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水镇:神泉潺潺 岁月悠悠 八万居民怡然自得

绵阳晚报 2020-10-25 09:31 大字

俯瞰塔水镇

变成茶园的南华宫

作为祠堂的李调元故居

涌出地上的泉水滋润当地居民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缘桥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禧寺

手工制陶

位于安州区南边的塔水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安(州)罗(江)、谭(家坝)秀(水)公路在此交会,境内有安州区唯一的成绵万高速公路出口,交通十分发达,从绵阳通过高速公路一站就能到达。这里富饶的土地养育了近八万居民,被列为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镇。

据了解,塔水镇建置于东晋帝义熙9年(公元413年),隋唐时期曾为神泉县驻地,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禧寺以及建于明清年间的神泉楼、南华宫、清真寺、天缘桥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塔水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西晋文学家傅咸、清代才子李调元、当代文学家沙汀都在这里从事过文学创作。近年来,塔水镇不断加大对本土特色产业的打造,新发展特色产业园上万亩,开发农产品、粮油加工产业,成为川西北重要的食用油加工基地。并以“幸福七里”“万亩玫瑰园”“隐海·调元文化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农村旅游发展。

■记者胥江文/图(塔水镇政府提供部分图片)

1.古神泉县神奇地下泉

据了解,塔水境内的神泉村所在地多次置县,其中作为神泉县时间最长。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在神泉村设置西浦县,后废弃。西魏平蜀后(公元553-557年),平川县从沸水迁治这里。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神泉县,其间所属不同,多数时间属石泉军。元中统五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军为安州,撤销神泉县入安州。

《元和志》卷33有关神泉县的记载称,神泉“在县西平地,冬夏温沸,气如附子,能愈众疾”。《郡国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泉十四穴,甘香异常,痼疾饮之即痊,故曰神泉。”有专家指出,神泉指的是沸水场镇的地下泉,至今仍然不断从地下涌出。然而,巧合的是,塔水也有多股泉水从地下涌出,至今仍在供当地居民饮用。

从安州西边原沸水镇流下来的河流,经过秀水、塔水、宝林,与雎水流下来的河流,在罗江县城汇集后就形成凯江。记者走访时,发现小溪中的水格外清澈,而这些水并不是从河流引来的。“这些水都是从地下冒上来的!”一位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都是喝的地下泉水”。记者沿着水渠逆流而上,来到了双林村供水站,这里有三口地下泉眼,可以看到源源不断的水流从泉眼涌出。水渠中段的双泉村5社村民,带着记者看了另外一处泉眼,这口叫作华家泉塘的泉眼不断涌出泉水。“以前,这附近人家的饮水都从这里挑。”几位村民说,到了冬天这泉水还是温热的。据了解,这附近还有其他一些泉眼。

“前些年有人检测过泉水的品质,说这水非常好。”一位村民说,“以前我们直接饮用,现在还有少数人家没用自来水直接挑回去用。”

2.寻找千载悠悠古韵

塔水镇最有名的当属与北京故宫同龄的开禧寺。据了解,开禧寺修建于明永乐年间,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绵阳市现存最早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明代木构建筑。开禧寺大雄殿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用材硕大、集装饰与承重于一体的斗拱,用自然材料加工做成的梁枋、柱子,还有结构之间的穿插叠压等等,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

在白塔村4社,记者找到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缘桥。这座桥原本是当地交通的重要桥梁,由于道路的变化,就逐渐没有使用了。记者看到,这座桥一共有5拱,全用石材建成,桥上的栏杆都不见了,但桥上的石头还依然完好,尤其是桥中间的石板上还有车轮碾过的凹痕。据了解,天缘桥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比闻名全国的安州雎水镇太平桥还要长10多米,是安州境内最长的古石拱桥。据说,地震后,由于雎水踩桥会取消,许多人还来这里踩桥。

在白塔村,记者还见到一座曾经高大的白塔照片。“以前白塔就立在那里,非常高大,现在白塔的地方只剩下房子了。”村民邓定凤指着村边的小山包说。从她收藏的一些快要揉烂发霉的文字材料中记者发现,这座建于隋唐年间的白塔,古代时耸立在古县城旁,为砖石结构共有16层,当时方圆20里都能看到塔身。千年后古县城不见了,而白塔仍然保存完好,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在塔水镇上,也有一些历史建筑。记者在老街上见到已被改作茶园的南华宫,建筑木料都还完好,众多乡民坐在茶园里悠然自得地品茗聊天,而巷子里的商铺,仍然保持着传统式样。

3.发掘传承调元文化

绵阳市历史文化名人、清代著名诗人、戏曲理论家李调元(1734—1802)的老家就在塔水镇童山村。记者在童山村见到了李调元故居和墓。而在宝林小学,记者碰巧见到安州区文化馆正在为传承调元文化开展工作。“我们村6、7社几百名李调元后代,每年冬至节都要在李调元故居举行聚会。”李调元第八代后人,宝林小学教师李晓强介绍,他所在的宝林小学则将调元文化贯穿在学校教育中,每年还举行调元艺术节,发掘调元文化。

李调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不但著有大量文学著作,他还竭尽全力将平素收罗到的蜀中先贤遗著(未入《四库全书》者)汇编成《函海》刻印问世。《函海》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历史、考古、地理、农学、医学、文学、方言、音韵、民俗、姓氏、川剧、川菜等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堪称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因此,当代学者认为李调元堪称多方面的专家,比如川剧之父、川菜之父等等。

“李调元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人后,我们对调元文化进行了大量挖掘。”安州区文化馆馆长沈兴国告诉记者,近年来,组织李调元后人整理李调元生平文章、进行理论研究,在宝林小学挂牌非遗校园,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尤其是花费近两百万元,组织专家学者对100多册《函海》进行点校翻译出版,让后人能够充分了解历史文化。

记者了解到,在塔水镇与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之间,正在建设隐海·调元文化产业园,打造以“生态、文化、科技”为特色的调元文化康养产业园,今后将成为农旅、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绵阳科技城的生活康养配套基地。

4.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传统粮食产区,塔水有许多农产品、粮油加工企业,成为川西北重要的食用油加工基地。塔水镇按照“粮油小镇”建设规划,正加快建设粮油产业园,不断巩固粮油产业基础。

走在塔水镇境内,可见大片平坦的土地,在丘区也进行了开发。这里农业产业历史悠久,塔水镇不断加大对本土特色产业的包装扶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葡萄、桃子、折耳根、猕猴桃、水稻制种等传统优势农业,重点打造青花椒、杂柑、金佛手、树状月季、羊肚菌、兰花、红脆李等特色产业园上万亩。

记者在塔水镇看到,这里有众多加工企业,在谭秀路边一家名为蒋氏陶业的工厂,制作陶瓷的师傅凭借精湛的技艺,将一团团陶土制作成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经过烧制后,源源不断地远销川内外。一位师傅告诉记者,过去这个地方出产陶泥,所以形成了多家制作手工陶瓷的工厂。不过现在随着陶瓷制品市场的变化,以及人工和原材料稀缺的影响,一些作坊已经慢慢退出。为保存手工陶艺,当地发掘陶艺传承人,希望通过传承人,保留住传统技艺。

新闻推荐

安州全面提升城市供水能力

供水职工在安州区长兴小区施工本报讯(张敏记者安峥文/图)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15日下午,走进安州区长...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