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春耕农事忙”系列报道③ 一份地两份收 新农艺增产不增地

眉山日报 2020-03-25 05:37 大字

工人正在进行播种前的田间管理。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利用机械进行翻地,组织工人进行管理,3月19日,记者来到仁寿县珠嘉镇的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内,看到种粮大户王紫彬正在自己的地里为玉米播种做准备。

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不同,王紫彬采用的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项技术创下了在不增耕地、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每亩多收100至150公斤大豆的成绩。

在2020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之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又再次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的唯一技术模式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仁寿县就是最早在全国推广这一种植技术模式的地方之一。

研发新技术

玉米大豆“合伙”种

“3月底播种玉米,6月上旬播种大豆,与单作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产成本,粒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亩均增效可达到360元。”王紫彬说,如果将粒用玉米替换成鲜食玉米,亩均增效将达到1300元,那就需要更高的土地条件和种植技术。

王紫彬目前种粮面积1000余亩,他将其中200余亩作为试验田,“尝鲜”新技术。

谈起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要说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早在2003年,杨文钰就带领团队研发此项技术,2007年,在仁寿县建立试验田,开始耕种试验。

以前,仁寿县大多数地方都是进行小麦、玉米、甘薯三种耗地作物套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小麦玉米产量也受到影响。如今,以能养地的豆科作物代替耗地作物甘薯,“小麦/玉米/大豆”新三熟模式渐渐成熟。

“如果不依靠机械,间套作就会费工费时,得不偿失。”王紫彬说,现在,间套作有了配套的机械,他的田间管理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

值得一提的是,杨文钰和他的团队不仅攻克了小株距分带同步精准播种、分带变量喷雾、低位仿形割台、高通量低破碎脱粒等关键技术,还研制了适于间套作轻简、高效、安全、稳定的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机具,填补了间套作无配套农机具的空白,实现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

推广示范田

共享发展“红利”

当天,四川农业大学仁寿示范基地科研助理郭铭也在田间忙碌,指导当地村民进行更加精细的间套作,为广大群众谋划“丰收图景”。

同时,郭铭也在不断研发新农机,延伸青贮玉米——青贮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混合青贮技术。

为进一步提供智力支撑,2018年7月,仁寿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和四川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粮食园区组建川农大博士工作站。作为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的原始创新平台,强力打造产学研融合、项目联合开发、技术交流创新、技术人才引进平台。

“目前,仁寿县共有1.3万亩粮食土地采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珠嘉镇展开推广种植的1300亩中,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40公斤,既为粮农增产增收,也为仁寿带来开放创新影响力。”粮食园区博士工作站负责人李玥称,对于初次尝试新技术的种植户,在播种的前、中、后都会有专业技术人员前去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并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来年的种植方案。

李玥还说,为了全面铺开该项工作,博士工作站还会开展新型职业技术农民的培训,对有意愿、有能力、有技术的新农人进行系统培训,助力他们探索新技术,开拓新天地。

据悉,仁寿县还免费向尝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群众发放种子、农药、化肥和农膜。

新闻推荐

抢农时战春耕 书写春天答卷 “复工复产看眉山”系列报道①

春光里的东坡区三苏镇集体村,田野里一片勃勃生机。【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