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口溜”里看变迁——安县花荄镇联丰村见闻
“联丰猫儿沟,犹如桃花源,环境宜居住,生活如过年。”10月26日上午,在安县花荄镇联丰村8组,村民唐建华在自家院门前和记者说起近4年来联丰村的变化时,脱口就是这么一句类似顺口溜的家常话。
“2层楼加上生活用房,总共350多平方米,建房加装修花了30万元。转去四五年,我对这个数字想都不敢想。”老唐说着把记者领进客厅,餐桌上一盘煮红苕颇能勾起人的食欲,老唐笑着说:“现在这是好东西,以前,它是让我们吃得反胃的主粮。”
多年前,联丰村长期缺乏特色产业,村里流传着一段顺口溜:“猫儿沟黄土梁,只产红苕不产粮,离了红苕饿断肠。”后来,在农村推行低产田改造,一些村民免费学到技术,开始养鸡致富,大伙又说:“红苕干,当主粮,老母鸡,是银行。”近年来,靠着党的好政策,村民们依靠特色种植和养殖发家致富,升级换代的脱毒红苕远销外省,原先的顺口溜变成了“大米饭,白面馍,红苕干子换酒喝。”
老唐的卧室里有一本泛黄的记账本,多年来,他用账本记录农业生产情况,不经意间成了农业变迁的缩影:“2000年,8亩小麦平均单产520斤,大豆160斤,人均年收入580元……2011年,小麦平均单产1050斤,大豆单产340斤,人均年收入7200元。”老唐边翻账本边轻声念道。账本上还注明了今年上半年的两笔新账:2618元的各种农业补贴和老两口每月领取的110元养老金。提到农业补贴,老唐感慨道:“种地不缴税,政府还倒贴,农民不富对不起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过去‘下雨一袋烟,流水大半天\’,如今‘下雨大半天,流水一袋烟\’。”记者跟随老唐来到田头,只见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每隔百米就有机井。“农民摆脱靠天吃饭,与政府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也是分不开的。”
老唐家的变迁只是联丰村500多农户的一个缩影。村民杜少友家紧挨着206国道,种地和经营门面两不误,当天,他开着车陪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原来,像他这样的“两栖农民”在全村还有许多,他们在206国道边或经营建材,或开宾馆、饭店、修理店,一人挣两份钱。过去这个村穷得叮当响,女孩不愿在本村找对象,如今村里建起了万亩猕猴桃园、500亩特色水产养殖、万只樱桃谷鸭养殖和蛋鸡养殖基地,带动了相关产业,村民种植的蔬菜成了“绿色银行”,发展三产让村里出现了许多小老板。有了发展前景,姑娘自然愿意留下来,老人们乐滋滋地说:“昔日彩凤飞他乡,如今凤凰不出庄。”
杜少友说,多年前,村民为改善清苦的生活,种地之余在大路边一字排开卖红薯,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外乡人曾戏言:“联丰村红苕多,光棍一年比一年多。”谁能想到,由于村民整体富裕了,过上了小康日子,这里人气日益旺盛,村里的光棍已经很少了。“穿衣讲时尚、吃饭讲质量、住房讲环保;上学不交费、种地免了税、看病能报销。”杜少友一口气“溜”了一大串:“想想现在的好日子,一辈子的好事,我们这些年全遇到了。”
(黄小山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日,在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的带领下,由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杨绍林教授为组长的省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小组到安县桑枣一小,对该校“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进行...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