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与山为伴 24年的坚守——记四川省优秀教师、安县桑枣初级中学王成友

绵阳日报 2013-09-10 02:54 大字

王成友老师在课堂上

“5.12”特大地震中,坐落在罗浮山下的安县桑枣初级中学两千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创下地震中学校无一例伤亡的历史记录,备受世界关注。

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从绵阳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一直向北,去认识从1989年师范毕业就一直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王成友老师,他手把手地教着山内外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

耕耘山区讲台24年

陡峭的山坡下坐落着纵横两排砖木结构小青瓦房,那就是王成友老师曾经从教14年的雎水中心校,与教室相对应的另外两排瓦房就是老师们的宿舍和食堂等设施。四排房屋正好构成一个四合院,院落中间又是几间瓦房,瓦房前面木质旗杆上方国旗飘飘,这就是王老师所在学校的办公区域。来到这里,听着当地人的描述,看着虽然改头换面,但依然保持大部分原貌的雎水中心校旧址,我不禁心潮起伏。我仿佛看见王老师正奋力在黑板上比划各种几何图形,我仿佛看见王老师正弯腰从水井里打水,我仿佛看见王老师和孩子们在操场的一角游戏……

“现在条件好多了,学校不但连上互联网,黑板还换成了手写版,标准化的学生宿舍,足球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应有尽有。”每当谈到现在工作的学校,王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

褪色的眼镜、沾满黄泥的皮鞋,再挎一个背带长到大腿的皮包,这是我们见到王友成老师时的第一印象。无论寒风刺骨还是烈日当空,王友成每天总是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桑枣镇通往教学点的路上。怀着自己的 “教育梦”,从雎水镇来到桑枣镇,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王成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在远离喧嚣的大山,默默地植根学校,用自己的人生给山里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温暖多彩的天空。

执教二十多年,前前后后教过1000多名学生,300多人考上了大学……面对这份坚守的“成绩单”,王老师淡淡地说:“让我决定留下来的是山里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愿为山里的孩子付出我的青春。看到孩子们,就看到希望。”

爱学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如何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王成友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老师该怎样爱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王成友潜心琢磨,总结出颇具特色的“三心”做法。即:思想上,做学生的知心人;学习上,做学生的有心人;生活上,做学生的贴心人。磨刀不误砍柴工。王成友爱学生,特别注重对学生内心感悟的引导。为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数学规律和方法,经常带学生爬山下坡,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抛物线变化规律……一个枯燥的数学规律被他生活化了。

提到王老师,现就读西南科技大学的杨斌记忆最深刻的是,地震中,学校成了危房,他和2000多名校友们只能在板房里上课。王老师不但要上课,还要跑学校重建,日夜操劳,废寝忘食。操场搭建的临时厕所,因排水不畅,经常堵塞,王老师每天上学放学还为大家扫厕所,一扫就是好几个月。

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

凌晨6点,天还没全亮,桑枣镇柳坝村2组村民梁万福从床上爬起,推门一看,院里站着一个人,推着一辆自行车。“哎呀,王老师,您又来了!”“有钱没钱,念完九年。你不让孩子上学,我天天来接。”

这情景发生在2008年9月,可在梁万福的记忆里清晰如昨。那一年,地震了,家里房子跨了,大儿子上大学,老二考上了高中,家里实在没钱,梁栋体谅家里的难处,答应退学,进城打工。9月1日,开学的日子,梁栋座位上一天不见人。

“成友,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给我们的硬任务,有钱没钱,都要让孩子把九年读完!”王成友想起“牛”校长让他当班主任时说的话。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他骑着摩托车,赶到梁栋家。梁万福热情地迎了出来,可说到小儿子的读书时却支支吾吾。王老师掀开门帘,发现孩子正趴在被窝里哭。

“大哥,孩子上学的费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行不。”王成友见梁万福迟疑,从兜里掏出几百元钱,并拿出电话与学校、党委政府协调,为小梁争取了勤工俭学岗位,当场解决了孩子大半学期费用。”谈到现在最大的梦想时,王成友这样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不让一个孩子半路辍学,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20多年来,他不仅积极从政策上为贫困学生求得扶助,还拿出积蓄资助不少学生完成他们的求学梦。

(张涛 冯春艳 本刊记者 李正强)

新闻推荐

节日送祝福温暖环卫工人心

本报讯“感谢你们为我们创造美丽的城市环境,祝你们节日快乐。”昨(18)日上午,著名慈善家、安洲驾校校长李代全带领公司部分职工,前往安县慰问400余名一线城管执法人员及环卫工人,送上价值6万元的中...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