,今日躺在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生命垂危》——6月25日一早,这条在微信上被迅速传开的信息立即引起网友的关注,一场感恩爱心接力随即展开。在绵阳...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