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文化 散文绽异彩 《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分享会在场实录
第一部呈现中国白话散文百年状态的文学史——《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于近日面世。该书以文学与时代的关联为主线、以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为核心、以“介入,然后在场”为价值尺度,采取“片面的深刻”方式,对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白话散文进行了客观理性的遴选、审视与评判,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认真学习领会这部最新的、在场的文学史,增强文化自信,眉山市文联与四川经济日报社12月12日在眉山举办了一场《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分享会,邀请省内部分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分享该书。现将部分作家在分享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马平(四川省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作家):
今天来到眉山参加《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分享活动,意味着一脚踏进了两个领地,不只白活散文,还有文言散文。从“三苏”算起,眉山在散文世界里已经风光了一千年,今天这个活动,就是短暂的一百年向漫长的一千年的一个致敬。还有,眉山是在场主义散文运动的诞生地,而“在场”这个浑厚的声音是在2008年发出的,今天这个活动,又是漫长的一百年向短暂的十三年的一声问候。
▋周闻道(作家、经济学家,在场主义创始人):
10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暨白话文运动对后来文体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散文上。因为由民间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虽在秦汉时期就已萌芽,但一开始基本就是民间的白话故事;诗词中的旧体与现代,是体例的变革,并不是文言与白话的变革;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也基本上就是白话的。因此,百年白话散文史的编写,不仅仅对散文,而且对认识评价整个中国百年文学、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的编写理念坚持以散文与时代的关联为主线、以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为核心、以“介入,然后在场”为价值尺度,采取“片面的深刻”方式,对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百年白话散文进行了客观理性的遴选、审视与评判。这种理念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在场理念。以在场精神观照百年白话散文,让文学史本身在场。二是家国精神。就是本书始终把白话散文百年史的书写,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这部散文史拥有了国家、民族、时代的大格局,大气象和宏大叙事特点。三是片面的深刻。片面,主要体现在绪论对白话散文百年史的总体阅览,及各章第一节围绕该章核心词,对该阶段散文的总体浏览上;深刻,则表现在经典作家作品遴选和深入品评上。另外,与百年史配套的《中国白话散文百年经典》,已完成作家作品遴选、编辑、出版社初审,正进入出版行政报审中,预计2022年6月左右出版。
▋王莉茹(眉山市文联主席):
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一部《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为什么我们要在眉山开这么一场专门的分享呢?这不得不从这部书的内容说起。这部书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100年中国白话散文的历史,以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六个核心词概括。其中的“在场”,就是诞生于眉山、影响海内外文学界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在场,不仅是这部书的六大核心词之一,更是这部书编写的价值尺度。在场主义18位发起人,一半以上在眉山,包括周闻道、周强、张生全、沈荣均、宋奔、袁瑛、李云、李艳(风吹兰叶);在场主义理论构建者周伦佑先生,是眉山的老朋友,应邀在眉山长住两年,与眉山散文作家群一道论证、研究、构思,共同创建了在场主义。因此作为眉山人,我们有理由、有底气、也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百年新文化,眉山新辉煌!
▋李银昭(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今天摆上了各位的案头,其实,这本史著,在之前的构想和编写中我就知道了,我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选题,又是一个多么难的选题。三个关键词是: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当时我就想,小林教授这个选题,犹如一个手持弹弓的孩子,面对群山和大海,怎么能够凭借发出的一弓之弹,击中山鸟和海鱼,让读者在这部史著中,既能看到高屋建瓴的全貌,又能管中窥豹,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前不久,当我打开这部书的时候,之前的杞人之忧没有了。小林教授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的风格,带领他的编写团队,以中国为空间,在百年这根时间轴上,以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为各时期的点位,精准地切入“ 白话散文”的内部,通过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六个关键词,准确、生动、深刻地呈现了散文与时代的精神融合,读来,既有百年的时间轮廓,又有白话散文渐变、演进的脉络。在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品鉴中,还呈现出了这些作家、作品特有的肌理和独特的文学之美。尤其是与类似的别的史著相比,此作,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上升到现代民族国家层面,这更是对白话散文的一次向更高层面的提升。总之,这是一部即可读史,又可读文的一部能够带来轻松愉快感的史著。
▋成刚(四川瑞特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站在这个神圣的舞台,我有点诚惶诚恐。因为这是一个文化精英的聚会,在座的要么是作家,要么是文艺理论家,要么是诗人,而我不仅什么都是,而且文化也不高,只是初中毕业。站在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我对文化和文人的热爱和敬仰。
我出生在仁寿县绿加镇,16岁到地处眉山县象耳镇的505厂打工,后来成了上门女婿,落户现的东坡区尚义镇,也算半个东坡故里人了。我从小就听见父老乡亲们聊苏东坡,讲“三苏故事”,讲得神乎其神。听得多了,我甚至感到,“三苏”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神。对神,当然要敬畏和尊敬的。只是,我与许多热爱文化的人不一样,他们是把这种热爱化成了读书的动力,一心向学,从小立志做作家、科学家;而我似乎从小就胸无大志,虽然自认为还不笨,但读书时除了调皮还是调皮,天上都是脚板印,根本学不进去;加上家里贫穷,始终没有像在座的各位老师一样修成正果。
后来长大了,踏入社会,才知道文化的重要。但已经晚了。现在唯一可以弥补的,就是更多地热爱文化、关心文化、支持文化,多做一些对文化有益的事;同时,也挤时间多读点书。所以,一听我们园区的老领导周仲明(周闻道)老师说,唐小林老师主编的这本《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很好,总结了百年白话散文,其中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创始人就是周老师,我一下就买了两百本来送人,供朋友们分享。从送的情况来看,感觉还真好,明显比送茶叶、水果、烟酒之类好得多,拿得出手,不需要遮遮掩掩,偷偷摸摸;不仅别人对你刮目相看,投来羡慕惊奇的目光;而且仿佛一下就飘了起来,好像自己也成了文化名人,高朋满座,充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覃贤茂(作家,诗人,学者):
百岁如流,明月前身。穿越中国白话散文百年流动的风景和经典,寻找那一以贯之的现象之后的历史价值,一部《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在云遮雾绕的大量文学表象中,呈现出清澈明晰如阳光照临的一片精神的天空,有一种比闪电更为深刻的内在逻辑判断的光芒,透过无数的经典散文篇章,撕裂般揭示出了这一段文学史中曾被遮掩的真相。
什么是散文?那是一种宽泛自由的文学体裁,《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以六个关键词,牢牢把握了中国白话散文百年来时代的内在精神和脉络。从汗牛充栋的白话散文史料中,提炼升华出直指本质的文学胜境,白话散文的文学现象不再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残片,六个关键词环环相扣,从那些关山迢迢云遮雾绕的历史进程中,道破了的百年来中国白话散史的前世今身。
在场!最后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在《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的讲述里,使那些本来已经变得像梦境一般模糊和遥远的文学现象,再次生动和鲜活起来,重新获得了一种永恒的纯净品质。“回到事物的本身”,言语之外,启迪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飘动出一种阳光般纯洁的精神气息。
▋龚莹莹(眉山市青年作家、评论家):
当《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飘逸着淡淡的墨香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愉快的,阅读过程轻松而美好。这本书将白话散文从历史积淀中进行单独萃取并重新铺陈,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六个关键词,还原了散文与时代的场域,把中国白话散文的百年流变描成了一卷六屏国画,底色是精神独立和家国情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散文的发端、流派,勾连各种思想与之有关的爆点、引线,或浓墨重彩、追本溯源,或轻描淡写、走马观花。穿透历史的尘烟我们发现,作为曾经散落在小说、诗歌、戏剧边缘的白话散文,同样肩负了长达百年的责任,在追寻通往意义的道路上始终在场,从未缺席。
正如绪论所说,这是一部“片面深刻”的散文史。全书不仅以思想剖析鲁迅、朱自清、巴金、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一代符号性的散文名家与绅士;还以审美品鉴周作人、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何其芳、张爱玲、梁实秋、丰子恺等。既有精神解放的代表人物巴金、周涛、张抗抗、张洁、孙犁和叶梦;也有价值追问的探索先锋史铁生、王小波、张炜、余秋雨、张承志和周闻道。
百年画卷末端是“三苏祠旁的散文火焰”——在场主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为“在场”指征的在场主义,艰难承接着散文担当的一脉烛光。全书品鉴完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写作和周闻道的城市寓言之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以神龙之尾,开启辽远的未来,等待后来人为下个百年续绘篇章。
▋申红梅(教师、诗人、青年评论家):
这个百年史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为散文写作的专业性所做的努力。它使散文在“中国”立场中获得“民族性”,立足于启蒙民智和现代国家构建的高度。它使白话散文从中国三千年古老散文中脱颖而出,获得“现代性”重生,意在启迪读者面向未来。它使散文史跳出文学史一味的严肃自治和板着面孔,着力于争取多元的可能和灵动。这不是不确定,恰为这本书挣得了难得的独立性。
第二,与众不同的主观个性。进入百年史的内部,赫然发现它经纬散文的思路,除了史学的客观之外,还有个性的自在。它的重点不全然放在记录散文事件和作品,还在于通过流派来省视散文发展的走向。每一个散文思潮并没有高下之分,每一个典型散文作家作品,在价值观绝对正确之外更强调艺术史的意义。
第三,流派和思潮交相辉映。就像呼吸推动生命的成长,短暂的停顿之后一定是下一个呼吸,才是一个有生命特征的机体。一个有生命力的文体亦然。所以流派和思潮设置,并不是像其他文学史一样一味客观撇清,它用流派和思潮起伏跌宕,表现了散文呼吸的相续。没有哪个呼吸是错误的,它们只是执着地共同推动生命的延续,推动散文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各个阶段的潮流表现形式相似,但细细省视,内在趋势却千差万别。
通读这本书,在写下“散文”二字时,人们也许就不会急于判定某个散文的对错、高下和成败。它将引领散文写作者们,从容入座,去思考、总结和畅想。当散文拥有了各种可能,散文就活了。读者需要将巴洛克珍珠重新放进个人写作的蚌壳里,呼吸之间持续打磨,才好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美学思想。
▋李晓群(眉山作家):
当沉甸甸的《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捧在手上,这无疑是中国文学坐标的又一次集结和邀约。历史的长河,一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书中、在编者倾力遴选的七百多篇文章里, 我们各自找寻各自的哈姆雷特。从启蒙、救亡....到第六章,也就是今天的在场,编者除了精到的捕捉各阶段的文坛气象和问题结症,进行精细的文本分析,我还捕捉到了此书的真实命意。它隐身在每一篇或通透清澈质朴或沉重深情的文字里,折射文学的担当和家国情怀。
时代引领文学趋向,这一百年,散文写作由文绉绉的文言写作到爽快利落的白话写作。多年前有个叫唐德刚的作者早在《胡适杂忆》里说过“白话革了文言的命,是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不管是一百年,二百年,还是三百年……文学追求意义,永远在路上,不同阶段的经典就是一盏盏明灯。
▋若若(眉山作家,文学编辑):
读《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就像翻看白话散文的地图。沿着时间的轴线,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白话散文百年来的发展脉络。而透过“启蒙、新启蒙、救亡、新人文、革命、在场”这些坐标,则能领略个中流派纷涌、思想交叠的风起云卷和发展历程的波澜壮阔。总体概述与经典赏析并举的叙述方式,无疑打开了历史的通道,让读者返回文学现场,直面散文的功能和“抉择”,从而激起思想的火花,引发思考。
▋李云(眉山作家):
作为一名散文爱好和创作实践者,长期以来受困于理论的贫乏和实践的苍白,散文怎么写、怎么读、怎么评论始终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热爱散文之心一直都在,并且还想将这一文体继续下去。基于此,迫切需要得到相关的理论指导,期望一下变得开窍,不说醍醐灌顶,至少可以恍然大悟。正好有一本书《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要。
该书从中国百年散文发展的浩瀚星空中,拎出六个关键词,抽丝剥茧完成百年中国白话散文的一次全景展示。这样的梳理与提炼是承前启后和煞费苦心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少对我们这样尚在路上苦苦跋涉的散文写作者来说,很有启发价值。
▋陈群(眉山诗人,教育工作者):
百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百年;白话,消弭了阶级对峙之语言;散文,一种摆脱了锁链的自由歌唱的文学形式。《中国百年白话散文史》,自文学史之三千弱水,取出清亮莹澈之一瓢,以六个关键词“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结构篇章,遴选华章,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时代巨变、思想激荡、散文之美之用,尽在一书之中。读之如御风行于淼淼水面,不胜畅快!
文学史,经典遴选的历史,本书遴选29篇文章,搭建起现代白话散文的绚美长廊。走进文字,如入山阴幽道,美不胜收。从《影的告别》到《七城书》,篇篇含英咀华。或单篇精析,或两篇至多篇比较,深入浅出,言丰意美,文趣与智趣,感性之美与理性之美,相辉相映。可以说,随便翻到某一章节,即能开启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这是我以往读文学史未曾经历过的。
▋邓平(眉山作家):
粗略地翻看唐小林教授编写的《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时,脑子里充斥着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甚至觉得有些费神。再读时从“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等六个关键词入手,便发现别有洞天,风景独好。这六个词可谓是全书的骨架,书中描述的各历史阶段的变化变迁,整体风貌和具体特征令人心中甚是感慨,而紧紧扣住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又拥有了天然的宏大与深厚。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十位名人的佳作,当作品写作的具体语境与最新的文学和文化理论相遇时,没有了初读时的费神,取而代之的是欣喜与畅快。好书需细品,书中自有读者所求所需。
中国白话散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迸发出了璀璨的光芒,编者们也注定成为中国白话散文的这一百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袁瑞珍(作家,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
《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站在现代中国民族发展和文化构建的高度,纵横中国百年散文发展历史,用明晰透彻的论说与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优秀作家作品,对中国近百年的散文发展与对文学的贡献,进行梳理、鉴赏和审美分析,其独特精辟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关于“在场”的论述,更是振聋发聩。
由周闻道先生为首在四川眉山发起,周佑伦建构散文理论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是21世纪开端散文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如一股清流汨汨流淌。它强调的“散文性、在场性、在场精神、介入”,不仅是对传统散文的继承,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在场主义散文”的独特风格。在它旗下,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散文作家的作品,摒弃风花雪月,直面新时期社会现实和人内心的困惑、迷茫、挣扎和期翼,展现出“在场主义散文”既绚丽又深沉的独特风貌。百年史不仅将在场作为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六大核心词之一,而且开宗明义,在场就是编写这部书的重要价值尺度,这是需要卓越眼光和胆识的。
▋雷淑芳(作家,青神县《中岩》编辑):
该书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梳理了中国白话散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绘制了中国白话散文总体图景;以六个关键词,解读了在不同时期每一个关键词里蕴藏的白话散文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对百年中国散文的历史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描绘和分析,回顾与展望了中国白话散文百年的风雨历程。书中对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抽丝剥茧般的点评,值得读者细细品读,对散文写作极具启迪意义。总结过去,建设今天,期待未来,《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散文写作伦理的坚守。
▋李海燕(眉山作家):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部文学史,惊艳又自豪。气质范儿的外表,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爱不释手。纵贯百年的散文名家荟萃,如星河熠熠。即使闭上眼睛,仍闪烁着璀璨的人性之光。无论是奋笔“呐喊”自由的鲁迅,倡导“性灵”文学的林语堂,对女性“奴性”深刻批判的张爱玲,执着于“湘西情结”的沈从文,沉思生命价值的史铁生,擅用黑色幽默抵制权威的王小波,还是执着追寻"发现"之美的周闻道,他们散文的底色和亮色,无疑都是“在场”。唯有在场,作家才能感知疼痛,书写温暖。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场主义,在场中人。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一部文学史,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在场者。不仅散文需要“在场”,所有文学作品都应反映当下,揭露人性,唤醒良知。我生在东坡故里眉山——“在场主义散文流派”诞生地。“在场”作为本书六个关键词之一,首次载入散文史册。我为眉山骄傲。
▋陈立(眉山作家):
《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这本书我看得很慢,读完绪论就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它抽丝剥茧般梳理了自上世纪初中国白话散文开端以来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受“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这六个关键词吸引,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白话散文的百年风貌。看了两个章节,不舍得翻快,因为它耐读,每个章节具体讲了很多代表作家及经典作品,是我的知识体系所欠缺的东西。所以我读的同时在网上找原文补充,查找了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鲁迅的散文诗《影的告别》和散文《父亲的病》,叶圣陶的散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柔石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等。这本书当慢慢消化,在感悟中成长,且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何泽琼(眉山作家):
或许是抑制不住读到好书的欣喜,这些天,我先后向两位同样热爱散文创作的洪雅本土作家分享阅读《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的体验。我用了“精神洗礼、妙不可言”“像在品读一幅壮阔绚丽的史诗长卷”来形容这部书。这部书立足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立足于文学史本身的在场,以六个关键词诠释百年白话散文,用独到的文学视角、经典的历史解构、全新的理论和细腻的文笔,点面相融,娓娓道来。精心挑选的白话散文经典,细密的文本解析,鲜活的语言,引领我们返回作家当时的文学场域,让我们领略到中国白话散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所起到的参与和推动作用。毫无疑问,这部书,将影响我在经典散文阅读中的既有思维,也将为我打开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的有益思路。
▋王曾玉(眉山作家):
这是一部思想深邃、视野宏阔的散文理论论著。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一场语言革命,更是一场社会思想文化革命。贵族语言的草根化,使自由交流,开启民智成为可能。作品围绕“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六个关键词,慢话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它们既互为因果,又交叉涵括,交替前行。
白话散文始终高举启蒙大旗,从传播个性解放、人格自由到作为“投枪匕首”加入民族独立和抗战救亡运动,从立场文学到人性抒写,多次在小我和大我之间进进出出,打碎、审视,反思……重建精神家园。把家国天下的中国导向自由、民主、平等与公义,催生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这是本书的社会价值。
作者从百年白话散文中撷取经典之作,进行分门别类的剖析和解读,大大丰富了读者的视野,让读者直接汲取到百年散文精华。初读艰涩,后品其味无穷,读完掩卷沉思,收获匪浅。这是本书的艺术价值。而在场的价值尺度和“在场主义对当代散文的革新,“三苏祠旁的散文火焰”,则让我这个眉山人倍感骄傲。
▋彭燕(眉山作家):
这本书是让读者站在高人的肩膀上品读散文的一本好书,它用六个篇章六个关键词给读者梳理了百年白话散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风貌。以唯实,唯趣,唯真的眼光,追求“片面的深刻”来重绘了百年散文的发展谱系,展现了散文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和多元流派,解读了白话散文在各个时期所发挥叙述与构造历史的作用。尤其通过对披沙拣金而遴选出来的经典散文名篇的解读,让读者领略了那些闪电式的“顿悟”,那些山高水长的“哲学漫步”,那些一事一物情感外露的深广和辽阔,那些让人体悟到生命的自省与诘问,犹疑与洞悉的作品,从而激发更多的读者在忙碌的生活里,挤出一点甜甜的时光,捧起一篇篇带着时代熏染印记的经典文字档案来阅读,来回味,来思索,将灵魂喂饱。相信这本给读者“不虚美,不隐恶”的百年白话散文史,其新颖的艺术观点是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其全面而科学的艺术价值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谢红(眉山作家、编审):
这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散文史。在灿若星辰的作家和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唐小林教授和他的团队所关注的,是白话散文所必须具备的三大经典性,即语言的经典、文本的经典与普遍价值的经典。由此出发,通过六个关键词的提炼与把握,自上个世纪初中国白话散文开端至今的发展脉络,被作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梳理得清晰可见。每一个关键词的具体展开,每一位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的深入评介,无不对应着白话散文百年流变中六个阶段所蕴藏的不同特征、不同风貌。感念中有对先辈的致敬,回顾中有对未来的展望,既提纲挈领,又细致而微。特别要提及一点,这部散文史对“在场主义”的专章论述,可谓慧眼独具。作为一部“在场”的文学史,本书以在场为价值尺度,审视自新文化运动滥觞以致勃兴,白话散文依次经历的思想启蒙、民族救亡、灵魂革命、精神解放、价值关切、在场主义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都与“在场”息息相关: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勇于担当。
新闻推荐
2021成都市新经济企业市(州)行 成德眉资同城化专场昨日举行成德眉资建圈强链机会清单发布
本报讯(记者程怡欣)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成德眉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再提速。12月21日,20...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