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扇 蜀中奇产引领千年时尚

成都日报 2020-05-18 01:31 大字

清代莽鹄立《执扇就座仕女图》

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纹饰左上角有一仆人执扇

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

陆离/文

《诗经》有云,五月鸣蜩。当知了的第一声蝉鸣响彻在宋代的成都,大慈寺的扇市便开市了。相对四月锦市的奢侈华丽,五月扇市显然更加平易近人——扇子虽有质地、价格的差别,但从官员名士到普通百姓,人人皆能消费;而无论价格高低,在夏季带来的清凉相同。川扇和“蜀锦”“蜀衫”齐名,被古人誉为“蜀中奇产”。

扇市的特别之处,在于扇的雅俗共赏。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可以拥有一把扇子。一把扇子,它既可以昭示皇帝的威仪,也可以承载文人的才思、女子的爱慕乃至游子的乡愁;一把扇子,让辛勤的劳动者在夏日感受到一丝凉风的慰藉,也成为工艺大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一把扇子,在当今的空调社会或许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但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不只纳凉 唐代川扇成工艺品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晋崔豹《古今注》中说,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而殷制雄尾扇,秦有云母小扇、五色罗小扇和半月推尾扇。1965年,成都百花潭曾出土了一件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这件战国铜壶上,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件文物证明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蜀人就已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成都流传顺口溜:夏天天气热,扇子离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等他热。自古以来,扇子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纳凉,更是一种权力与礼仪的象征。周代天子出行的仪仗里就有高高举起的障扇,周代礼仪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唐代皇帝上早朝,会有宦官先用“障扇”挡着,不让众臣看见皇帝的样子。等皇帝坐稳了,再把扇子移开,露出天子真容,正如杜甫诗云:“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书圣王羲之最早在扇子上艺术创作。《晋书》记载,王羲之曾在蕺山看见一位老妇人在贩卖六角竹扇,于是在扇子上题字。老妇人见状不由生气,王羲之对她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就可以卖到几百钱。”后来这些扇子果真被人争相竞买。几天后老妇人再找王羲之写一次,他却笑而不答。

太和四年(830年),后来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的一代名相李德裕被排挤到蜀中。他的散文《画桐花凤扇赋序》记载,成都岷江的两岸,种植了许多紫桐。每到晚春,有一种羽毛斑斓有五种颜色的小鸟,穿梭于桐花之间,饮朝露。待到花落之时,便如同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蜀中的名工将这幅景色绘于素扇,而李德裕则欣然作诗文于扇上:“绘斯禽于珍箑,动凉风于罗荐。发长袂之清香,掩高歌之孤啭。”明代诗人杨慎认为,这是川扇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文字记载。唐代四川已是制扇的主要地区,而最早的工艺扇就是李德裕记载的桐花凤扇。

宋代大慈寺开市 明代川扇成贡品

五代时期,川扇以轻罗团扇驰名天下。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这轻罗小扇就是川扇中的轻罗团扇。北宋元丰年间,钱穆父和郑阴中先后出使高丽,带回高丽的松扇和画扇。这种工艺精美的折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喜爱,“会稽内史三韩扇,分送黄门画省中”。诗人黄庭坚也赞叹:“宝扇真成集陈华,史臣今得杀青书”。热衷于书画的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更是极力网罗画家,扩充翰林画院,大倡扇画和小帧画。徽宗每有扇画,六宫诸邸竞相仿绘,一柄“御样”,竟有仿作至数百柄者。

宋代蜀扇不断吸收外来优良技术,不仅色彩更加晶莹富丽,形制也有了较大变化。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宣和末……竹骨扇以木为柄,旧矣;忽变为短柄,止插至扇半,名‘不彻头’。”这种名为“不彻头”的新式川扇,一时成为蜀人随身携带的时髦品。川扇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风向标。《金瓶梅词话》中说,西门庆去见潘金莲时穿戴整齐,不忘“手拿洒金川扇儿”。洒金扇就是在扇面上洒金箔,加以精制,看上去华丽宝贵,金光闪烁,当时社会上流行以此装点身份。

至宋开始,成都每年五月便有了专门售卖扇子的扇市,一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盛况:“扇市游人似锦丛,弃娟休说太匆匆。来年依旧深闺里,掩映桃花半面红。”据清嘉庆版《华阳县志》记载:“蜀民每岁五月,于大慈寺前街中卖扇,名扇市。”这也是史料中唯一能够考证到的扇市地点。

明代之后,折扇愈加流行,而明代出产扇子的地区,以苏杭和川扇最为出名。明人王士性曾说:“蜀锦、蜀扇、蜀杉,古今以为奇产。”川扇不仅被百姓喜爱,同时也深得宫廷赏识。明代内宫十二监四司八局中置有制扇作坊,每年由各著名产地贡献,供朝廷御用和颁赐之需,其中四川贡扇的品种和数量最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神宗朱翊钧传旨要四川布政使每年进贡各样龙凤扇八百一十柄,其式样及工艺画面共计有三十三种之多,可见川扇样式之丰富。《五杂俎·物部四》说:“蜀扇每岁进御,馈遗不下百余万。上以宫中所用,每柄率值黄金一两。”可见当时川扇身价不菲。明代大贪官严嵩被抄没时,抄出的扇子就达三万多把,其中绝大多数为川扇。

嘉靖三年(1524年),因两次上议大礼疏而跪廷哭谏的新都籍状元杨慎,被廷杖后谪贬云南。在他流边期间,表亲周宗光特地带着川扇从四川仁寿去探望,杨慎因此作诗《酬周生赠扇上刻诗韵》回赠:“执素裁成宝月光,蜷舒怀袖动宫商。老来却厌丹青手,兴到还登翰墨场。”由于杨慎对故乡川扇的珍爱,后来四川老乡纷纷以川扇寄赠,故又有《谢同乡诸公寄川扇二首》:“凤笼分封到海阪,鱼绒千里自巴邱”。川扇与诗,一同寄托了这位蜀中大诗人故土难回的哀思与乡愁。

赛宝会夺魁 龚扇享誉国际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主管四川工农商的道台周孝怀为了振兴经济,在成都厚载门(现称后子门)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赛宝会。一名从自贡来的参赛者,以郑板桥画的竹子为图案,做了一把扇子。这把名叫《竹魂》的扇子看似平淡无奇,却内藏玄机——正视时无图无画,侧光却图画分明,画随光走,忽明忽暗,犹如丝绢。这把神奇的扇子让当时在场的官员名流都惊叹不已,选为“赛宝会”魁首,送往紫禁城,后来光绪皇帝赐名为“宫扇”。因为创始人姓龚,又名为龚扇。

《竹魂》的制作者就是龚扇的创始人龚爵五。他本是自贡盐场一名挑煤工人,每天把煤从煤厂挑到盐场,只够糊口。一年夏天,满头大汗的龚爵五在盐场看见一位乐山商人手里拿着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心里羡慕不已。他琢磨着自己编一把,从成都的竹编上获得灵感,用划得细如发丝的竹丝在扇面上编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从此便有了龚扇。一时间,从自流井到乐山五通桥,乡绅官宦都以手握一把龚扇为荣。

川扇闻名天下,与四川盛产竹子是分不开的。扇子做得好不好,不仅在于有竹子做成扇骨,更在于四川所产纸张的特别。这种纸柔性好,经得住反复折叠,加上川人心灵手巧,所制扇子柔软轻盈,巧夺天工,成为时尚。

龚扇第二代传人龚玉璋子承父业,把名家画稿织入竹丝扇,使龚扇发扬光大。据说曾有一巨商拿来一幅张大千画的仕女图,要求在画中人手执的纨扇扇面上,隐现仕女秀美的脸蛋。面对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龚玉璋呕心沥血反复试验,终于编成,从此龚扇名闻遐迩。1953年,龚玉璋被邀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其作品后来送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展。龚玉璋的代表作之一《仙山古松》被国家列为民间工艺美术珍品保存。如今,龚扇的另一个称呼是四川竹丝扇,它与江苏的檀香扇、广东的火画扇、浙江的绫绢扇并称中国的四大名扇。

新闻推荐

加强宣传活动 提高禁毒意识

禁毒社工发放宣传资料。本报讯(记者郭侨文/图)为进一步扩大禁毒宣传覆盖面,仁寿县怀仁街道禁毒社工在樱桃采摘节期间,专程前...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