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跨越 北川展新颜
□ 贺绿华 邓军 李倩 曾敏 沈倩 本报记者 王守蕾
2003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的羌历年,也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正式挂牌成立的日子。转眼间2013年羌历年即将到来,这个全国唯一、最年轻的羌族自治县迎来了它十岁的生日。
十年中,北川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等多重灾难的考验,24万羌山儿女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北川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从悲壮走向豪迈,再造了一个发展振兴、繁荣富裕的新北川。
十年北川,变化不仅仅是表象……
改善民生
落实政策解民难化民忧
2012年,北川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198.32万元。而2003年北川为全县中职贫困生筹集的助学金仅为4200元。
在地处大山的北川白坭乡小学,李华云老师说:“10年前,学费、杂费等各种费用都由学生承担,贫困成为当时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为了说服家长不让孩子辍学,我们不得不走几十里山路去做工作。”如今,不仅学费免除了,书费免除了,还有免费的营养餐和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
10年来,北川县委、县政府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确保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保障,用于教育的经费从2003年的82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965万元,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从2003年的382.5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042万元。借力灾后重建,北川的中小学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现代化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北川的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吴世芳医了2158.7元,总共报销了1620元。”县人民医院新农合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对前来办理医疗费用报销的赵天银说。赵天银是小坝乡青龙村村民,他妻子吴世芳患有骨性关节炎,今年9月底进入县人民医院治疗。
两千多元的医药费只需自己支付约500元,对于多年来只能靠山吃山的赵天银一家来说,着实减轻了负担。“这要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医多少自己就得掏多少,农民要是得了什么大病,只能听天由命。”赵天银感慨万千。
10年间,北川新农合走过了从无到有,参保率从低到高的历程。目前,全县共有新农合定点服务机构44个,县内县、乡、村三级定点服务机构26个,县外定点服务机构18个,打破了十年前医疗定点服务机构“零”记录的尴尬。全县新农合参保率也从2008年的95%提升到2013年3月的99.95%。几年来为参保新农合的农民累计补偿医疗费用16783.62万元,累计受惠人次1124747人次。
十年来,北川民生工程得以不断完善,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让百姓更踏实、更温暖。
交通建设
纵横相连破除发展瓶颈
光辉村是北川永安镇一个普通村庄,提起十年变化,二组村民唐旭德深有感触:“10年前,我们赶场都只有走槽沟五六十公分宽的土路,要走一天。要是下点雨,黄泥巴都要沾到膝盖上。现在水泥路修到各家门前,可以坐车赶场,个别家庭还有小轿车……”光辉村是十年前北川交通的一个缩影——那时从最远的青片乡到县城所在地曲山镇,60多公里的路程客运车辆要开行近4个小时。
10年来,北川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高标准规划,对全县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破除了交通瓶颈。尤其是在灾后重建中,北川县交通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12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合计达2217.1千米,是10年前的3倍多,还修了连接新老县城的一级公路,全县道路等级、通车里程、路网密度等指标均有了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以新县城为中心,乡镇之间纵向连接、横向贯通、同向有备用线路的公路网主骨架和全县“四纵两横”的生命线路网布局。北川的23个乡镇全部通了水泥路(油路),319个建制村有287个村通公路,83个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5%的村通公路、4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
10年间,北川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从窄变宽、从凹凸变平整,交通上的改变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出行,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让经济飞速发展起来。
发展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运行质量
在北川巴源矿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1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在机器前忙着切割石料、锯割加工和研磨抛光,米黄大理石成品被有序地捆放在场地上。“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已经签下了3000多万元的订单,还是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总投资2亿元的市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5.4亿元。
5.4亿是什么概念?2003年北川GDP是6.57亿元、工业总产值是4.79亿元——相当于2003年北川全年GDP的82%强,比北川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1倍还多。而这仅是北川经济在十年中的一个片段。
较之于2003年,2012年北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亿元,财政总收入5.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36元,分别是10年前的4.8倍、12倍、2.7倍、2.9倍。历经10年发展,北川的经济规模更大了。
北川十年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更多的体现在内涵的发展。
十年前,北川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农业占了全县经济的近一半。近年来,北川县委、县政府依据自身独特资源和发展优势,提出“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和谐发展”战略,陆续建成北川山东产业园、香泉工业集中区、永安工业集中区,构建了以国家5A景区羌城旅游区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带和以高山生态水果、蔬菜、中草药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为主体的遍布全县23个乡镇的农业产业带,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凸显。
在新县城上万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里,记者看到旅游咨询服务台、电子营销平台、警务室、医务室、邮政服务点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山东产业园,记者看不到高耸的烟囱,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粉尘、噪音也寻不到踪影,反而到处绿树成荫,成片的建筑之间点缀着片片绿地,时而还能看到几处别致的小公园……
在主导产业上,北川一改往日农业、水利资源产业独大局面,形成了文化旅游、电子配套、新材料、食品药品和文化旅游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矿山开采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布局,工业、旅游业双双崛起,尤其是旅游成为北川发展的一大亮点,2012年总收入达到12.51亿元,是2003年的58倍。北川三大产业结构由十年前41.7∶29.0∶29.3变成25.2∶42.1∶32.7。北川的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县域经济活力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繁荣文化
打造靓丽新名片
“5·12”特大地震更使北川的羌族文化受到严重损毁,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文化名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遇难或失踪,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地震后不到一年,北川便出现了一批羌族文化传播和推广者,教群众唱羌族民歌、跳羌族萨朗,越来越多的北川人开始唱羌歌、跳羌舞。在巴拿恰,在抗震纪念园,在小区广场……晚饭后的人们放弃了打麻将,加入到了跳萨朗的队伍中,给夜晚宁静祥和的新县城增添了一丝欢快和喜庆。“有年轻人跟上来,我可以‘放心\’的退休了。”年过70岁的羌族文化传承人母广元感到很欣慰。
10年来,北川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投入5.62亿元用于94个重大文化项目的重建,建成了羌年、古羌茶艺、口弦、羌族水墨漆艺4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和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羌族特色商品一条街,文化馆、民俗博物馆、图书馆、非遗保护中心一应俱全。结合灾后重建,北川各乡镇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按照“一羌到底”的思路,新县城、场镇、居民集中安置点的建筑、布局都突出羌族文化元素。北川自编的羌族简明知识读本已在全县学校推广使用,北川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步入发展春天。
十一“黄金周”,在巴拿恰羌族祭山会现场,独具特色的传统祭祀活动引来大量游客观赏,厚重的羊皮鼓舞把人们的视线带进逝去的岁月……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2013年国庆长假北川接待游客5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153.53万元。然而在十年前,北川全年游客接待量仅32万人次,收入仅6150万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远远少于如今的一个国庆假期。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北川县委、县政府将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完美结合,建成了一批文化旅游度假区,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今年5月,融合了大爱文化、禹羌文化的北川羌城旅游区成功创建成为绵阳首个国家AAAAA级景区。如今,文化旅游已然成为北川一张靓丽名片。
十年变迁,北川展新颜。图为人潮涌动的新县城巴拿恰 (廖世龙摄)
新闻推荐
营救现场本报讯11月9日16时左右,北川县通口镇战斗村一组发生一起货车侧翻的车祸事故,车内一名驾驶员被困,情况十分危急。北川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成功将被困驾驶员救出...
北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