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调整种植结构保增收
本报讯 去冬今春以来,安县出现了自1959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暖”天气。为了挽回干旱造成的损失,安县在下大力气狠抓提水设施修复,增加蓄水的同时,加快调整种植结构,“水路不通走旱路”,改种玉米、红薯等耐旱农作物,减轻农民损失。
面对干旱,安县先后组织了1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开辟了6处新水源,新铺设了18420米供水管网,整治山坪塘265口、渠道55公里,力争多引水、多拦水、多提水、多蓄水,增加了抗旱水源储备。
与此同时,安县还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及早储备旱地作物种苗、肥料等生产物资,定下了“水路不通走旱路”的两手准备。安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唐海东告诉记者,安县今年建立了16个旱育秧现场,计划推广旱育秧15万亩,并在黄土镇马村和盐井村、塔水镇的浮萍村和春林村分别建立了集中旱育秧点。
清明小长假期间,记者在宝林镇宝林寺村看到,当地农民挥舞着锄头把原本长满杂草的田土清理出来,准备用来改种红薯、玉米等旱地作物。“先保障栽秧,实在栽不下去的我们就组织农民改种了。”唐海东介绍说,由于旱情比较严重,今年安县计划水改旱面积2万亩,其中水改玉米1.5万亩,水改红薯0.5万亩,在全县建立水改旱示范片面积1000亩,重点推广地膜覆盖保水技术。
(唐巍 本报记者 钟述强 韩艳)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了使安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发挥县级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在活动中受益,安县教师进修校于4月17日在塔水一小举行小学心...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