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敦良:甘守寂寞 入古出新
陈敦良作品。
人物名片
陈敦良,1954年3月生,四川仁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眉山市文联副主席、首批“眉州文艺名家”。入展、获奖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3次、中国书协主办展览30余次;提名全国书法名家100名书法家翁同龢奖、100名翰墨石鼓宝鸡展。出版四川中青年名家作品集、四川省中青年名家作品集《陈敦良书法专集》。被南京“墨池”北京书艺聘为导师,现为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仁寿县华兴中学特聘专职书法教师。多次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
□谢天勇
陈敦良近年来在书坛上格外活跃,成绩显著。如果查看一下他在全国各种书法展览中的入选和获奖,那一长串记录足以让人发出赞叹。
当今书坛俊彦辈出、创作活跃,想取得出众的成绩,能否把握当代书法的审美特点,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是一个重要条件。陈敦良的书法无疑是立足于传统的。他对隶书下过很深的功夫,长期反复临写古代名家碑帖,在用笔和结体上都练就了一套娴熟稳定的把握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其隶书以汉隶笔法为根基,兼糅张迁碑、礼器、好大王碑、石门颂、汉简书体之形,又在用笔上融入了金文意趣,其貌新意迭出。对陈敦良的隶书作品谈三点粗浅的体会。
一是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甘守寂寞。20世纪以后,大量带有古代字迹的文物出土,如甲骨文、简牍、帛书等,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取法资源范围,为今人隶书的取法和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代隶书创作在取法上不再仅仅依靠于汉碑隶书,而是包括了汉碑、简牍、帛书、砖刻、陶文等,甚至包括出土的古代所有字迹。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思维活跃、眼光敏锐、勇于探索的人。20世纪初,当许多书法学者还在坚守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的学习时,陈敦良却具有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甄别能力,能从浩瀚的书法艺术宝库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大胆取法和借鉴古人的优秀元素,还能狠下苦功,长期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吸收,并应用于书法创作实践上,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形成比较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风貌。
二是高古大气、自然质朴、清新雅逸。受当前展览机制的影响,一些人在书法创作中,为吸引评委的目光和追求最佳展厅视觉效果,而苦心经营作品的形式与视觉冲击力,力求在“巧”和“奇”上下功夫。这种以“趣味”为时尚、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一种通病。而那种以气势为主,追求高古、质朴之美的作品,视觉效果时常不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致使一些原有书法取法和趋向比较大气的人在创作实践中并没有强化其大气,而是转向更加注重技法的“巧”和“趣味”的追求。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以甜媚、流熟、飘浮为主的创作风格,缺乏大气、高古、质朴之美。而陈敦良的作品尤显不同,他习隶以汉隶为基,渗透了《张迁碑》《曹全碑》《好大王碑》《汉帛》之精髓,作品既有乡野雅逸之趣,又极富庙堂之正大气象,追求一种高古浑厚、自然质朴、清新雅逸之美,与时风拉开距离,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个性特征。
三是碑简融汇、碑帖结合、入古出新。细细品赏陈敦良书法作品,能强烈感受到他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他的作品既能从传统经典中作深层次的挖掘,善于吸收和创变,又能把握时代的审美特征,实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潇洒相结合。陈敦良隶书取法汉简,但又能坚持碑简融汇、碑帖结合,用笔上又融入了金文意趣,故其貌新意迭出。既能充分挖掘秦汉民间书法的书写性和装饰味,进一步强化隶书书写意味,充分体现书写的意趣,又能用隶书这种以雄强为主的书体来表现那种精致细腻、珠圆玉润般的审美情趣,同时又把现代的审美意趣有机地融入其中,因此把隶书写得古雅灵动、清新活泼、超凡脱俗、妙趣横生,极大地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力。陈敦良的隶书创作实践启示:碑简融汇、碑帖结合,是当代隶书学习与创作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作为一名全国中青年书法家,陈敦良在书法取法资源上的开拓,在隶书创作风格上的创新,为书法爱好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是十分可贵的。相信以陈敦良的执着、勤勉和睿智,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他一定能越走越宽广。
新闻推荐
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眉山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表扬教育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和眉山市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的通报》。...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