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博物馆:展开安州历史长卷
经过为期三个多月的紧张布展,日前,安县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安县博物馆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陈展3000平方米,包括自然与旅游、历史文化、非遗及民俗、地震与援建、馆藏文物等6个厅,内藏文物18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22件。
A一本安县的“百科全书”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该县境内出土,高约一米多的宋代铁钱窖藏,钱币奇特的造型让人惊叹于安县的文化底蘊。窖藏身后,是奇妙的海底世界——海绵生物礁体验馆,只见投影下,各种海洋生物、动物活灵活现,记者行走的地面也变得波光粼粼。
穿过体验馆,便是自然与旅游厅,上百张有关海绵生物礁形成图片和文字重点讲述了历经两亿年左右的地壳变动和环境变迁,在自然的风化剥蚀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所发现的唯一一处三叠纪硅质六射海绵礁群的形成过程。安县海绵生物礁群分布范围达2000平方千米,为保护这一资源,经国土部门批准,安县建立了以海绵生物礁为主体的国家地质公园。在这个展区里,海绵生物礁各个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标本若干,让人仿佛置身于安县的历史长河中。
安县自古就是旅游胜地,不少文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在自然与旅游展厅,图片、宫灯文字等特色展示再现出千佛山国家森林公园、亚洲最大的高科技风洞群等国家级景区,中心沙盘将安县的整体地形、地貌,包括重要地标和旅游景点一一呈现。
B非遗保护的“活标本”
语言丰富,婉转动听的安县山歌、濒临失传的皮影戏、鲜有听闻的道情、民间壁画、民间医术及美食……在非遗及民俗厅,以文字、图片及场景复原的方式向观众全景展现了安县的社会形态,演示了千百年来,安县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并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
记者走进民俗展厅,但见一户人家的小院里,老槐树下,一对父子正在干农活,大小背篓里装着他们的劳动果实,一条黄狗警觉地望着四周……另一家的小院里,一白须老者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像是刚回家的样子,身边的犁具静卧在墙角,身后的黄狗望着主人,好一幅和谐的画面。
再往里走,是闻名川内外的安州习俗——春社踩桥,在模拟的雎水太平拱桥上,河中潺潺的水流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走过拱桥,只见茶马古道上,奔波谋生的安州人正往目的地运送茶叶,让人仿佛在清脆悠扬的驼铃声中,伴着远古飘来的茶香与成群结队马帮在茶马古道行走着。
在非遗展厅,与墙体一般高的巨幅安州风景剪纸跃然眼前,往左走,安县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的安县山歌、安县川剧团演员用过的川剧官袍、川剧演员剪纸、濒临失传的皮影戏、金钱板、道情、民间剪纸、民间壁画、民间雕刻(木雕、石雕)艺术品展示、民间医术、民间美食等让人大开眼界。
场景中的人,多是用硅胶做的,或多媒体“造”出来的,个个栩栩如生,真人走进去,一时辨不出谁真谁假;所有的人和物体,都存在于各种实景中,充满了趣味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C穿越安州“历史长河”
走进二楼的历史文化厅,巨幅《安县赋》大气磅礴,精炼地概述了安县的悠久历史、秀丽山川,丰富的人文史料,以及安县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该板块以雕塑、壁画、多媒体沙盘、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观众讲述了安县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历史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历史文化厅左边,是安县的历史沿革,数十张老照片记录了安县各个时期的历史,安县县城全景及县城变迁、安县民族的演变等;电子地图将安县地形地貌,历代古城治地分布详细记载下来,甚至历代县城吏迁都很详尽。
进入大楼第二层,左边是馆藏精品文物展厅,东汉说唱俑、宋代影青梅瓶、汉代摇钱树、宋代三彩马、明代镂空金圈、古代钱币、陶器、古玉器……
右边是地震援建厅,两个胶体柱全面展示了地震当时的情景及受灾情况,还有地震时救灾的人们穿过用过的东西及面向全国征集的地震文物。
在安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安县博物馆再现了安县的历史风貌与荣光,从而为安县记忆的延续写上了辉煌的一页。
(本报记者彭雪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中旬以来,绵阳市进入汛期,多个地市遭受强降雨袭击,造成基站断站、大规模停电。灾情出现后,绵阳移动各区县分公司、工程公司全力以赴确保受灾地区通信畅通。截至目前,全市10个区县共...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