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北川县人社局人民大会堂北
——记“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北川县人社局
7月17日,人民大会堂,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北川县人社局”)局长熊吉才作为四川省被表彰的11个就业先进工作单位中的县级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块沉甸甸的“国字号”奖牌不仅是对北川上下一心、挺脊梁克时艰,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优先战略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北川从废墟迈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从“原地起立”迈向“发展起跳”,造就灾区“户户有就业”奇迹的认可,更是对北川人社系统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心系民生的羌山情怀的肯定。
□舒廷聪 李永富 杜晓红 刘智林 文/图
【对话】
北川创造灾区就业工作奇迹
——对话北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熊吉才
问:北川县人社局2009年被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1年被人社部等三部委授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2009—2011年连续3年被北川县委、县政府评为“四好班子”,这次又获得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的荣誉。北川县人社局怎样看待这些荣誉?
答:荣誉不仅仅属于北川县人社,更是所有为北川重生倾注了真情和心血的人共同的荣誉。北川所创造的灾区就业奇迹,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山东等省的对口援助,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北川人社系统“再造一个新北川”的智慧、干劲和付出。荣誉也是压力,我们心怀感恩,认识到明天要求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在荣誉面前,北川县人社局将倍加珍惜灾后重建成果,更加注重就业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更积极的行动、更负责任的态度,全面推动北川人社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问:目前北川的就业现状如何?
答:北川实现了“户户有就业”的目标。截至2011年底,北川县城乡劳动力14.95万人,实现就业和二次就业14.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8年的 11.4%递减到 2011年末的 3.83%,彻底改变了震后北川16.1万人全面受灾、5.31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66.7%的就业严峻形势。
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北川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北川县人社局着力提升就业促进的观念,充分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坚持为就业促进在软环境、硬件条件等各方面创造条件,探索出一条党政主导,以发展带动就业促进的灾后重建的新路子。
覆盖城乡的统一规范、制度完善、服务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见雏形。北川县人社局按照“五个统一”的标准在23个乡镇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劳动站所,在9个社区建立了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基础,强化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问:北川县人社局如何推动“户户有就业”?
答:在就业机制中,政府部门承担着引导和促进就业的责任。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推动部门,北川县人社局一是结合北川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大背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扩大就业规模;二是震后充分发挥“五缓四降三补贴”特殊政策的降压减负功能,通过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鼓励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三是通过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创造有利于稳定扩大就业的软环境。
A
抗震救灾阶段
“六进六送” 温暖民心
【镜头】
北川巴拿恰“羌缘红”公司的总经理王永胜,在地震中失去了妹妹和近千万的资产,巨大的悲痛让他一度想自杀。是原北川县就业局工作人员的一次次沟通和鼓励,让王永胜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又从创业指导、融资帮扶等方面给予王永胜支持。如今,“羌缘红”主营的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市场反映良好,带动了200多人就业。
【做法】
面对震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北川县委、县政府紧急成立就业援助工作领导小组。县人社局牵头,迅速组织开展全县应急就业,实行责任制和包干制,大力实施“就业先救心三步走”工程。一是关口前移,帮助受灾群众树立“有政府就有后盾”的生存信念;二是部门联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失业人员与困难群体就业问题,让受灾群众牢固树立“有就业就有新生”的生活信心;三是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帮户”的就业工作责任制,建立失业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台账并动态管理,实现就业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
【镜头】
在北川,开坪、禹里等十几个乡镇被当地人称为“关内”,地震后,这些地方一度与外界隔绝。北川县人社局在局长熊吉才的带领下,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冒着频发的余震、泥石流和塌方等危险,顶烈日、冒骤雨,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绕行1000多公里深入乡镇,组织乡镇、村(社区)干部共同开展进单位、进救助站、进安置点、进乡镇、进社区(村组)、进家庭,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补贴、送保障的“六进六送”服务,使就业援助政策家喻户晓。
【做法】
最悲痛的心总有最坚强的力量。局长熊吉才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 “熊大爷”。这个称呼不仅是对他在地震中被深埋在废墟下9米,挺过126小时的坚强不屈的敬意,更因为大灾大难后他充分发挥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心骨作用,带领北川人社系统发扬“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克服住帐篷、集体宿舍,吃面包、喝矿泉水等生活上的困难,放弃所有节假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做好应急就业工作,改变了北川群众就业无路、生计无门的困境。
【镜头】
震后曲山镇沙坝村生产生活资料严重损毁,696人面临就业困境。北川县人社局通过启动因灾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口援助就业等措施拓展就业途径,实施就业援助,解决因灾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利用沙坝村地处老县城后大门的优势,实施猕猴桃种植补助、养鸡大户和农家乐的扶持等项目,变直接输血为造血。目前,沙坝村已规模连片种植猕猴桃200亩,新培育养鸡大户1户,养殖规模达30000只,农家乐1户。
【做法】
曲山镇沙坝村是北川县人社局灾后重建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所有的就业援助和促进举措背后是“4+2”政策体系的支撑。“4+2”(4个实施意见2个方案)政策体系即北川在深入调查和反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发的《关于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入住新县城居民就业帮扶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为做好全县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经验】
地震发生初期,将受灾群众和重点群体就业放在首位实施就业援助是震后就业工作的重点。震后,北川迅速出台相关政策,将因灾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村群众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对因灾暂时失去岗位的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对受灾企业减缴、缓缴社保费。同时,通过对口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等举措,促进大批群众就业创业,确保了灾区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
B
恢复重建阶段
强化服务 主动作为
【镜头】
今年2月8日,北川县2012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就业创业援助活动现场,“我想留在北川新县城上班,工资不低于1500元。”许多北川群众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期望。曲山镇的赵宏前些年一直在外省打工,今年回老家看到北川的变化决定留下来,当天,她就找到一份满意工作,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做法】
开设帐篷学校进行职业培训,租大篷车到安置点现场招聘,争取国际援助办创业培训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矛盾,就业援助支持企业吸纳灾区群众……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北川县人社局扎实开展 “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将政策、岗位和信息等送到乡镇、街道和社区,精心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举办各类招聘会118场,印发各类宣传资料20000份,140家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积极协调山东、广东、浙江、上海等劳务输入基地及其他用工企业,先后30余次组织310余家企业深入重灾乡镇和集中安置点援助就业,共提供226个工种、11万余个就业岗位。累计转移输出20.7万人次,年均转移输出5万余人次。
【镜头】
2011年11月21日,30余名农民工正坐在北川—山东工业园贝林电子有限公司的水表车间上水表线路板知识培训课。水表组装工李芝被招进工厂前,完全不懂水电知识,接受培训掌握技能后,她的工资从最初的800元增加到2000多元。
【做法】
地震后,北川县人社局针对重建工程建设、新县城管理、商贸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需求,组织开展电工、焊工、羌绣等各类免费职业技能培训20501人次,落实补贴经费653万元。同时,结合工业、旅游业、农业产业的恢复发展,先后建立了五大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和完善了创业服务指导中心32个,开展项目库建设,收集创业项目75个,为创业者提供包括项目论证、创业指导、资金扶持和后期跟踪等内容在内的“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就业提供强劲的持续发展动力。
【经验】
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北川着眼于长效的、根本性的就业促进,坚持产业促就业,依托发展有优势的旅游业、工业、生态农业促进就业。一是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继续执行“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在稳岗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招聘本地劳动者就业。二是主动加强与山东等对口援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场招聘活动,积极引导本地受灾劳动者到对口援建省市企业提供的岗位就业。三是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灵活就业。
C
发展振兴阶段
抓住机遇 扩大成果
【镜头】
7月28日,北川本土制造的衡德川琦电动车在北川巴拿恰闪亮展出。衡德川崎是响应援建号召落户北川—山东工业园的山东企业。“落户北川初期,企业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电动车即将投入批量生产,将招录约60名技术工人,企业在招用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得到了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衡德川崎市场主管燕通聪介绍。
【做法】
在助力企业发展方面,北川县人社局在震后积极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据统计,震后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等政策,帮助25462名受灾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兑现补贴资金2700万元,鼓励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开发城市环保、绿化、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安置1.7万余人次,审批拨付补贴资金3800万元,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此外,针对已入驻园区的企业的需求,积极配合做好劳动者招聘和培训,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开发更多工作岗位。同时将失地农民纳入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为工业园区3000名就业者提供免费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帮助其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镜头】
7月28日,北川巴拿恰的“羌族生活文化馆”里,总经理、四川省民间艺术(刺绣工艺)大师张桂熙绣的金丝猴《母爱》栩栩如生,赢得游客的阵阵惊叹。张桂熙介绍,当地的羌绣文化产业园正在打造当中,目前绣园采取 “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86名专职绣娘负责研发产品,带动了当地500余农户就业。
【做法】
“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新县城巴拿恰商贸创业园共有从事羌绣、土特产、餐饮住宿等的商户215户,普通商铺可带动就业3~10人,大型餐饮、羌绣产业等商铺可带动就业20~100人以上,目前就业规模达到3800人。”北川县人社局副局长任风华介绍,在北川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中,创业培训作为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带动就业效果的核心举措,在震后北川的就业创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缓解了北川妇女就业的难题。
北川县人社局依托培训学校和羌绣公司,采取“职能部门+培训学校+公司+农户”模式,举办羌歌、羌舞羌绣特色班,培训5000余人次,把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收益分配、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牵头办,部门具体抓,学校定向教,公司订单促,群众收入增,羌族文化发扬光大”的积极效应。
北川巴拿恰商贸创业园由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在北川—山东产业园、石椅羌寨、吉娜羌寨、羌绣园等创业孵化基地同样发生。震前,吉娜羌寨是靠种地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的贫困村。现在,吉娜羌寨一半的农户参与文化旅游服务,办起了农家乐、羌绣坊、特色餐馆等,成为北川创业孵化基地之一。
【镜头】
在北川县,按照“五个统一”的标准建设的23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通过完善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内控制度、股室工作职责等制度,公开优化业务经办流程等措施,让群众享受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凳子让座,一杯清茶暖心,一腔热情接待,一身正气办事,一句好话送行”的微笑服务。
【做法】
建立统一规范、制度完善、服务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实施就业应急保护和就业促进的重要条件。北川县全力抓基层平台建设,23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以灾后重建场地建设为依托(每个乡镇均有100-200平方米场地),以永昌、安昌、永安、擂鼓、曲山、禹里、陈家坝等社区为重点,实行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目前,标准化建设已覆盖全县70%的服务群众,达标乡(镇)及社区已统一配备电脑、打(复)印机、电视机、触摸屏和配套办公桌椅。同时,北川县人社局建成向上联结市级部门和机构,向下覆盖全县乡镇、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全面实现了在线查询、在线缴费、在线结算。
【经验】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结束,就业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努力在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推动就业工作常态化上。一是大力促进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北川县拟将北川地震纪念馆、唐家山堰塞湖、北川新县城、寻龙山、北川维斯特农业示范观光园、吉娜羌寨、石椅羌寨等景点统一纳入“北川旅游区”,同时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给北川创业就业注入新的活力。二是狠抓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大力实施劳务开发战略,促进灾区劳动者转移就业。“成绩来之不易,成果倍加珍惜。”熊吉才表示,北川县人社局将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就业工作先进经验,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全县就业工作的长远发展,集中力量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帮助更多的劳动者充分就业,努力促进北川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北川经济发展振兴、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新闻推荐
[民生·圆桌]实施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增岗主持人本报记者刘云飞嘉宾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熊吉才青川县青川布艺行老板牟加华记者:北川县在地震后是如何加强就业促进工作的?熊吉...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