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真心做事,人生就会更有温度” ——志愿者张忆与一位孤寡老人的6年交集

绵阳晚报 2017-11-14 09:06 大字

提起李永康的名字,张忆的面色突然凝重起来。

李永康是绵阳市安州区千佛镇德胜村的孤寡老人,2011年成为绵阳“一元爱心”协会“一元善行”项目的资助对象。从那年起,志愿者张忆走进了李永康老人的生活。几年时间下来,张忆和老人建立起超越亲情的情感。

2017年11月5日下午,李永康老人因病去世。得到消息后,张忆忍不住流下眼泪,那个让她牵挂好几年的老人,就这样走了。

■记者张登军

倔强的老人

这哪里是住房?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窝棚。光线昏暗,屋子中间摆着一具棺材,再过去就是床、厨房。那具棺材,是李永康老人为自己准备的。

这是2011年5月16日,志愿者张忆随一元爱心协会负责人陈竖琴第一次走进李永康大爷的家。

2011年春节,绵阳市一元爱心协会“一元善行”项目走进安州区千佛镇,慰问当地100名孤残老人,德胜村的李永康老人,也是那次的慰问对象之一。李永康老人时年75岁,少年时双腿残疾,2008地震前居住在王家大山上。震后,邻居们都搬到山下建起新居,他不愿意住在敬老院,又回到了山上,镇、村两级干部经常上门看望,邻居们也对他多有照顾。

几个月后,一元爱心协会决定对慰问对象进行回访。

去李大爷的家,需要过一条河,但没有桥,只有几堆用石头垒砌来的简易墩子。过这样的河,年轻人都不方便,更何况一位老人?上山没有路,只有一条到处都是乱石的山沟,需要扶着石头才能爬上去。

他为啥不愿意住敬老院?在张忆心里,觉得这是一个倔强,甚至无法让人理解的老人。当她和同行志愿者走进老人的窝棚时,她的心里一阵阵发酸。

在交谈中,张忆才知道,李大爷舍不得山上的药草。那些分布在山林中的草药,早已与李大爷连为一体。

那天归来,一元爱心协会开会讨论,决定将李大爷作为“一元善行”项目不资助个体的特例,每个月给予100元的资助,每个季度去看望一次,给他送去资助金。

最好的东西

老人打开柜子,弯腰在柜子里抖抖索索地找。最终,他翻出一个塑料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串早已变质的香蕉,还有一包瓜子。他笑眯眯地递给志愿者,连声说:“来,你们吃点,你们吃点。”

时常上山看望老人的邻居老杜解释说,“他估计你们就这几天要来了,就提前下山,专门给你们买回来他认为好吃的东西藏起来。”

听了老杜的解释,张忆怎么也控制不住,眼泪突然就涌了出来。

那是2012年的夏天,张忆与李大爷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的交集了。一年间,每去一次,张忆都能感受到老人的变化。那天,老人拿出来的香蕉和瓜子,让张忆和同行的志愿者们吃起来“感觉特别甜”。

还有一次雨后,张忆在上山去李大爷家的路上摔了一跤。刚进屋时,李大爷看到了她身上的泥浆,什么话也不说就急匆匆地走了,很快又返回来,手中拿着一根毛巾。

那根毛巾已经发黑,满是破洞。李大爷递给张忆,喊她“快拿去,擦擦身上的泥巴”。当时,张忆心里多少有点嫌弃,但李大爷并没有感受到,还是一个劲地喊她“拿去擦嘛”。她无法拒绝老人的热情,极不情愿地接过来。

后来,张忆才知道,那根毛巾是李大爷平时洗脸用的,也是他家里最好的毛巾,这给她内心带来不小的震动,也为自己当时的嫌弃而内疚。

“或许,他当时并没有考虑太多,但人与人的情感就是那么奇妙。”那天,张忆猛然间就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志愿服务,其实是有温度的。也正是那天后,她不再把每个季度一次的看望“当成一项工作”,而是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豁达的长者

“你们莫给我送钱了,上次的钱我都还没有用。”看到张忆拿出的钱,李大爷有点着急。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从身上摸出“一元善行”爱心袋子,拿出三百元钱,“看嘛,这是你们上次送的”。

这个场景,记不清是哪一次发生的。但张忆知道,老人的推辞,其实是担心他们“每次跑那么远,太辛苦了”,也担心他们的安全。

去看望李大爷,有时是几个人一起,更多时候是张忆一个人开车去的。次数多了,老人从心里接纳了张忆,就以长辈的身份告诫她,“你莫总往我这里跑,去找个活路干,挣点钱养家糊口”。同行的邻居们就搭话说,“她的活路,就是来看你”。

这番话让老人不解,嘟哝着说,“怪了,还有把专门帮助人当成一门活路的”。不过,那以后老人就不再劝她去找活路挣钱,只是,每次张忆和志愿者们给他送去资助款时,他总会说“我花不了那么多”。

老人太朴实了,不贪。

村里的乡亲们说,李大爷年轻时一次生病,一位亲戚把他送到医院,后来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报恩;李大爷双腿残疾,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含糊,经常帮人给山林除草,每次能挣100元;他平时也上山挖草药卖,“商贩给的价钱比别人便宜,但他从不计较”。

在张忆看来,老人的不计较,其实是内心的豁达,“比起一个月100元钱,老人家给我们的更多更重,那就是精神上的触动”。

老人也有耍孩子脾气的时候。2017年1月,热血公益联盟的志愿者在山下马路对面山坡上给他搭建板房,忙活了好几天都没有建好,他不满地说,“搭都搭不来,还来那么多人”。

老人的这番话,让志愿者们忍不住哄然一笑。当年2月,老人告别窝棚,住进了新居。

有温度的事

“哪个是李大爷的干女子?”人群中有人问。一位村干部指着张忆说,“是她,张忆”。这一问一答,让张忆忍不住心里一颤。

这是2017年11月6日,李永康大爷的葬礼现场。对这一天,张忆心里早有预感。

2017年5月的一天,张忆与志愿者们去看李大爷,准备给他煮一顿午饭。那天,她明显感到老人身体出现的变化,“走一段,歇一阵,还不停地喘气”。以前,老人总会给看望他的志愿者们带路,“他走得很快,看人没有跟上来,他就在前面等”。

10月23日,因雨天路滑,李大爷摔了一跤,被送进医院。因身体还有其他疾病,李大爷在11月5日16时去世。当天17时,张忆得知李大爷去世的消息,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出来。

11月6日一大早,张忆赶往千佛镇。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老人已经下葬了,就安葬在山上的窝棚边。

那天中午,张忆没怎么吃饭。一位老乡

劝她“多吃点,莫怄气,人老了都有那一天”。那一刻,张忆忍不住再次落泪。

回想这几年对老人的帮助,张忆坦言“只是想让他生活得更好一点”,但这种帮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帮扶,有一种亲情在里面。

老年人需要的是什么?几年来与李大爷的接触让张忆感受到,老人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关心与陪伴。

那天深夜,张忆在微信朋友圈写下长长的一段话,回忆她与李大爷长达6年的人生交集。只是,在这超越亲情的人生经历中,她觉得遗憾太多——今年5月的那顿午餐,竟然是为老人煮的最后一次饭;今年9月,热血公益联盟刘洪给老人修补板房,还准备过段时间给老人家里铺地板,却再也没有机会……

张忆的这段文字,让不少人落泪。张忆认为,这是她的真情流露,“用心写的才会打动人心”,正如她与李大爷的人生交集,“真心做事,人生就会更有温度”。

(图片由张忆提供)

新闻推荐

乡村文化活起来 农民群众乐起来 ——安州区桑枣镇倾力打造“十里文化圈”

桑枣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资料图片)□本报记者安峥花庙村陶艺文化、松林村家风文化、干柏村农耕文化……今年以来,安州区委宣传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启动了以桑枣镇文化站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

安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