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志愿者义务普及羌文化
开发羌语词典软件,还自创了“新西夏体羌文字”,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义务培训了20余万人次的羌歌、羌舞、羌文化,活动范围从北川各个乡镇到绵阳城区的各个小区、广场——在绵阳,一支300多人的羌文化普及志愿者队伍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4年半教了绵阳20万人次学羌文化
“Unnnan!在羌语里是你好的意思。”在北川新县城文化馆,记者看到羌族小伙蝉西正在教大家学习日常羌语,台下20多名“80后”正在认真做着笔记。这是300多名羌文化爱好者成立民间萨朗协会后开的第一堂课,消息一传出,就吸引了新县城不少群众来听课。“我们是羌族县,肯定要从自己做起,学会羌文化,学唱羌歌、跳羌舞,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噻。”听说有人免费教羌文化,新县城沐曦社区的董大姐专门赶来“学一学”。
据了解,这支300多人的羌文化普及志愿者队伍从2008年10月份成立,4年半的时间里,从北川的陈家坝、桂溪、新县城一直到绵阳城区的铁牛广场、五里堆社区、六里村等20多个乡镇、社区进行义务羌文化普及。“主要是教羌歌、羌舞,还有就是日常羌语、羌族历史文化的普及,人多的时候一次能有50多个人跟着学习。”蝉西说。据他讲,平均每个月有3000多人次的群众来学习,4年多的时间累计下来,有20余万人次。“来学习的以北川、绵阳各个社区的人为主,来自绵阳城区的群众差不多占三分之一。”
据蝉西介绍,这支志愿者队伍来自绵阳各个县、市、区,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年龄最小的刚刚17岁。蝉西当选了北川县文联的第一届副主席,这支队伍也逐渐规范化,成立了民间萨朗协会,除了每天下班在绵阳城区、北川等地教大家羌歌、羌舞外,还计划每周在绵阳、北川新县城各办一场羌文化知识培训班。
开发羌语词典软件自创“羌文字”
陈许旻,是地道的北川人,现正在清华大学读大学二年级。他被记者记住,除了因为他也是这支3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外,还因为他干了件自己觉得没什么,却在无意间创了个“世界第一”的事情。2012年3月,他萌生了编写羌语词典程序的想法,和同样来自绵阳的魏久乔同学说干就干,开发了一套羌语词典软件,并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大部分羌语输录进去,在2012年12月初,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套试用版羌语词典软件。“这本词典很方便,也很实用,古老的羌文化也算与世界接轨了,能上网就能学羌语,对保存和普及羌文字语言有很大的意义。”原禹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尧一三说。目前,他们正在继续扩充词条量,添加读音,从而让这本词典更全面、更规范、更实用。
除了羌语词典,和陈许旻一起编词典的魏久乔还做了一件更史无前例的事情——自创“羌文字”。去年,他依据西夏文的字形、笔画,结合拉丁羌文,创办了一套他自称为“新西夏体羌文”,用西夏文的字形、笔画组合出了6000多个表音的“羌文字”,“也不算什么新文字,就是感觉拉丁羌文是外来的东西,就自己想法弄一套更中国化的羌文字。”谈起创文字,魏久乔笑笑说。他这套“新西夏体羌文”成了很受这支志愿者队伍追捧的文字,“都想学一学,不过不太规范,数量也太大了,小范围流通一下吧。”据魏久乔介绍,接下来,他打算把这6000多个自创的“羌文字”规范一下,“有三四千个常用的就够了,要不然谁也学不完。”
(本报记者 王守蕾)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日下午,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教育体育工作会议在县武装部四楼会议室举行。会议传达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总结回顾2012年教育体育工作,安排部署2013年教育体育工作。会上,县教体局局长...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