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

绵阳日报 2016-10-24 00:00 大字

在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白杨》一文虽篇幅不长,但构思精巧。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有难度,多媒体就能化难为易。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后。播放自治的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云天,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再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出示"图文片",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的讲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唤起情感体验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赏、品味,激发学习的欲望。课文重点段内容含蓄,我用精心制作的软件,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是师生的老大难。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有声大课堂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母亲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让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绵阳市安州区界牌小学 王剑)

新闻推荐

农发水保项目施工单位进场开工

本报讯(李锐记者安峥)月日,区水务局通过比选确定了年度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土建部分的施工单位。月日施工单位进场,标志着该项目建设正式开始。年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安州区塔水、秀水等乡镇,综...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