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铺里“戏聚”十二载
□黄志富 文/图
每月逢农历初十这天,安县花荄镇湖广馆附近一间面积不到70平方米的茶铺里总是座无虚席。50多名平均年龄已经70多岁的川剧爱好者和老戏迷聚集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听川剧坐唱。
登台的是安县川剧协会坐唱队,他们已经在这里风雨无阻地唱了12年。
花脸演员 出身铁匠
2003年7月28日,由安县花荄镇益昌社区牵头组建的安县川剧协会正式成立。当时已经无偿坐唱川剧十余年的李龙英被选为副会长。
这位热心的老戏骨不辞辛劳,到处联系唱戏的、敲锣打鼓的,把大家团结起来,一直坚持为戏迷无偿演出。“待来朝兵马足粮草囤满,破天门灭萧氏直捣幽燕……”采访时,来自安县塔水镇的肖显平和来自原安县川剧团的演员李太秀,在锣鼓的伴奏下,正声情并茂地演唱川剧折子戏《桂英打雁》,精彩的唱腔不断引得阵阵喝彩。
肖显平打了几十年的铁,年纪大了,他放下铁锤,在李龙英的游说下,成了川剧坐唱的净角。“我今年72岁,但看川剧、学唱川剧已经有50多年”,肖显平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但他的表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尤其是几十年烂熟于心、张口就来的川剧戏文,让川剧协会里许多从专业川剧团下来的演员也由衷赞叹。
在没建辽安路前,为了演出,肖显平一大早就从塔水镇搭客车,颠簸3个多小时才能到花荄镇参加演出,但他却从来没有迟到、缺席过。
鼓乐队里“高手”会集
除了有李龙英、肖显平这样唱功出众的戏骨外,由“高手”们组成的川剧鼓乐队也功不可没。
今年76岁的鼓师王福全来自原绵阳川剧团,既是协会会员公认的乐队台柱子,也是川剧协会乐队的义务指导教师。为了让鼓乐队达到令人满意的演出水平,王福全经常手把手地教那些半路出家的鼓乐手。“只要我们要演出,一个电话王老师就会来,从没耽搁一次。”李龙英说,还有今年78岁的原北川川剧团的鼓师邱发全,因为女儿、女婿去世,他和老伴担负着抚养外孙女的重任,平时很忙,但每到川剧协会活动的日子,他都会从江油的家中赶来。“到川剧协会来,图的就是和老哥、老弟们聚在一起,锣鼓一响,啥烦心事都没有了。”王福全说,大家都到古稀之年了,能为大家增添欢乐,为社会做点贡献,心里感到很充实。
面临困境 谁来传承
不过,李龙英现在最担心的是,安县川剧协会还能维持多久?“你看到我们这里来唱川戏的,搞鼓乐的,听川剧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近几年新增加的会员差不多都是六七十岁的,54个会员中,只有一个四十多岁。没有年轻的新会员,鼓乐技术、传统唱腔和经典剧目谁来继承?”
李龙英说,除了会员年龄大,经费也是问题。虽然演出是公益性的,演唱和鼓乐队成员也是自愿参加,没有报酬,但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区县和乡镇,往返车票和中午的盒饭总是要解决的,这些费用一部分是会员每年凑一点,爱好川剧的企业老板捐一点,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一点,之外就没有任何收入了,“但这些费用根本不够用”。
尽管川剧协会生存状况堪忧,但李龙英还是说,她和老年人离不开川剧,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发展中青年会员,壮大川剧爱好者队伍来传承川剧。
新闻推荐
秋冬不懒,春夏无忧。汛末蓄水备来年春耕,是四川省惯例。但今年——进入9月下旬,人民渠二处金山管理站彭家坝工段长胡琼就把铺盖扔到了工段上。10月1日,国庆大假,但胡琼丝毫不敢懈怠,眼见着不断抬高的水...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