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善举 打造未成年人的“幸福家园”

眉山日报 2021-10-21 03:24 大字

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市儿童福利院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心理咨询室。市儿童福利院社工与孩子一同做游戏。

近年来,如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今年6月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更有力的“法律之手”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以此为契机,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成为眉山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如今,不断创新模式,完善机制体制,打造家庭式福利院,夯实基层保护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眉山市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路上大步前行。连日来,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各区县未保中心、市儿童福利院等,聚焦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探访亮点与经验,直面困难与不足。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莉 文/图

“1+1>2”

多方合力关爱未成年人

今年9岁的小蓉(化名)家住仁寿县。小蓉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小蓉及其弟弟。2018年,小蓉母亲患上中度抑郁症,经常打骂小蓉,导致小蓉身上多处淤青浮肿。这引起了眉山市各部门的密切关注,仁寿县未保中心、社工中心立刻进行个案风险干预,对小蓉进行医疗救助与安置。

“得知小蓉的遭遇后,我们第一时间与小蓉母亲(其母为外地人)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对接,及时获取小蓉及监护人(母亲)户籍信息,以便跟进保护小蓉,并安排了小蓉跟随奶奶一同生活。”仁寿县未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随即,该县未保中心安排社工负责对小蓉进行日常探访照顾,并进行心理疏导。

当地社工一直与小蓉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小蓉的生活学习状况。不仅定期到小蓉家中送零食、打扫卫生、辅导作业、聊天谈心,还与小蓉母亲建立信任关系,搭建风险管控的支持系统,从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开展动态监测。温馨的关爱,让小蓉把社工阿姨当成“爱心妈妈”。

“每次小蓉看到我,都很开心地叫‘田阿姨、田阿姨’,多远的就来接我。”社工田碧芳说,自己一直很关注小蓉的成长环境,如今在多个部门的帮助下,小蓉的状态好多了,“以前,她很文静,不爱说话,现在爱笑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今年16岁的豆豆(化名)家住青神县,母亲失踪,2011年父亲去世,他跟随奶奶一同生活,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青神县未保中心、市儿童福利院等得知情况后,长期在生活、学业上为其提供大量帮助,使豆豆性格变得阳光开朗,乐于助人,还会利用假期做社工照顾其他小朋友的衣食起居。

在全市,有不少像小蓉、豆豆这样的困境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他们生活困难、性格内向等。幸好,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关爱下,他们重新变得开朗活泼,再次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我们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不仅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同时保护其发展权。”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困境未成年人普遍亲情缺失,存在失学辍学的问题,不少还有失爱、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除民政系统以外,教育、团委、妇联、司法等职能部门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都积极做好各自的工作。比如,教育方面,适龄未成年人辍学、失学、逃学的,教育部门帮助其返校复学,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或特殊教育;就业方面,劳动部门实施困境未成年人家庭成员免费就业培训制度,帮助其就业,摆脱家庭经济困境;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各司其职,对监护能力不足或监护方式不当的困境未成年人家庭提供心理帮扶等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庭教育和抚育能力;德育方面,坚持“德育为本,和谐育德”的工作思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心理课程”“法治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课堂,为学生们讲授法律知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依托“110”设立未成年人热线服务报警电话,运用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平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需要救助保护的困境未成年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施救。

近年来,眉山市持续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实现“1+1>2”的效果。目前,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其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构建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

爱心打造幸福家园

救助机构转型升级

10月17日傍晚,微风阵阵,市儿童福利院一片欢声笑语。儿童游乐区,孩子们相互追逐玩耍。谁能想到,他们是一群无法像同龄人一样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

西红柿炒鸡蛋、香煎鱼、炒油白菜,这是孩子们的晚餐。“这里的饭菜我很喜欢吃,很香!”9岁的涛涛(化名)很满意这里的生活。

涛涛来自东坡区。3年前,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离家出走,爷爷奶奶成为他的监护人,全家收入来源是每月数百元的低保金和一亩稻田的收成。一年多前,爷爷去世,生活更加艰难。随后,涛涛被送到了市儿童福利院。

“对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我们在生活、医疗、教育、监护等方面实现有效救助全覆盖,切实兜住安全成长底线。”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说。

卧室里,一张张木质的小床上折叠着软软的棉被,床头摆着课外读本。晚上,有社工“妈妈”陪伴孩子们,聊天、讲故事。孩子们进入梦乡后,社工“妈妈”们会把脏衣服洗干净。仅一个多月时间,涛涛的体重就长了几斤,变得更结实了。

“物质生活的稳定是安全感的前提条件,而心理健康发展是建立在安全感得到保障基础上的。孩子们有一份归属感,身心有所依傍,才有勇气直面困难、承担责任。”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说,他们还专门开设了特殊教育,为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康复治疗。

市儿童福利院采取家庭养育模式,提供完善的生活设施,辅导孩子们学习。这个温暖的“家庭”,让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亲情的呵护。

今年2月,眉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个由市政府市长担任主任的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为深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眉山市在每个县(区)设置了未保机构。同时,探索未保中心“双主任”制,由检察部门未检部门负责人兼任同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的“法治主任”,启动“民政+检察”双引擎,推进政府、司法“两个保护”高效率衔接。

此外,眉山市还坚持基层站点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服务定位,分两年推进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未保工作站设置,明确由乡镇(街道)副职领导任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站长,指定儿童督导员负责具体工作。今年推进首批45个乡镇未保工作站设置,覆盖率达56%。村(社区)依托儿童之家设置未保服务工作室844个,开设家长学校733个、家庭工作服务点40个、少年宫157个,联合推进7个照护机构和23个学校社工站建设。

家庭式的福利院、完善的未保机制、务实的基层服务工作,三者相辅相成,有序推进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促使各机构收留抚养、救助服务和临时监护未成年人能力稳步提升。

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织牢织密未保网络

今年9岁的苗苗(化名)家住洪雅县,从小母亲失踪,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服刑。洪雅县未保中心等部门对其进行个案风险干预,将其妥善安置。

“苗苗刚到福利院生活时,每天学习必须有社工‘妈妈’陪同才能完成。”市儿童福利院社工熊桃说,两年来,社工“妈妈”们陪伴在苗苗身边,给予她关心关爱,帮助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安排心理老师,定期和苗苗进行沟通疏导。

“现在苗苗越来越可爱了,放学‘回家’会第一时间跑过来拥抱我们,说想我们了,会经常挽着我们的手同我们聊天,与我们交流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熊桃说。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体系在改善孩子们基本生活状况的同时,也重塑了他们的性格,乃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救助仅仅是第一步,面对上学、就业等各种问题,全市未保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统计,眉山市共有未成年人55.7万人,在全面开展未成年人关心关爱的基础上,政策、资金、资源向困境未成年人倾斜。落实孤儿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定期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精准关爱。全市8639名留守儿童和456名孤困儿童被纳入关爱保障范围。开设特殊教育学校,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训练和义务教育,并对十余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一对一”订单式送教上门服务。

此外,关注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爱心力量,培育志愿者队伍,打造“田嬢嬢护苗工作室”志愿服务品牌。如今,全市已注册未成年保护服务志愿者12.6万名,开展志愿服务2800余次,结对帮扶上千名儿童。

据介绍,全市还孵化了未成年人保护类社工组织34家,积极参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救助了460名困境儿童。

“我们根据不同困境的未成年人,安排相关部门实施分类救助保护。”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保护经费投入,开发建设全市未成年人保护智慧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镇(街道)未保站和村(社区)儿童之家作用,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未保工作格局,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个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保护,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营造爱护、尊重困境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新闻推荐

“微党课”进工地 筑牢高质量发展“生命线”

近日,在仁寿县城一在建工地,仁寿县住建局党务工作者正和工地上的党员一起学习、分享党课知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针对在...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