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刷新乡村“颜值”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能卖钱的扔绿色桶,不能卖钱的扔灰色桶。8点左右,村上的垃圾收集员就会上门收垃圾,将垃圾分类倒入收集车。”6月8日早上,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的村民林繁照例拿起厨房的垃圾往外走,将垃圾分别投入到自己门口标注不同类别的垃圾桶中。“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舒心、越来越幸福。”林繁感慨道。
转变观念
共同维护美丽家园
在化石村,笔者看到,每家每户门外都放着两个垃圾桶,一个写着“可回收垃圾”,另一个写着“不可回收垃圾”。打开垃圾桶,对比明显,可回收垃圾桶里主要是饮料瓶和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桶里装的是烟头、纸屑等生活垃圾。
“通过这几年不断宣传,我们都已经习惯垃圾分类了。”林繁说,垃圾没分类前,村里环境差,村民们的垃圾混装在一起,倒入联户垃圾桶后,臭味引得苍蝇到处飞。
如今,走进仁寿各个乡村,道路平整宽阔,房前屋后整洁明亮,民宅、河道、田地融为一体,美丽画卷跃然眼前,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2018年,仁寿县开始推行农村垃圾分类,不断完善设施配套、确保经费保障、严格监督管理,大力推行“农户先分,保洁员二分,分拣员三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运输”方式,按照“大类粗分、减量处理”的原则,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由村(社区)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集,乡镇统一转运。
为转变村民思想认识,仁寿县还积极宣传发动,通过组织干部和代表参观培训,引导村民使用“两桶”进行垃圾初步分类。通过召开垃圾分类现场观摩会、推进会,评选表彰“垃圾分类示范户”,实现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越来越多农村家庭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各村(社区)落实村民自治制度,通过群众代表大会,制定了《垃圾分类村民公约》、垃圾分类处置办法及流程,规范了农村生活垃圾袋装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等制度。
做细做实
完善垃圾回收方式
“除了常态化宣传,我们每个村民小组还配备了一名卫生管护员,记录各户的垃圾投放情况,作为‘最美家庭’等评比的重要考核内容。”该县虞丞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前些年村民们都把所有垃圾扔在一个垃圾房里,时间久了就有了臭味,自己也觉得难受。”虞丞乡芭蕉村村民彭翠兰在卫生管护员的监督和指导下,逐步明白了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垃圾不能回收。卫生管护员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各小组的可回收垃圾整理在一起,联系专人来收购。
从2016年至今,张雪文一直在芭蕉村负责垃圾清运工作。“以前村民们把垃圾倒在垃圾房里,清运垃圾轻松一点。”张雪文说,如今按照农户源头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的模式,必须挨家挨户分类收集垃圾,纠错和劝导也成了这个岗位的重要职责。
据了解,目前,仁寿县大力实行“户定点、桶分拣、站转运、公司处理”的方式,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清运和处理。全县共修建联户垃圾分类设施13620个,配置联户垃圾分类桶13620套,配备户分类垃圾桶149741套。每3至4个村(社区)配备2名转运人员,村(社区)内每组配备1名专职保洁人员,从源头减量入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将可利用废品送到回收站出售,或等候收集员上门回收,变废为宝。而可腐烂垃圾经堆肥处理形成有机肥,可以直接应用于农田施肥或园艺栽植。目前,该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率达8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100%。
“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百姓这个源头上。老百姓在家里分拣垃圾一分钟,可以节省相关工作人员一个小时的时间。”该县环境治理办主任赖利军表示,采用这种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垃圾分类产生的价值,并形成垃圾可以变成资源的共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日益养成。
新闻推荐
治理污水植树复绿多措并举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本报记者文铭权日前,黑龙滩地表初期雨水隔离与治理工程中的中铁生态城四...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