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裁流复土”前忻城社会之古诗 ——读明代诗人蓝智《忻城公馆》
近日上网,读到吉首大学历史学研究生李西玲硕士学位论文《明清时期忻城土司地方治理的研究》,文中引用明代诗人蓝智《忻城公馆》一诗。10年前,为了编写《历代诗人咏来宾诗词选注》,我曾用一年时间,花大力气,搜集历代诗人咏来宾诗词3000多首,“选注”362首。“选注”过程中,一次,我到文惠书店,意外地看到新出版的《全国竹枝词总汇》,收编清代陆以耕《迁江竹枝词七首》,令我兴奋不已。这可是100多年前留下来的我的故乡迁江独特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的一组剪影啊!现在,眼前出现700多年前描述我的第二故乡忻城“裁流复土”前社会状况的古诗,更是令我喜不自胜!《忻城公馆》诗曰:
清晖抱回洲,密竹何潇洒。虽有公馆名,颇类村居者。
茅屋三四间,寂寞无车马。县官坐堂上,猺人立堂下。
风俗自强獷,衣冠真鄙野。俾之知逆顺,责在任民社。
愼勿示姑息,善政资陶冶。叠嶂不易青,临风独悲咤。
蓝智(约1340—?年),字明之,明代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将村里(今星村镇)人。他从三山(今福州之别称)林泉生习举子业,不久即放弃追求功名与其兄蓝仁一道回乡,受业杜本门下,兼学习诗词,闲暇时互相唱和,诗风大进。洪武三年(1370年),蓝智因明经被推荐为广西按察司佥事,以清廉著称,后病逝于广西。他的诗作有《蓝涧诗集》六卷。
后人评他的诗为:“五言结体,高雅修然尘外,虽雄快不足,而隽逸有余,七言顿挫浏亮,亦无失唐人矩矱。”现代文学家郑振铎评价他的诗:“老成熔炼,似在十才子之上(“十才子”系指以林鸣为首的明代福建十位著名诗人,号称“闽中十才子”)。”
我并不怀疑《忻城公馆》的真伪,只是由于阅读诗文的习惯,想弄清它们的出处而花些功夫。当我上网查阅《钦定四库全书》时,见《蓝涧集》卷一,有《元日贺州公馆》一诗,内容与《忻城公馆》同,又见卷六有内容不同的《元日贺州公馆》而百思不得其解。《四库全书》是在清代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可谓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为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但近、现代大学者张之洞、鲁迅、吴晗却敢对《四库全书》说“不”。且不去说它任意地“修书毁史”,却见有当代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何宗美教授,在《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7期,发表《〈四库全书总目〉纠谬——明别集提要五则》。他说:“《四库全书总目》很大程度上仍在建构当代学界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散见于该书中的各种谬误却屡见不鲜,此在别集提要中尤为突出。”我悟出了《四库全书》的《蓝涧集》卷一《元日贺州公馆》应是《忻城公馆》,但仍不踏实。东边不亮西边亮,我继续求助于“百度”“搜狗”,终于查到了来源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影印本《蓝涧诗集》,卷四·二一二页,读到了《忻城公馆》这首五言古诗。由此,我也略知哈佛燕京图书馆点滴情况:这是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专门用于收藏东南亚相涉文献的场所;100多年来,藏书已超过140万册,其中中文图书836523册,包括中文善本和珍稀书4000本;这里是西方世界最大、最好的中国善本收藏地之一。
《忻城公馆》是诗人洪武年间(1368-1399年)于广西任上巡察忻城时所作。忻城县于唐贞观初年建置,为羁縻芝州治。宋代庆历三年(1043年)起,朝廷开始派流官治理。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起流官、土官合治。弘治九年(1496年),裁革忻城流官知县始独任土官,降为土县,谓“裁流复土”。《忻城公馆》中,“公馆”泛指官府所造的馆舍,实指县官衙署。当时忻城县官衙署驻今城关镇西数公里外的板县村,并非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后忻城土县第六任土官莫镇威兴建的富丽堂皇的忻城土司衙署。《忻城公馆》五言古诗,明白如话。“清晖抱回洲,密竹何潇洒”,是说夕阳的余晖返照在群山周环、彩江缭绕的县衙驻地,山庄周边茂密翠绿的竹林,凤尾婆娑,摇曳多姿,自然景观颇有韵致。“虽有公馆名,颇类村居者。茅屋三四间,寂寞无车马”的诗句,实录“公馆”简陋、残破和冷落情况,颇有几分荒凉凄清,折射出元末明初长期战乱之后,带给国家和人民难以治愈的严重创伤,百孔千疮非常不景气的社会现实。“公馆”尚如此,民居绝不会好到哪里去,人民贫穷痛苦、水深火热的生活可想而知。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的县衙,知县受命于朝廷,不可能“隐几看青山,坐啸行吟,眼底似无一事”,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少不了升堂审案。“猺人”的“猺”,反犬旁,视少数民族为“兽”类,这是封建统治者一贯歧视少数民族的见证。新中国成立后,“猺”改为“瑶”,闪耀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诗人亲临县官审案现场,诗中描述他的见闻和思考。“瑶人”,少数民族的统称。诗人笔下的瑶人,“强獷”的“獷”,简写“犷”,读“广”,兽类凶猛不驯之义。加上“强”,就有更多骂名:野蛮强悍、蛮横凶悍、粗野猛悍、凶横凶悍,而且是与生俱来的;瑶人衣不蔽体、面目可憎而不“可亲”。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一贯的阶级偏见。被提审者的罪名不外乎是“造反”“作乱”“滋扰频仍”,官们岂有不知或是不愿意承认“官逼民反”之缘由?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距忻城县衙10余公里红水河以南的迁江八寨地区(1952年划属忻城县的红渡、古蓬、北更、遂意等乡镇地)壮瑶农民,已据谿壑之险,结寨称戈,拉开了八寨农民起义的序幕。八寨农民起义必将对忻城社会造成影响。此时的忻城,正处于即将爆发永乐二年(1404年)的陈公宣领导的忻城、宜山壮瑶农民起义的前夜,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对于目前的“造反”“作乱”“滋扰频仍”者,能不升堂审案吗?诗人蓝智出于身份,自然吩咐知县要严惩不贷“造反”者,更多的是期待壮瑶农民“知逆顺”,寄希望于地方官员的良好管理,以“善政”感化而转变民风。然而,诗人深知如此这般,只是徒托空言、无济于事而已,正如眼前的层峦叠嶂,却难以改变那青翠的颜色。于是乎,诗人无可奈何,只好独自临风悲叹了!
《忻城公馆》一诗反映忻城“裁流复土”前的社会现实就是真实!就是深刻!
新闻推荐
实施“三大工程”抓好“两项工作”安州区深入落实“3+2”书记项目
本报讯(记者安峥)连日来,在推进“3+2”书记项目工作中,安州区坚持抓细抓实抓小,把日常党建工作以“小切口”融入“3+2”,始终坚持“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抓紧抓好...
安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