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区秀水镇—— “城西南巨镇”古老技艺传承至今

绵阳晚报 2021-03-28 07:52 大字

潼家桥

潼家桥旁残存的石雕

秀水河上的蟠龙桥

秀水镇境内有一片石林,是当地人游玩的去处

秀水镇全景(航拍图)

这处欧式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月24日,记者从绵阳出发,沿着辽安路一路前行,经过安州城区后,很快就来到了秀水镇。

秀水镇处于辽安路与成青公里交会处,有县道磨秀路、雎宝路、秀茶路、秀乐路等多条道路与周围乡镇连接,地理位置处于该区域中心。

据记载,秀水清初建场,名叫安兴场,俗称臭水河(因河水有硫磺味)。清同治二年(1863年)编修县志时,因臭字不雅更名秀水河,场亦因河更名,改为“秀水场”。由于该地土地平坦,人口较多,民国《安县志》称秀水为“城(县城)西南巨镇”。历经百年变迁,秀水镇至今仍然是安州区西部的贸易中心。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毅胥江文\图

繁华商埠未曾遗忘传统技艺

来到秀水镇就会发现,这里街道纵横交错,多家集市交易活跃,来往的人们络绎不绝,场镇热闹繁忙。

据秀水镇政府文旅中心主任刘平介绍,该镇建有秀丰干道、西园干道、东升干道等大小街道23条,有综合农贸市场4个、专业市场7个。在悠久的历史中,秀水镇曾繁荣着许多传统文化,评书、金钱板艺人活跃在各个茶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过去,常有说书人在茶馆里说书,说书人用方桌搭成讲台,台后一把椅子,台上置一醒木(惊堂木)。说书人手拿醒木,时而讲,时而敲,讲述为主,敲击为辅,伴以眉眼、手势、声调和表情变化渲染气氛、塑造人物生动形象,听众废寝忘食。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县各大场镇仍有说书人献艺,但如今已很难见到了。

秀水镇的红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经在川西北广泛流传的红酥制作技艺,源自清代著名美食家、诗人、有川菜之父之称的李调元。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李调元将自己亲自配制的一种“肉馅呈红色,外边呈黄色,黄中透红”的食品命名为“红酥”。清末至民国年间,民间逢年过节、逢酒遇席都要摆上这道特色佳肴。

月亮面也是当地一大特色。发源于民国初年的月亮面为传统手工面,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月亮面在当地曾是家喻户晓的一种饮食。那时,一口大锅煮面,三个人专门捞面,这样的场景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虽是当地具有特色的小吃,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一技艺。

值得庆幸的是,秀水镇的评书、金钱板、红酥制作技艺、月亮面制作技艺以及传统婚嫁习俗、剪纸至今仍有传承人,这些项目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予以保护和传承。

古桥见证古代匠人高超工艺

从秀水前往沸水场,会经过秀水河上游的潼家滩和上面的潼家桥。潼家桥长38米,宽7.6米,高6.4米,中拱跨度9.7米,桥柱上刻浅浮雕王冕放牛、刘海戏金蟾等人物图案和阴刻诗句,桥面用条石和石板铺成,始建于清代;2007年当地人修路时,在桥面上加铺了一层水泥。

从桥上经过,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很难想象这座桥经历了上百年历史,如今仍然完好,默默地为来往的人们提供便利。据当地县志记载,潼家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现在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老人讲述,在修建潼家桥之前,当地群众过河采用搭跳蹬、建浮桥、撑渡船的方法,后来,当地姓潼的大户人家耗尽家财建起这座桥,因此人们将这里称为潼家滩,这座石拱桥称为潼家桥。

秀水镇蟠龙村的秀水河上,还有一座年代久远的蟠龙桥。蟠龙桥桥面用三块非常工整的条石并排平铺,每个桥墩上均有圆雕石龙头、龙尾,古香古色。站在桥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据介绍,蟠龙桥在蟠龙村至天竺村的村道上,秀水镇到塔水镇也会经过这里。现在,这座桥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镇上的欧式建筑成为省级文保单位

穿过秀水镇的小街巷,在槐荫街,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欧式建筑,在大片中式建筑的衬托下分外别致。

据介绍,这是一座天主教堂,1913年由法国传教士所建。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呈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816余平方米,现存有经堂、后堂(小洋楼)、客房。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的安县政府争取到国家文物恢复重建专项资金,对经堂、后堂(小洋楼)进行了维修。

2012年,该建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深化改革创新 打造国资国企“升级版”

本报讯(易鑫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袁媛)今年初,一则好消息从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工信部公布的全国第五批制造业...

安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安州区,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