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绵阳日报 2012-03-19 11:30 大字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展示。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读通和读好文章的问题,而是要以读懂为最终目标。只有读懂,学生才具备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呢?

第一步:初读,以读通为目的。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做好准备,听课就显得十分被动,就无法准确把握住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效率就不高。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预习对于我们阅读课文是相当重要的。那么该如何预习呢?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习惯。首先结合工具书,圈点勾画,边读边扫清文字障碍,并且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记录,加深印象。其次要通读全文,边读边想,结合课后练习,带着问题读书,真正做到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进而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去抓住课文的重点,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

第二步:细读,在整体中感知。

要读懂一篇文章,我们必须要对文本有所感知,对文章整体有所把握,同时也应该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认真剖析。如何达到对文章有所感知呢?首先,理解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研读,有利于抓住学习课文的切入点,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使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读了《童年趣事》这个题目,就应该明白文章写的是童年时的事情,应该重点把“趣”这个题眼。

其次,通读全文。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对我们进一步分析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后,边读边想。将读细化到每一段当中去,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分清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为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初步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最后,再读全文。在理解自然段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关键词。从时间先后顺序、事件发展顺序、空间变换顺序等去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让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精读,在品味中领悟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还要精读课文。即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获取信息。借助字、词、句、段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及联系作者与文章的时代背景,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感情脉络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还要对文章有所感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思维发散开来,获得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激活头脑中储备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理念,从而领悟生活真谛,体味真情实感,感受人世间的生活百态,并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升华。

阅读教学“读懂”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情感,并在学习文章的同时将情感和思想得到有效发散,这样就真正做到了“读懂”,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安县晓坝镇学校 刘让艳)

新闻推荐

关爱困难群众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近年来,绵阳市继续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民生工程,精心构筑城市贫困居民、农村“三孤”人员生活保障线,努力推进低保全覆盖……关爱困难群众,增加城乡居民低收入者的收入,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到了社会发展...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