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眉山,有一种幸福叫“样样都安逸”
眉山宜居宜业。(资料图片)规划建设新学校,方便孩子上学。(资料图片)返乡创业的万莉正在检查柑橘品相。王静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跑步。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为市民提供了方便。李长青在创作泥塑作品。 市民不出眉山,就能享受华西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陈霞带着孙女坐T51路公交车回老家。
编者按
作为四川最年轻的地级市,眉山设市之初,主城区只有“九街十八巷”,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眉山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中心城区人口从9.7万人增至55.6万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是否共享到了发展红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何?这些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
本期深度,我们选取八个关键词,从生态环境、交通发展、文化建设、创业帮扶、教育助学、医疗健康等方面,记录眉山人“样样都安逸”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
生态
王静:“公园里慢跑健身,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1月13日17时,眉山城区暖阳斜照,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内,花草树木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掩映在芦苇丛中的跑道上,一个矫健的身影正在慢跑。“下午这个时间,空气清透,温度适宜,最适合跑步。”跑步者名叫王静,是一位在眉山生活的贵州人,坚持跑步6年了。此时此刻,凉爽的微风拂过发梢,清冽的空气钻进鼻子,芦苇丛中有鸟在叫……王静很享受在公园里慢跑的时光,基本上隔天要跑十公里,练就了一副好身材。
“我以前主要跑东坡湖沿线,现在选择多了,公园内绿树成荫,空气好,跑道也修得巴适。”王静家住眉山城区湖滨南路,出小区就是东坡湖畔,步行500米即进入苏辙公园,周边还有东坡竹园、苏堤公园、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等。王静坦言,自2009年来到眉山工作,一开始她常去健身房锻炼,后来家附近一个个公园修起来,她就改成跑步锻炼了。
每天清晨、傍晚,在眉山大小公园里、湖边上,总能看见很多像王静一样的跑步锻炼者。他们有的装备专业,有的打扮休闲,带着跑步者的那份专注和享受,惬意地穿梭在城市“绿肺”中。作为国家森林城市,这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一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00多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跑步爱好者的最大动力。
【新闻链接】
“十三五”期间,眉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园数量突破160个,城乡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在林中、树在城中、人在绿中”的人居新环境。
未来五年,眉山将坚持“高品质、高品位,低密度、低强度”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城、公园城、活力城”。根据“十四五”规划,眉山将突出生态价值,坚持随坡就势不挖山、顺其自然不填塘、依树造景不毁林,坚持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建设锦绣天府公园名城,让市民共享绿色生态本底、安逸城市生活。
关键词
交通
陈霞:“从大巴到公交,现在回家更方便”
1月15日,家住眉山城区一品台小区的陈霞匆匆吃完午饭就忙开了,她要抓紧时间把手里的家务活做完,然后带着孙女一起回老家仁寿视高过周末。45岁的陈霞是视高街道花园社区人,为了照顾小孙女,她搬到眉山生活,和丈夫成了“周末夫妻”。
“出门咯!回家看爷爷咯……”不一会儿功夫,收拾妥当的陈霞一边抱着孙女出门,一边招呼儿子把婴儿包带上。“现在坐公交车就可以回视高,非常方便!”陈霞说,从小区到公交T51路启明星花园站,步行只需十分钟。
戴口罩、刷付款码、找座位……T51路公交车一到站,陈霞熟练地抱着孙女上了车。“这路公交车我几乎每周都坐,太熟悉了。”陈霞说,以前到视高的公交没开通,每次回家,她都要先在小区门口坐3路公交车到老城区,下车后再步行到位于纱縠行的公交客运站坐大巴车回家。“单边就要两个多小时,而且光大巴车车费都要18元,费时又费钱!”来回一趟流程下来,陈霞时常觉得还没回老家身心已经疲倦了。
“现在好了,出门一趟公交,不用转车就可以到视高,真的方便!”陈霞说,平日里儿子儿媳忙工作,她就在家带孙女;周末儿子儿媳放假了,她也放假回老家和老公团聚。随着眉山城区到视高开通了直达的T51路公交线路,回家的路变得轻松便捷。
T51路公交车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阳光透过车窗照在陈霞孙女的脸上。她一边逗着孙女,一边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的便捷,让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新闻链接】
“十三五”期间,眉山抢抓融入成都、同城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开通多条跨市、跨区公交线路,建成成都经济区环线公路(成都三绕)眉山段、太和大道、天府(仁寿)大道等交通项目,极大地提升了交通通行能力。
未来,眉山将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交通次枢纽,实现都市圈轨道交通网、高速路网、城际快速干线路网织密提标、高效接驳,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关键词
环境
周靖淞:“到处干干净净,这样的生活很美好”
1月15日,午后的暖阳照耀大地,东坡区西象桥永通河畔,市民周靖淞正沿着河边遛狗。“环境好了,心情也特别舒畅,宜居眉山真的不错!”今年24岁的周靖淞是四川广元人,大学毕业后来眉山生活已有3年,提起眉山的环境变化,他感触颇深。
“这几年眉山的环境治理成效很好,就拿我家门外的这条道路来说,变化真的很大。”周靖淞说,他经常沿着这条路散步到金罗马广场,河岸两边的绿植也培育得很好;路边设立了多个垃圾分类投放亭,一路走下来,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无果皮纸屑,无污水横流。“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让周靖淞高兴的,还有公共厕所的变化。记者跟随他来到位于西象桥永通河畔一公共厕所旁,只见公共厕所从内而外焕然一新,文化石装饰的外墙,崭新的灰色地砖,洁白的洗手台盆,装饰画框、绿萝盆栽……公厕外新修了无障碍通道,为行动不便的市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改造后的公厕更人性化了,时常看到保洁员进出打扫卫生。”周靖淞说。
日前,眉山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随着眉山城市环境的改善,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新闻链接】
近年来,眉山市投入资金100亿元,新建改建市政道路54.52公里,维修中心城区人行道33.24万平方米、车行道24.18万平方米,清淤污水管网238万米。投入4770万元,购置清扫车、洒水车等347辆;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垃圾中转站49座、垃圾压缩站3座;中心城区新建城市公厕26座、改建88座,目前城区共有公厕255座。
今后,眉山市还将继续推进爱国卫生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把创卫成果巩固好、发展好,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文化
李长青:“当好非遗传承人,让更多人了解东坡文化”
1月15日,在仁寿县龙正镇一处仓库里,38岁的李长青正在创作泥塑作品。“我们的非遗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解,从而进一步得到传承,这是对像我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最好的鼓励。”李长青一直致力于雕塑技艺的传承,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传承它。
“小时候,父亲总爱就地取材,抓上两把泥土,即兴创作泥塑作品。那会儿自己很小,我和父亲经常坐在屋前,他就用脚边的泥土,捏出手枪、汽车,当作玩具送给我。”回忆起初次接触泥塑的情景,李长青说,“那时候,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父亲神奇的双手为我创作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礼物,这让我对泥塑这门技艺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据李长青介绍,父亲的泥塑技艺根植于民间,“我父亲往往凭着个人的审美直觉,从情感出发进行创作,作品都是表现群众生活中最朴素的元素。”跟随父亲学习的经历,为李长青日后的雕塑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长青创作的作品以东坡文化、民俗人物为主。“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拿到了一些奖项,自己也多了许多身份,这些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很多时候在想,不是我在创作有关东坡文化的泥塑,而是东坡文化‘塑造’了我。”李长青表示,未来五年,他将继续把现在正在做的东坡文化主题雕塑创作好,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新闻链接】
2020年,眉山市全年接待游客3994.8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63.2亿元;52集网络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备案;完成江口沉银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
今后五年,眉山市将坚持“高品质、高品位,低密度、低强度”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城、公园城、活力城”。
关键词
服务
金凤丽:“十五分钟生活圈,买菜、购物都方便”
1月14日,阳光明媚,家住眉山城区眉州大道一小区的市民金凤丽像往常一样出门买菜。“小区附近生活所需一应俱全,买东西特别方便。”金凤丽说,她从居住的小区出发,1分钟可到面馆、饭馆等餐饮店,2分钟可到公交站台,5分钟可到岷江生活广场,10分钟可到启明星菜市场,10分钟可将儿子送到学校……“出门就有菜市场、商业综合体,小区附近还有幼儿园。周边各种配套服务十分齐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在金凤丽居住的小区门口,记者看到了张贴在墙上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布点图,图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活动小广场、社会事业、生活配套等服务点一应俱全。
15分钟生活服务圈,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居民在15分钟内可达可及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学校离家近,孩子上学更放心;感冒不用请假去大医院,家附近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养老不用愁,老年生活有保障;家旁边就有健身步道,下班锻炼很方便;文化活动丰富,生活多彩又充实。
15分钟生活服务圈,圈出了市民的幸福生活。在这个圈里,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学校、医院、农贸市场、体育场所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圈里均能找到。
【新闻链接】
近年来,眉山市建立起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的“15分钟生活圈”,实现了居民“四省”目标(省心、省力、省时、省钱),进一步完善了辖区业态内容。
未来五年,眉山市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构建宜居、宜业的“15分钟生活圈”,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
关键词
教育
陈典雄:“家附近就有学校,孩子上学很方便”
“妈妈再见!”1月15日,家住眉山城区的陈瑾叶、陈紫叶姐妹俩跟母亲道别后,随父亲陈典雄欢快地下楼上学去。
8岁的双胞胎姐妹就读于家附近的苏辙小学,从家门口到学校,正常步行大约需要八分钟。“以前学校还没建起来,小区里的孩子上学很远,每天需要坐公交车或者家长开车接送。”陈典雄说,近年来,随着眉山城区新增了不少学校,孩子们可以就近入学,双胞胎姐妹刚到上学年龄,旁边的小学就修好了并开始招生,就近上学,很方便。而且现在班级里的学生人数也比以前少,“大班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路上的时间少一点,亲子互动的时间就多了。特别是一些进城务工人员,以前,他们的子女都留在农村上学,现在可以随迁到城市入学,不但增加了他们与孩子的相处时间,而且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作为一名教师,陈典雄有自己的看法,校舍增加、学位增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上学路途缩短,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让他们有充足的睡眠,促进其健康成长。
【新闻链接】
2020年,眉山市共投入12.9亿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建成投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3所,新增校舍面积14.23万平方米、学位10170个,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105所,建成城乡社区儿童之家278个。
“十四五”期间,眉山市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关键词
医疗
徐灏:“医疗智能化,看病方便多了”
“最近我经常觉得身体乏力、肌肉酸痛,拿稍重一点的东西时,手还止不住地抖,今天专门来找华西医院的专家看一看。”1月14日,30岁的徐灏向单位请了一天病假,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就诊。
徐灏老家在成都,在眉山工作多年。印象里,大医院挂号窗口排成长龙是常态,可这次当他经过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检查,进了门诊大厅,才发现自己的认知有些落后了。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未来几天的专家坐诊信息,十多个挂号窗口前患者有序分散排队,大厅东侧还有一字排开的自助缴费终端。
“现在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提前挂号、做流调,每名医生还有专门的页面来介绍其擅长诊治的疾病。”在服务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徐灏几分钟就在手机上绑定了医疗卡,完成了挂号手续。上到2楼,在内科候诊区的椅子上等待了二十多分钟,分诊台的广播就提示他进入7诊室就诊。
在仔细询问后,医生判断徐灏的症状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建议他进行相关检查确定病因。在自助终端上完成缴费,再到检验科排号抽血,当天下午他就在自助打印机上拿到了检查报告。
“专家看了报告,说我的甲亢是甲状腺炎症引起的,只需要按时服药,注意忌口和休息就能治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徐灏说,以前亲戚朋友想去华西看病,真是“一号难求”,而现在连成都都不用去,在眉山就能找到华西专家,而且全程智能化,比以往便利多了。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题,近年来,眉山通过与成都共享优质医疗服务,成功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开启了构建“华西—眉山”分级协同医疗联合体之路。目前在眉山,每周一至周六,都有华西专家常态化坐诊。
【新闻链接】
“十三五”期间,眉山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19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2139个,比2015年末增加了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9943张,比2015年增加3647张;职业(助理)医师6671人,比2015年增加1095人;注册护士8062人,比2015年增加2223人,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16岁。
未来五年,眉山市将从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大健康”理念,深入实施“健康眉山”行动,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关键词
创业
万莉:“返乡创业这些年,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
1月14日下午,东坡区三苏镇明光村,万莉带着一群工人正忙着给水果打包。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回顾起这些年的历程,万莉感触颇深。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觉得从事农业,未来可期。”万莉说,现在政府对创业者有很多政策支持,不但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还提供资金扶持。
据了解,2020年,万莉的三峰农业助力四川柑橘高质量发展项目分别在第二届“创青春”成都平原经济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铜奖、第七届“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全省农业农村组三等奖。获奖后,她带着自己的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享受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她成功组织东坡区三峰杂柑产业协会会员建立科普标准化示范园7个,签署订单农业1万余亩,协会水果产值达1.3亿元,带动3.6万农户增产增收。
目前,万莉除了管理着东坡区三峰杂柑产业协会和销售本地特色水果的电商公司,还经营着水果加工厂和农资公司,为果农提供生产、销售、农资农肥、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为打造眉山柑橘品牌,我们销售的柑橘不催熟不打蜡,不会为了抢占市场提前采摘上市,每季水果都会进行农残检测。政府还为我们提供了溯源机,使销售的产品可溯源。”万莉说。
【新闻链接】
“十三五”期间,眉山市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回归行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眉山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复退军人创业扶持和发展计划”。
未来,眉山市将强化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创业就业服务,支持眉山籍企业家回乡创业,形成“政府推动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
岷江时评:不忘初心谋发展 以人为本展新篇
□杜若
路宽了、城绿了、景美了、人乐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出行、就医、上学、休闲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当作心头“大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些年,我们向北拓展建设城北新区,跨江东进发展岷东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环天府新区经济带,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能级逐渐提升。
这些年,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到国家卫生城市,一系列国家级“金字招牌”的获得,更是对眉山宜居宜业的最大肯定。
面对未来,眉山鲜明提出,要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入手,老百姓期盼什么,就朝什么方向努力。
把人民的期盼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高。
本报记者 杜艳 林琳 王莉 杨熹 赵会 钟烨 张莉 雷尧 实习生 刘怡婷 文/图
新闻推荐
□仁寿县龙正镇小学校教师谢红怎样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从而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我认为:教师要严格...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