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优化布局激发城市“生命力”
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在近日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对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绵阳的建设者们也在思考,如何建好区域中心城市?如何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如何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绵阳将落点放在了“人的城镇化”上,并通过城镇体系布局引导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
作为省内第二大城市,绵阳的城镇化目标很明确——
—
到“十二五”末,绵阳要达到
150
平方公里面积、
150
万人口,打造成渝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要完成这一目标,绵阳每年需新增建成区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人口约9万人。然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并不意味着盲目扩张。通过对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优化,绵阳为实现“有质量的城镇化进程”,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优化城市布局“一城三区”促产城相融
12月19日,绵阳城西,高新区、金家林总部试验区里热火朝天——区内卡车穿梭,众多工业项目、市政设施加快建设。城东,涪江之畔,滨江路沿河段风貌改造工程也如火如荼。
热火朝天的背后,是绵阳对城镇建设的布局优化——今年4月,绵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绵阳市“一城三区”发展规划》:该市将分为中心城区和环绕四周的城南新区、城西新区、科教创新区。“一城三区”,源于绵阳对自身城镇化发展的反思。此前,由于宏观布局不够明晰合理,过多的人流物流,汇聚到涪城、游仙两大中心城区,交通、环境负担沉重;而新增的工业园区,则又缺失配套的生活服务功能,陷入“有园无城”的尴尬。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绵阳选择借助新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
这一新的布局,明晰了各区的功能定位。城镇与产业也在“一城三区”中相互融合、协调联动——
城市新区的建设,严格明确了城市开发增长的边界,有效防止产业“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注重将主导优势产业,开始向城市新区这些城市次中心集中。在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和教育园区,居住、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共生。传统中被视为“大工厂”的产业园区,开始有了城市的模样。“一城三区”的布局,仍在不断完善。年内,总投资达62.58亿元、绵阳建市以来投资规模和工程量最大的市政工程——二环路一、二期工程将实现通车。新的道路,将加强“一城三区”间的联系。届时,“二环路任意点之间的时空距离都控制在20分钟之内。”绵阳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
优化市域布局市县乡村“四位一体”成就“大绵阳”
变化不仅发生在市区。
12月16日早晨8点40分,陈新富骑着车,到安县工业园区的魔力科技公司上班。而就在1年前,他的身份还是安县白鹤林村的村民——如今,村子已变成了县里的白鹤林小区。
包括安县在内,绵阳市域范围内的县、乡、村,都开始纳入城镇化总体布局,以促进主城区、城市新区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优化市域布局,始于科学规划。今年,绵阳修编完成《绵阳城市总体规划》、《绵阳城乡统筹规划》和9个县(市)区总体规划、277个乡镇规划,形成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规划体系。
市域内各县乡,则力求在有“绵阳特色”的城镇化路径中找准定位,分工合作、抱(组)团发展。安县加快建设“一水一堤一街一园”的城市景观;平武打造汉藏羌多元文化交融、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休闲城市;江油统筹推进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和设施提升。
以全省实施“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为契机,绵阳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意见》,明确重点倾斜支持相关政策,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为全市小城镇建设增添新的动力。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将“一核四带”重要节点的城镇和8个首批省级试点镇、16个市级试点示范镇,作为当前建设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小城镇快速发展。
市、县、乡、村“四位一体”,共同构筑出支撑“大绵阳”加快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下一步,绵阳明确提出将集中规划打造绵安北、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将“同城化”提上日程。市县间5条快速通道相继建成通车,让沿线密布的众多小城镇,成为城镇化的有力支撑。
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城市在青山绿水中自然生长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
可城市微观空间治理,该从何处入手?绵阳的选择是,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建议。
年初,绵阳公示了全年城区拟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通过对市民意见的梳理,在市政工程建设计划方案中共拟定78个市政项目,涉及排涝排污、治堵缓堵等四类。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的“双本”理念是绵阳的不变追求。
为让老百姓生活不“堵心”,今年,绵阳市域实施城镇新区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项目363个,完成投资35.3亿元,分别建成道路和管网1153公里、238公里。12月19日,国内首个千兆光纤接入示范网已在该市科创区建成,宽带容量由原来的100兆提高到了1000兆,信息“村道”升级成了“高速公路”。
为了把青山绿水留给城市居民,绵阳在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验收之后,正着手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今年,总投资约13.4亿元的城南新区湿地公园、体育公园等8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大自然离自己更近了,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得到山、看得到水。”得知生态湿地公园开工的消息,绵阳市经开区居民鞠波充满了憧憬。
让城市更宜居,绵阳还列出了长长的规划建设清单: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将提高到15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43公顷;供气普及率适应城市发展要求,保持在9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区供水能力59.2万方/日,全市总供水能力达到97万吨……
宜居绵阳,正在青山绿水中自然、健康成长。
【聚焦】
保障性安居工程
绵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如果不是政策好,哪能住得进这么漂亮的小区哟。”提起居住环境的改变,住在绵阳市圣水廉租房小区9幢4单元的居民刘义贵有些激动。他和老伴原来住在迎宾路一间狭窄的小屋里,煮饭都只能到街上。直到搬进保障性住房,他一家的生活才有了根本改观。
保障性安居工程,被视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绵阳在这一领域扎实推进:截至目前,绵阳基本建成(含往年续建)的保障性住房为22640套、完成年度目标154%,实际竣工的保障性住房13323套、完成年度目标110%,均超额完成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
超额完工,源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举措创新。
为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到实处,年初,绵阳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周跟踪、月通报、季考评的跟踪检查制度,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
对于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问题,绵阳实行“零容忍”。各县(市)区、园区的工程质量监管部门对每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均严把勘察设计、招投标、材料供应、工程建设和工程监理等关口,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在保障性安居房分配方面,绵阳中心城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分配采取“四级审核、二级公示”,限价商品房购买采取“四级审核、四级公示”的原则实施。从2007年至今,全市未出现一例因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而引起的举报和投诉。
同时,绵阳还着力强化保障性安居房后期管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信息网络。同时,按照省上提出“用于安排农民工的公共租赁住房不低于竣工数30%”的要求,绵阳市积极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已向农民工提供公租房2811套。
【规划展望】
根据绵阳今年出台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该市将重点提升中心城区、壮大重点新城、培育新市镇、建设新社区,形成布局优化、衔接紧密、功能完善、统筹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建地下、后建地上”的原则,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生态水系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加强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内职业教育新区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建设。加快社区服务站建设。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市博物馆新馆、展览馆和北川禹羌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基础建设,建设一批主题特色鲜明,融历史、现代、人文于一体的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街区。
不断提升小城镇内涵。加强安县县城、北川新县城、江油城区、仙海区和三台芦溪镇与绵阳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促进与绵阳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强化农村社区化发展。农村社区配套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按每3—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5—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本版撰文 熊筱伟)
新闻推荐
7月13日,成兰铁路安县隧道工程的进口处,在10多米高的拱架上几名工人正顶烈日忙施工。该隧道长3200米,是成兰铁路从成都出发进入龙门山的第一个大隧道,工地工人于3月12日进场施工,为保质保量按工期于20...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