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绵阳日报 2013-09-24 22:12 大字

问题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提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虽然问题都是实现各自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但是支撑他们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最终所实现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

传统的教学提问,教师是全部问题的提出者,学生只能跟着问题转,不敢越雷池半步,完全是被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只要教师所提的问题解决完了 (不管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还是教师一手包办代替),整堂课(或整篇文章)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教师就可心安理得的去设计新课的新问题,然后重复导演一堂堂这样的“问题”教学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

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无法培育出时代需要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于探究学习的问题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能够生成问题。

一、培养质疑精神——乐问

1.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提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想问的意识,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2.积极评价,提真问题。当问的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时,难免就会有学生提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 (甚至有的学生会哗众取宠,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搞笑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横加指责,则会令更多想提问题的学生畏首畏尾,哪怕他的问题再有价值。但如果放任、不予理睬,势必滋长这部分学生捣乱的势头,可能就会导致教师以后的课堂教学不好收拾。教师可婉转地告知学生,因为与课堂内容无关,课后老师与你共同去解决(当然教师事后要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应给予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在提问的实践中学会提真问题。只有建立平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如:对于学生提的问,不认真解决,敷衍了事,或者甚至将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透露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代言人。这样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就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提高质疑的能力——会问

有的学生的确敢问,但却不会问,什么都敢问,常常问出一些啼笑皆非的问题,往往会令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要充当黑暗中的一盏灯。如《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可让学生先回忆从电视节目中了解到的诸葛亮,明白诸葛亮很聪明,教师趁机提出“神机妙算”一词,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围绕“神机妙算”提出问题。学生有了目标,就会提出如: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敢找鲁肃帮忙而又不把借箭计划告知鲁肃?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的问题来。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为学生怎样提问,该提什么样的问题作个示范。

三、归纳梳理,解决问题

1.师生共同梳理: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敢问会问了,肯定就会有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对照课文,梳理散乱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按主次、分梯度进行归纳。对于一般问题和简单问题,如有关字词理解方面的问题,则要求学生个别解决,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贯穿教学的主问题,则要特别对待。

2.给足时间,照顾全面,充分思考。问题教学必须讲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注意权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超出学生智力水平、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就必须得考虑适当降低难度了。如果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叫人回答,或者摆出一幅极不耐烦的样子,急切地频频催促学生,或一时无人回答就将问题变为设问——自问自答,没有给足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这就是急于求成,就是期望值过高,说到底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又谈何创新呢?倒不如就让学生充当忠实听众,虔诚地欣赏你的“个人演唱会”算了。

在问题教学中要注意:一、提问的权力师生共同拥有;二、解问的义务应该由学生承担;三、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具有多元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新的问题的产生。有问题的教学才是没有问题的,没有问题的教学恰恰才是有问题的教学。

(安县七一实验小学 顾兵元)

新闻推荐

加强禁烧督查问责 探索综合利用途径

本报讯昨(7)日,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娟带队的市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督查组分两组深入安县、三台、盐亭等地督查秋季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督查组一...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