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川 诠释“三个自信”的生动读本

绵阳日报 2013-05-12 03:23 大字

【核心提示】

“5·12”特大地震过去五年了。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曾经让人撕心裂肺的北川,会有什么样的事情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会发现,这个春天里,灾难的记忆渐渐远去,希望与梦想悄然生长——

唐家山隧道通车了。从任家坪到禹里乡,驱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关内十多万群众出行再也不用翻越险象环生的擂禹路,制约12个乡镇发展的关隘就此突破。

香泉工业集中区又有石材企业投产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北川米黄大理石”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米黄王子”展示出迷人风采。

永安、通口的猕猴桃开始授粉了。田间地头,农民们挥舞毛笔,蘸着花粉,在花骨朵上挨个挨个“点化”。到了秋天,那承载着致富梦想的花骨朵会变成丰硕的果实。

北川旅游热起来了。新县城抗震救灾纪念广场。“阿哥阿妹唱羌山”歌手大赛热闹了好多天,北川人把这个春天的喜悦化为歌声,传递得很远很远……

变化,不仅仅是表象。

一组数据同样勾勒出变化的轨迹。2012年,北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的2.4倍、5.5倍和2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33:32:35调整为2012年的25:42:33;这一年,北川接待游客220多万人,相当于全县人口的近10倍!

是什么力量让曾经山河破碎的北川重现生机?是什么信念让遭遇惊天大难的北川人不屈奋进?震后五年看北川,有太多的变化需要关注,而这些变化,可以从“大,羌,山,魂”四个字来细细解读。

重建造就大北川。北川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推动发展大跨越

重访北川,眼前呈现的不仅是一个“新北川”,还是一个“大北川”。

市委常委、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少敏在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办公室很小,只有十多平方米,坐四五个人就显得拥挤,但这并不影响他思维的空间。他说:“今天的北川,不再是地震前的山区小县,而是站在新起点上,可以整合更多资源、谋取更大发展的大北川。”

的确,震前的北川无法与今天的北川同日而语,“小北川”变“大北川”已是不争的事实。

北川之“大”,大在发展空间。2009年2月,民政部批准区划调整,将原安县的安昌、永安以及黄土镇的6个村划入北川,北川的幅员面积从2869平方公里增加到3084平方公里,北川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区县,永昌、安昌、永安广阔的平坝地区,拓宽了未来北川的发展空间。

北川之“大”,大在发展格局。三年灾后重建,绵(阳)安(县)北(川)产业带的迅速崛起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北川新县城已经被纳入了“大绵阳”的城市格局。新县城距成绵高速出入口23公里,距绵阳火车客站27公里、绵阳机场29公里。从北川新县城出发,驱车2小时可达成都、3小时可达重庆。

北川之“大”,大在北川人的视野与胸襟。“5·12”地震以来,从普通志愿者到中央领导,从山东援建人员到海外同胞,一次又一次走进北川,关爱北川,帮助北川。先进的理念、开放的观念、超前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北川的干部群众,北川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次大洗礼、实现一次大转变。

震后五年看北川,刘少敏认为,北川能够“由小变大”,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得益于灾后重建,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组数据印证了他的观点——

三年间,北川的灾后重建总投资达到283.54亿元。其中,山东省共援建北川各类项目369个,总投资约120亿元。

北川完成了29796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57060户城乡居民住房重建;

北川重建了40所学校、33个卫生机构、44个计生机构、10个民政事业重建项目、31个县乡文化设施、23个乡(镇)办公用房和344个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

北川重建、改造道路1804.3公里,100%的乡镇、9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

北川整理复垦灾毁土地21万亩,治理地质灾害489处,恢复植被55万余亩,完成水土保持治理130平方公里;

三年重建不寻常,北川全面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经济有发展”。

震后五年看北川,如今,北川县委、县政府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推动发展大跨越。

县长瞿永安是土生土长的北川人,他亲身经历了北川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在他看来,今年是北川从灾后重建转向发展振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县委、县政府根据变化了的县情、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了北川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工业强县、追赶跨越、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

未来的北川是什么样子?党代会报告用“五个北川”来概括。

——坚持“生态立县”,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北川;

——坚持“旅游活县”,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魅力北川;

——坚持“工业强县”,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北川;

——坚持“追赶跨越”,扩大招商引资实效,建设开放北川;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北川。

这一切表明,在经历了抗震救灾“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之后,北川在发展振兴“万米长跑”的道路上已经迈开大步。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是一块金字招牌。北川以“羌”字打头,打造旅游支柱产业,推动“灾区”变“景区”。

吉娜羌寨。午后时分。雨后初晴。背后是苍翠的大山,门前是清澈的河水。高高的碉楼下,身着羌族服装的姑娘、小伙们忙个不停地招呼着客人。

望着源源不断的客流,王孝虎的嘴角整天挂着笑意。他是猫儿石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吉娜羌寨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如今,寨子里做旅游的48户人家加入了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成本降低了,恶性竞争没有了,服务水平提升了。这个春天,游客至少增加了三成,寨门前的公路两边停不下那么多车,山脚下一个停车场正在修建。

王孝虎告诉记者,震前村里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去年达到6000多元,他的目标是三年之内破万元。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字打头阵,热了北川旅游。吉娜羌寨、石椅羌寨、卓卓羌寨、恩达羌寨……一个个漂亮的羌寨如同一颗颗炫目的明珠,镶嵌在进出北川的公路两旁,而北川新县城则集中体现了羌文化的魅力。这座按照“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文化遗产标志”建设的新城一亮相就引来万人瞩目,碉楼、吊脚楼、青石板街道等羌族建筑风貌一一得到体现,白石、羊头、羌绣等羌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中国羌城”吸引着万千游人。

震后五年看北川,羌文化不仅以物质形态镌刻在北川的建筑上,也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巴拿恰商业街。精美的羌绣天天吸引着游客,古羌茶艺表演引来无数赞叹,每到夜幕降临,围着熊熊的篝火,身着羌族服饰的姑娘、小伙跳起欢乐的沙朗,激昂的旋律响彻云霄。

羌族民俗博物馆。实物,影像,绘画,声光电多种手段并用,真实地再现了古羌人的迁徙历史、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在互动区域,游客们还可以学上几句羌语,跳上几曲沙朗。

北川影剧院。羌族情景歌舞《禹羌部落》常态化驻场演出。手握一壶羌人的罐罐茶,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精彩的节目,羌文化的魅力打动了无数游人。

震后五年看北川,记者发现,北川在打造旅游产业中,呈现出“四高”的特点——

规划起点高。北川委托专业规划院编制《北川旅游区总体规划》,提升旅游产品,明确“两城两馆一寨一中心”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县旅游发展,着力打造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建设标准高。北川完善提升游客接待中心、标识标牌、停车场和星级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维斯特、寻龙山、药王谷、猿王洞等景区上档升级。

提升质量高。北川开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幸福馆,驻场演出羌族情景歌舞《禹羌部落》,实现巴拿恰商业街街区表演、夜间演艺、羌族服饰展示常态化,培育特色餐饮200家、旅社宾馆60家,日接待能力达到4600余人。

营销水平高。北川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大爱北川》宣传片,策划了“瞻地震遗址,游北川新貌,品禹羌文化”、“大爱禹羌城、淳美新北川”、“诗意栖居地、民族风情廊”等营销广告语。先后20余次赴北京、山东、重庆等地举行旅游推介会,成功承办协办世界审计组织年会、全国首届感恩文化论坛和中国西部防震减灾论坛等大型会议活动18次,接待中央、省级和国内团体820余次,借助绵阳市旅游发展大会、春节民俗文化大巡游和北川首届白山羊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增强人气商气,北川品牌进一步打响。

震后五年看北川,北川旅游发展的定位越来越清晰,营销的手法越来越灵活,运作的机制越来越娴熟。

以羌文化、大禹文化、大爱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北川已经由“灾区”变“景区”。2012年,北川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5亿元。

靠山吃山,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成为北川农民增收新“引擎”。“点石成金”,石材产业成为北川工业的新支柱。

山,连绵起伏,无边无际。由于重山阻隔,多少年来,所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都与一个“山”字密不可分。

山,绿树参天,碧水长流。由于资源丰富,多少年来,所谓“天然氧吧”、“绿色宝库”、“养生福地”,都与一个“山”字紧紧相连。

北川地处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作为“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方。山,还连着北川人痛苦的记忆:“山体滑坡”、“山崩地裂”、“龙门山断裂带”……

对北川来说,一个“山”字,福也相依,祸也相依。

震后五年看北川,这个“山”字,仍无法回避。所不同的是:靠山吃山,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成为北川农民增收新“引擎”;“点石成金”,石材产业成为北川工业新支柱。

庞召仁是通口镇战斗村的村民,这位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没有什么做生意的门道,也没有什么手艺,但却有着山里人不怕吃苦的品格。他和老伴把2.1亩猕猴桃园打理成了全县的“猕猴桃种植示范园”。去年,这块地里产了4000多斤红心猕猴桃,卖了4万多元。

这么多猕猴桃是咋个卖的?庞召仁告诉记者,自己没有门路、也没有时间跑销售,都是镇上的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到他的地头来收购,前后十多天,满树的猕猴桃就变成了一大把票子。

他还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肥料用了3000多元,他和老伴70天工,算7000元工钱。除去成本,净赚3万元没问题。

通口镇党委书记雍开伟告诉记者,猕猴桃的生长对土壤有特殊要求,不能太旱,也不能太涝,北川山区有一定坡度的地块正好适合其生长。以前,山区的路不好,种多了运不出去,现在村村修通了水泥路,老百姓这才敢大规模种植了。全镇已经种植了6500多亩,栽种第四年进入丰产期,丰产期每亩可产2000斤。

念“山字经”、走“致富路”,对于北川来说,并非始于今日。然而,今天的“山字经”却不同以往。北川把特色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四大亮点——

涉农资金打捆投入。北川用一个“蓄水池”蓄积特色农业的资金。整合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村道建设等各类涉农资金,并引导社会资金,组织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

种植、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北川建成了永安-通口万亩猕猴桃产业带、安昌-永安万亩核桃产业带、小坝-片口22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坝底片区7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带和安昌标准化集中养殖区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达到70余万亩,规模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89个。

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北川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专业合作社137个、带动1.44万个农户。

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北川建成了发展了100余家羌民俗“农家乐”。这些“农家乐”在做旅游的同时,也成为农特产品的销售窗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人们对山区的生动描述。震后五年,重访北川,山上的石头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无尽的宝藏。走进香泉工业集中区石材产业园,记者发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再是“一个美丽传说”。

在如玉大理石公司的生产线,记者看到,一旁是大型切割机,将一块两米见方的大理石切成板材;一旁堆放着切割、打磨、抛光之后的大理石板材。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造就的这些石头,去掉尘埃,揭去面纱,千姿百态的花纹就像水墨画一样美丽动人,如同一件件艺术品展示在世人面前。

该公司董事长邵翌峰告诉记者,“米黄大理石”又被誉为“米黄王子”,根据质地和花纹的不同,每平方米可以卖到四五百元至一两千元,而北川永安至香泉十多公里长的山里都是这种石头,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北川也成为“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

正是看中了这种特殊的资源,山东西部矿业公司不惜拿出800多万元做前期调研、勘探,在北川建起了巴源矿业公司,投资2个多亿建厂。总经理李晓云告诉记者,这种品质的米黄大理石,在国际市场上60%来自埃及和意大利,北川的“米黄王子”完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米黄大理石板材用于装修,开采加工过程中留下的碎片还可以打成粉末,由于碳酸钙含量高,在化妆品、药品、包装箱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两年来,北川先后派人考察学习了广东云浮、福建水头、雅安宝兴等地经验,依托“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品牌优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采、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香泉石材工业园,已经完成征地拆迁、“三通一平”等基础配套设施,引进12家企业,其中7家率先开工、4家企业已投产。

此外,北川继续巩固培育北川山东产业园,园区25户企业竣工投产,去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北川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成立北川驻山东联络办公室,在华南、华东、华北等沿海发达地区驻点招商。2012年引资到位16.2亿元,汉龙集团、山东凯声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北川。

北川经历的苦难、感受的大爱、艰苦奋斗的精神,构成了北川的灵魂。北川人感恩奋进,开启了筑梦之旅。

多灾多难的历史,磨炼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无疆大爱的沐浴,造就了知恩图报的情怀;

艰苦的自然环境,铸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沿着这三条线观察北川,就能找到北川的灵魂,找到解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什么能历经磨难、而又生生不息的“密码”。

解读,依然要从普通人的故事讲起——

龙思珍——北川禹里乡一位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的农家妇女。“5·12”特大地震震垮了她家的房子,砸死了她饲养的几十头猪、几千只长毛兔,还有几十万元的种兔钱至今无法收回。当唐家山堰塞湖水一天天上涨,淹没了场镇,也淹没了她家的养殖场;当接二连三的余震袭来,惊慌的人们纷纷逃离家园。她一天也没有离开。她把活下来的60多只兔子和6头猪赶上山头,每天划着竹筏打捞养殖场里残存的玉米,砍树枝搭起窝棚,继续养兔养猪。堰塞湖水退却后,她没请人帮忙,全家人自己动手清理淤泥、重建养殖场。五年过去了,她又养了近千只长毛兔,还修鱼塘、建暗房,养起了冷水鱼、娃娃鱼。

邵翌峰——北川如玉大理石公司董事长。做小生意起家的他,看准了北川“米黄大理石”的开发价值,2006年就到香泉乡投资办厂。“5·12”特大地震给他造成直接损失超过1000万元,和他一起投资开发石材的老板们纷纷关门、撤资,他却坚持了下来。那时候,水、电、路都不通,耗得越久,意味着亏得越多,但他坚信,有国家的援助,北川最终会好起来!最难熬的是年关。2010年春节前,他急需200万元支付工资和欠账,四处求借无门,最后咬着牙借了一笔高息款,借款合同上,全家人签下了名字、摁上了指印。如今,公路修通了,环境变好了,他的企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投资3亿多元搞扩建,扩建完成后,年产值将达到5个亿。

杨华武——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团长,国家级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地震后最困难的日子,他和他的艺术团就像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吉卜赛人,饱尝了创业的艰辛。期间,有很多好心的朋友邀请他到外地经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北川的根不能丢,北川的魂不能散,羌文化的血脉不能在自己这一代人手里中断。如今,他的艺术团出演的羌族情景歌舞《禹羌部落》已经成为北川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北川,有许许多多龙思珍、邵翌峰、杨华武这样的人,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低头、不退缩,他们认准了一条道理:有党和政府在,只要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再大的难关也能闯过去。

母广元,一位年逾七旬的羌族老人,在亲身经历了北川的灾难与新生之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他和十几位北川人集体创作了《北川人民感恩党》,表达23万北川人的心声。如今,这首诗在北川广为流传。

北川人民感恩党,再造北川指方向,

三年重建创奇迹,禹里羌乡美名扬;

北川人民感恩党,家家户户住新房,

吉娜羌寨风光好,羊角花儿朵朵香;

北川人民感恩党,柏油马路绕山梁,

人畜喝上干净水,羌笛悠悠心欢畅;

北川人民感恩党,医疗卫生有保障,

看病吃药花钱少,身心健康精神爽;

北川人民感恩党,座座校园书声朗,

北川中学数一流,成才报国建家乡;

北川人民感恩党,羌山羌水好漂亮,

永昌新城美如画,男女老少喜洋洋;

北川人民感恩党,老弱病残有人帮,

福利院里欢笑多,惠民政策暖心房;

北川人民感恩党,工业园里机声隆,

巴拿恰街人如潮,百业兴旺奔小康;

北川人民感恩党,羌歌咂酒伴沙朗,

羌绣绣出新生活,禹羌文化大发扬;

北川人民感恩党,感恩奋进雄心壮,

各族儿女齐唱歌,您是羌山红太阳。

震后五年看北川,记者发现,“坚韧,感恩,奋进”三个关键词如同三原色,构成了北川人精神世界的底色。以“坚韧,感恩,奋进”为底色,北川人描绘着美丽的“北川梦”。

站在自己的地头上,香泉乡花龙村村民黄春莲说:“我的梦想是,带着父母到北京旅游,看看天安门。”在她的印象中,天安门就是中国的象征,没有国家的力量,全家人不可能绝处逢生。

站在自己的羌绣作品前,北川绣娘文化开发公司总经理张桂熙说:“我的梦想是,我们的羌绣作品在香港展出、销售。”在她看来,羌绣应该让更多人了解,羌绣应该走得更远。

站在刚刚竣工的石材生产线旁,北川巴源矿业公司总经理李晓云说:“我的梦想是:让北川的‘米黄王子\’走向世界。”按她的判断,北川的宝贵资源一旦被激活,就会释放巨大能量。

站在北川地图前,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瞿永安自信地说:“我的梦想是:北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北川要成为全省最有民族特色、最具发展活力的民族地区。”在他的眼中,“新北川”的画卷才刚刚打开,无穷的精彩,值得期待。

震后五年看北川,能够真切地感到一股新生的力量在这块土地上萌动,如种子冲破泥土,如禾苗沐浴春风……

撰 稿 李永斌 编 辑 刘 庆 组 版 廖 宣 校 对 袁利红

新闻推荐

服务灾区群众科学重建家园陈兴春应邀为雅安干部作重建专题讲座

本报讯目前,“4·20”芦山地震灾区工作重点已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如何更好地重建家园?近日,省委组织部邀请省内具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专家、领导为雅安干部作相关专题讲座、答疑解惑。5月24日,按照省...

北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