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在灾后重建中北川选址建设了个集中安置点妥善
数字解读
在灾后重建中,北川选址建设了95个集中安置点,妥善安置因灾失地农民11823户3万余人,复垦耕地14万余亩,基本保障了因灾失地农民后续生计;
全面完成29796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57060户城乡住房重建,新县城122万平方米共11187套安置房全面完工入住;
累计帮助“零就业”家庭、遇难人员家属等困难、特殊群体就业6万多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93%;连续4年确保灾后群众安全、温暖越冬,有效保障因灾致贫群众医疗、生活等最基本的救济救助;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官民一致、居农一致”、“分类安置、适当救助、有偿取得”原则,制定出符合北川实际的安置政策,分4批次公开摇号分配,实现8600多户、22000余群众和谐入住——
北川印象
仅仅4年时间,当我们再次行走北川各地时,欣喜地发现,在曾经破碎的土地上,北川群众种下了希望,新建的工业园区传来了隆隆的机器声,景区游人接踵……北川人加快发展的脚步一刻未停歇。踏访北川各地,我们见到的是坚强奋进、加快发展的新景象,听到的是毫不懈怠的决心,感受到的是自力更生的劲头,北川大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几年,北川人在灾难中焕发出的“坚韧不屈”的精神令我们震撼;今天,北川的干部群众面对“崛起”这个新课题,他们迸发出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气神”更让人由衷钦佩和感动。
面对眼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北川人深怀感恩之情。感恩奋进已然融入北川人的血液中,成为北川人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北川人深刻地意识到,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建设美好家园,不辜负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如今的新北川,一个个幸福的故事正在不断演绎——
A
土地复垦,北川农民重新找回那一亩三分地。群众利用北川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在北川大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5月的北川大地,绿意正浓,曾经破碎的土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震后的北川尤显珍贵。据统计,北川县因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的耕地损毁超过14万亩,灭失耕地5.12万亩,全县耕地损毁率达60%,擂鼓、曲山、陈家坝等乡镇土地损毁尤为严重,部分极重灾区群众人均耕地不足0.2亩。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北川县把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相结合,打响了土地复垦战役。对灾毁较轻的耕地和旧宅基地,鼓励受灾农户利用农闲时节自行复垦;对灾毁较重的,实行工程治理。通过新造耕地、耕地调剂、转移农业人口等多种手段,妥善解决因灾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截至目前,北川县有2.3万多人通过土地复垦、造地和调剂土地,人均耕地达到0.5亩以上或恢复到震前水平。4年来,北川大量的土地上种起了核桃、茶叶、枇杷等特色经济作物,放眼望去,郁郁葱葱。
我们在陈家坝乡龙湾村看到,在地震中滑坡最严重的土地经过复垦后,新种植的核桃树苗正吐露新芽。“树窝子是雇挖掘机挖的,核桃树苗用生根粉泡过,细土、肥土是从3公里外的地里弄回来的。”龙湾村7社村民石友太说,“复垦土地适合种果树,我今春就栽了90余株核桃苗。”
龙湾村村主任杨康金告诉我们,灾后重建中,根据实际,村里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主要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经果林。今年2月,村民们开始在复垦的800多亩土地上种植核桃树,“现在村里4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种上了核桃树。”
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开发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成为北川干部群众的不二选择。他们的思路非常清晰:新造或复垦耕地要品种调优、技术调高,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高产出、高附加值、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前往通口镇的公路旁,漫山遍野的水泥柱和铁丝网蔚为壮观,一株株猕猴桃树枝上花蕾正含苞待放。在通口镇战斗村二组,村民王良洪正在地里给猕猴桃苗浇水。“去年,我这一亩半的猕猴桃,卖了13000多元。”王良洪喜滋滋地说。
去年,北川决定在通口镇片区发展万亩猕猴桃园,王良洪嗅到了猕猴桃的巨大商机,把家里剩下的2亩多地全部种上了猕猴桃。凭借多年种植经验,王良洪把桃园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漩坪乡瓦厂村,一个消息令堰塞湖畔群众心动不已:村民吴云兰地震前种下的700多株桂花树,外地老板开出了21万元的天价!
种桂花“种”出了大钱,这让漩坪乡石龙村村民张勇有些振奋。在他家屋后,3亩多的桂花树长势喜人。张勇正在发展的园林园艺业成为了乡上推动的主导产业。“政府支持我们建起了新房子,但要增收致富奔小康,必须靠自己。”张勇说,等年底家背后的任禹路通车后,他想利用家门口前堰塞湖那湾最宽的水面经营农家乐。
禹里乡石纽村坐落在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气候宜人。村民苏武把屋后1000余亩山林圈了起来,养起了土鸡。他建起了一个简易的孵化室,还专门花了3000多块钱,从外地购进了孵化器。
转变观念,做足山林文章,让苏武尝到了甜头。在养殖场旁边,是一片玫瑰林,一群土鸡正在玫瑰林里悠闲地觅食。“2年前,我种了2亩多保加利亚大马士革玫瑰,今年就已经收入了1400多元。”苏武乐呵呵地说。今年,苏武还种下了500多株优质枇杷苗和300多株核桃苗。“5年后,这些树将变成真正的摇钱树。”现在石纽村养鸡在200只以上的有近20户。苏武打算把大家组织起来,扩大规模,等路通了后,一起去山外闯市场。
在漩坪乡景家村,村民陈世忠2009年种下的玫瑰已开始赚钱。今年6月,拿到卖玫瑰赚来的一叠百元大钞,陈世忠乐开了怀。
“湖民”们不仅要卖玫瑰花,还要卖“浪漫”,发展“浪漫产业”已成为堰塞湖畔群众的新选择。北川计划在2015年,在堰塞湖畔建2万亩大马士革玫瑰标准化种植基地,为延长产业链打下基础。
过去的特色品牌也在恢复当中。白山羊曾经是漩坪乡的一张名片,最高峰时,每年出栏的商品羊达几万只。现在,白山羊已恢复到近万只。
B
北川人很清楚,要增加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利用新北川靠近绵阳城区的优势,发展工业是必由之路。于是,北川选择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重点发展了农特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
为支持北川新县城建设,2万多农民洗脚上岸成为市民。面对这么多需要重新寻找生计的老百姓,北川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北川应该怎么办?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集中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用发展产业带动就业。
走进北川—山东产业园,轰鸣的机器声奏出一曲加快发展的音符。同行的产业园区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企业32家,其中山东企业24家,已有18家建成投产。今年1—3月份,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2亿元。今年,园区投产的企业将达25家,整个园区将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
在北川新县城的另一边,永安镇、香泉乡荣获中国石材协会授予的 “中国米黄大理石之乡”称号,这让当地群众有了新的憧憬。6月底前,永安、香泉工业集中区将完成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建设,将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建设投产3个。
企业纷纷投产,北川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走进羌泉啤酒有限公司的灌装车间,一股浓郁的麦芽酒香扑鼻而来。尔玛小区居民黄怀军忙着将啤酒灌入桶里。“地震把我的家彻底毁了,但政府又帮我们建起了一个新家。”黄怀军说,他现在吃住在家里,公司买了社保,妻子也在北川上班,家庭月收入三四千元,虽然还要还贷款,但只要人不懒,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过的。
黄怀军的同事谢志英是黄土镇的拆迁安置群众,她来羌泉啤酒公司上班快一年了。“刚开始拆迁时,我心里面没有底,咱是农民,没有了土地可怎么办呀?”回忆起当初那一幕,谢志英仍记忆犹新。“后来,工厂来招人,我进了厂。”谢志英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心里面很踏实,有工作就有奔头。
产业园区负责人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产业园已有1500多名像谢志英这样的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到今年底,这一数字将增加到3000多。
对于“4050”人员,北川县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家住新县城沐曦社区永康苑的杨拥君今年45岁,征地拆迁之前,她一直在家务农。由于年龄偏大、文化低,拆迁后一段时间没有找到稳定工作。杨拥君说,“后来社保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帮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主要维护社区秩序。”
征地拆迁后,政府为杨拥君夫妇购买了社保,解除了一家人的后顾之忧。“依照政策,再过5年,我就可以领养老金了,女儿现在已大学毕业,我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山东援建北川完成之后,如何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功能转变,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为北川人创造更多福祉?山东的企业家在思考,更在实践。
在羌泉啤酒公司的旁边,北川虹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正在LED生产线上忙碌着。“通过当地政府牵线搭桥,我们现在成了长虹的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液晶模组、导光板和钣金件。去年,我们的产值达到4900多万元,解决了120多个当地群众的就业。”公司董事长冯增军说,今年,公司计划利用空余厂房,新上年产200万套LED液晶模组生产线4条。
企业的稳步发展,给前来北川投资的企业家增添了信心。与此同时,北川新县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北川人的质朴热情,留下了像冯增军这样的一批山东人。“我现在不仅是山东人,也是北川人了。”冯增军深有感触地说,去年,他只在山东呆了11天,其余大部分时间在北川。
来北川3年多时间,冯增军见证了一座新城的平地而起,也见证了北川的巨大变化。“创业很艰辛,但能够参与到北川这场史诗般的大变革中,我很幸运。只要我们牢牢抓住现在的大好机遇,北川的明天一定大有希望。”
在北川的许多乡镇村寨,人们常看到北川丰煜食品公司老总单煜芝拖着残疾的双腿,指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3年前,单煜芝卖掉自己在淄博的企业,带着妻子、女儿、女婿,拿出20多年的积蓄,投资近亿元建设了丰煜食品公司,他决心在北川大干一场。
作为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为了引导农民大规模种植魔芋,北川丰煜公司开展了“送良种,送肥料,送技术”的活动,向北川农民免费发放了价值600多万元的魔芋良种、农药、肥料,在北川的桂溪、通口、擂鼓、陈家坝等乡镇建立了2万多亩的魔芋种植基地,并在北川通口片区建设了5000多亩猕猴桃基地。
像单煜芝一样,许多商人也看到了北川这张名片背后的价值。5月6日,全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负责人来北川考察。他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北川的优质“山货”源源不断地送到首都人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里去。而单煜芝正是这个项目的牵线人。
新发地负责人的话让单煜芝吃了定心丸:“北川的气候、生态条件我们完全放心,你就放心在北川打造核桃、猕猴桃基地,今后,你们有多少果子,我们就收多少。”
C
灾后重建结束后,北川灾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北川新县城、老县城地震遗址、猿王洞、吉娜羌寨等地方,游人摩肩接踵。北川抓住机遇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使许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北川各景点游人接踵:11万人次走进北川,实现旅游总收入2480万元,同比增长32%;其中过夜游客2.21万人次,同比增长27%。
“五一”小长假,在巴拿恰商业街上,羌族姑娘现场表演古羌茶艺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这种炒茶方式充分保证了茶叶的清香,所以卖得特别火,1000块钱一公斤,已经卖断货了。”老板牛义贵告诉我们,游客非常青睐这种茶,“上次,一个外地客人一次就买走了3000多块钱的茶叶。”
巴拿恰商业街人气越来越旺,商家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对于这点,羌乡特产专卖店老板杨仕云有着切身的体会:“说实话,刚开街时,这里人气有些冷清,我们不免有些担心生意。现在,不止是节假日,就是在平时,街上到处都是游客,我这里人手少了,我又招了5个当地群众来帮忙。”
在羌乡特产专卖店里,北川出产的木耳、腊肉、笋子等琳琅满目。杨仕云介绍,游客到北川来游玩,都想捎点北川土特产回去,“而我们专卖店可以满足游客的这种需求,我们的商品绝对质优价廉。”在招呼客人的间隙,杨仕云和我们聊了起来。
在巴拿恰商业街外的街面上,停满了车辆。我们注意到,与去年相比,挂外地牌照的车辆明显多了起来;更令人欣喜的是,停车场里还停了不少旅游大巴车,街上有不少手持小红旗的导游。“这些都是旅行社带过来的游客。”杨仕云介绍。
北川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聚集人气。游客多了,生意自然好做。
“五一”小长假,周东林专门从成都赶过来。“以前只是听说关于北川新县城的情况,趁着难得的假期,我带着家人一起过来参观一下。”在禹王桥头停好车,推开车门,周东林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这就是北川新县城!”
在商业街上转了一圈,周东林斩获颇丰:木耳、魔芋挂面、鲜茶、特色小吃……临近中午,周东林和家人的手上拎了重重一口袋 “战利品”。“我喜欢喝茶,今天买到了我最喜欢喝的鲜绿茶,这些茶都是才从山上采摘下来的,可鲜着哩!”周东林说。
在巴拿恰商业街口的羌族生活文化馆,这里既是羌绣产品的博览馆,又是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室。一步入展馆,我们就被一幅精美的羌绣金丝猴深深吸引。“这是一位收藏家预订的作品,已经绣了半年了,售价95万元。”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熙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在生活馆里,屏风、挂毯、桌旗等装饰品端庄大气,围腰、飘带、头帕等日用佩饰羌韵十足。“震后,羌绣已经走上收藏舞台,海内外收藏家十分青睐精美藏品,需要提前预订才行,所以羌绣的市价也水涨船高了。”张桂熙兴奋地告诉我们。
在北川许多羌寨,村民们因地制宜,经营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擂鼓镇吉娜羌寨,69座羌族碉楼依山傍水、羌风浓郁,蔚为壮观。
“五一”小长假,把村民王筝忙坏了。“生意怎么样?”我们问。“去年挣了个10来万吧,照今年这情况,肯定赚得更多!”王筝告诉我们,羌寨地处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入口,地理位置不错,村民都利用自家的房屋办起了特色乡村旅游。
今年“五一”,来自内江的李娟和单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吉娜羌寨。一下车,李娟就忙着请同事帮忙拍照。“刚才去了老县城地震遗址,那里的残垣断壁让我的心揪得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在这里看到老百姓过得这么好,这种对比太强烈了。”李娟说,这是她第一次到灾区,回去后,她要向亲戚朋友介绍在这里看到的一切。
从吉娜羌寨出发,穿过老县城地震遗址,又一座羌风浓郁的羌寨映入眼帘,这里是曲山镇沙坝村的恩达羌寨。地震中,沙坝村耕地受损殆尽,村里通过宅基地复垦新增了部分耕地。通过土地调节后,沙坝村222户群众人均耕地达到0.6亩。在复垦后的土地上,品质优良的猕猴桃长势喜人。
但沙坝村群众并不满足于“有房住、有地种”,而是利用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了从一产到三产的融合。
按照规划,未来北川将按照“一个基地、三大工程、三条走廊”的思路,建设以新县城为中心的旅游服务基地,打造地震遗址、唐家山堰塞湖、大禹故里3大精品景区,开发九黄环线、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禹里和小寨子沟3条精品旅游线路。随着北川旅游综合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北川将在产业融合中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北川人将吃上“旅游饭”。
□ 李伟 邹俊川
新闻推荐
夏季已至,在北川县都坝乡的深山里,成片的牡丹花谢在田里。“可惜了!”今年,黄朝明的近千株牡丹花又没卖出去。但他对种牡丹一点也不后悔,因为牡丹花是他半个世纪来的最爱。□张迪然本报记者吴璟从一株...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