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里到嘴里 一颗枇杷的“旅程”

眉山日报 2020-05-20 06:49 大字

采摘枇杷。

□本报记者 杜艳 文/图

5月9日凌晨3点,仁寿县文宫镇新街枇杷市场人声鼎沸。讨价声、还价声,夹杂着汽车、摩托车的喇叭声;卸货、过秤、搬运的人影在手电筒的光束中晃动。周边村镇的果农,载着大筐小筐的枇杷汇集于此,批发商、小商贩穿梭其中忙着选购……每年5月,枇杷大量成熟,就是这个市场最活跃的时候,而这样的景象要持续一个月左右。在此期间,上万吨枇杷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凌晨5点,天色逐渐放亮,采购到心仪枇杷的商贩开着小货车奔向城里,赶在第一波市民出门买菜之前,把枇杷摆上摊位。忙了一整夜的果农收拾好空筐,在街头小店吃碗面当早餐,回家来不及补瞌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采摘。

上午8点,文宫镇农兴村5组果农杜昌建家的院子里,4个大箩筐、3个红色的塑料篮都装满了黄澄澄的枇杷。“这天太热了,我们五点半就上山,趁早上凉快多摘点。”放下刚挑回来的枇杷,他又开始“剪枇杷”——剪去每个枇杷尾部的小枝丫,再按果品成色和大小,分装在不同的筐里。种植枇杷20多年,杜昌建剪枇杷的动作很快,40分钟就剪完了两箩筐。在农兴村转一圈,家家户户都如此,不在摘枇杷,就在剪枇杷。

上午10点,阳光已经有些灼热。刚从山上挑回两筐枇杷的朱博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22岁的他是一名大四学生,今年因为疫情影响还没返校,正好在家里帮忙摘枇杷。“我爸在山上摘,我负责挑,我妈在屋头剪枇杷。”朱博说,这两天枇杷熟得快,家里全员上阵。农村5月无闲人,枇杷集中采摘的20多天里,果农家里不管是在城里上班的、打工的,还是读书的,一有空闲都会回家帮忙。村道上来来往往,都是挑枇杷的人和运送枇杷的摩托车、三轮车。

中午1点,太阳最烈。此时,大部分果农都在家里分拣枇杷,果农徐雪兵正忙着将一个个枇杷套袋、装箱。这些枇杷都是订单产品,每一箱都是又大又黄的精品“大五星”。“广州市黄埔区”“河南省周口市”……下午快递员一来,这些装箱的枇杷将被送往全国各地。从2007年种枇杷至今,徐雪兵一直走的是品质路线,“普通果农的大枇杷卖10元一斤,我这个3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下午3点,来自成都华阳的中间商严若峰,带着快手上的网红主播来到文宫镇飞跃村1组。这里位于二峨山南麓半山腰,有着最适宜枇杷种植的土壤和气候。“直播10分钟,卖出2000斤,太火爆了,我们赶紧停播了。”严若峰说,这次直播超出了他的预期,他怕枇杷货源跟不上、担心打包发货的人手不够,所以就停播了,“下次做好准备再来。”

下午5点,飞跃村1组果农粟淑君正在指挥工人搬运打包好的枇杷。“这几天太阳太大了,枇杷熟得快,摘不赢,好多都晒坏了。”54岁的粟淑君种植枇杷已有20年,从几亩发展到现在的近70亩,每到枇杷采摘季,都要请十几个工人帮忙。“主要发往江苏、上海,昨天发了一千多斤。”粟淑君的两个女儿都在城里上班,每年这个时候,她们就在微信上帮母亲卖枇杷。“好多都是老顾客,晓得我家枇杷好吃,年年都买。”

晚上10点,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镇正华社区4组果农段菊珍和儿子,正在将白天修剪好的5筐枇杷一起抬上三轮车。这5筐枇杷里,有一筐是帮78岁的邻居张大爷代卖的。“农忙时,大家互帮互助很正常。”因为毗邻文宫镇,这一片也大量种植枇杷。“昨天大果卖10元一斤、中果7.5元一斤、小果3元一斤,今天的行情还不晓得。”段菊珍说,摘枇杷起早贪黑很辛苦,但是每天都能收入1000多元,整个一季枇杷卖下来,大概能增收2万元左右。

晚上11点,满载枇杷的三轮车消失在夜幕中,奔向十多里外的枇杷夜市。

新闻推荐

新技术助力春耕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潘建勇)5月6日,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内,开始了新一轮的玉米播种。和以往不同的是,种粮户们...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