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木一响“评书”起 访广安最后一位说书人吴绍模

广安日报 2019-04-14 01:00 大字

时隔15年,吴绍模再次登台献艺。 雷小林 摄

2004年,吴绍模受邀在协兴老街茶馆说书。唐晓瑜 摄

说书艺人吴绍模。唐晓瑜 摄

□本报记者 朱丽

4月5日晚7时40分,广安城南环溪一路的留园茶馆内,一位身穿藏蓝色长衫、满头银发的老者站在一张长条桌前,只见老人左手往后一背,右手拿起醒木“啪”的一声:“话说武松离开了酒家,已经吃得醉醺醺的,虽然小二劝他,前面景阳冈有老虎伤人,武松不信:‘嘿嘿,怕什么老虎嘛!’他就迈开大步,往前行走……”老人中气十足,一字一句都掷地有声,加上抑扬顿挫的语气、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武松打虎”的场景活灵活现,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上说神话传说、妖魔鬼怪,下说平民英雄、百姓生活,尽在一人惟妙惟肖的神态语言、肢体动作之中,这就是评书。而讲书的正是现年82岁的宕渠评书传承人吴绍模。上世纪80年代,吴绍模可是广安境内家喻户晓的人物,只要他的醒木一拍,茶馆内必定座无虚席。4月9日,记者来到广安城北吴绍模老人的家中,听他回忆他的说书人生。

A

弃教从艺 走上茶馆说书之路

1937年5月,吴绍模出生于广安县城关镇(今浓洄镇)仁寿街吴宅。吴绍模从小就爱听评书,他回忆说:“那时,广安评书艺人唐海凡在南园茶馆讲《施公打洞庭》,何佑甫在新南门茶馆讲《金台平妖传》,张和群在十字口茶馆讲《火焚剑侠楼》。我常常逃学去听评书,没少挨父母的板子。”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将说评书的、唱曲艺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广安县曲艺协会,艺人们仍在各地茶馆搞演出活动。吴绍模读初中时,广安著名评书艺人黄楷晏在水垌子茶馆讲《鹤惊昆仑》,每逢周末,他都前去听书。1958年,广安县财政局把文化馆大门旁边的一栋楼房划拨给广安县曲艺协会,底层改做“曲艺书场”,楼上为艺人生活住所。书场还经常邀请一些外县艺人来说书,如南充的余文尧、岳池的罗济民等。

1956年,就读广安一中的吴绍模信心满满地填报了高考志愿——北京大学。“我成绩非常好,又是班长,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一定能考上,然而命运却跟我开了个玩笑,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我没被录取。”吴绍模说,不愿修改志愿的他本打算第二年再考,可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他终究与大学擦肩而过。而后,他便在新平路小学、北仓路小学、厚街小学作代课教师。1958年,他进入广安县创办的民办中学——城关镇民办中学教书。但好景不长,三年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紧张,广安县政府不得不停办城关镇民办中学,吴绍模面临失业。

“当时我就去了文教局,他们说你可以继续去小学代课。”但吴绍模想,到处代课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如去说书。因自幼爱看书,喜欢文史,爱听评书,多年的耳濡目染,让他学会了一些说书技巧,有一定的口才和表演能力。

于是,吴绍模向县委宣传部提出要加入广安县曲艺协会的申请,专门从事评书艺术工作。吴绍模说了一段《武松打虎》,便顺利通过了县文化馆的专业考核,正式成为广安县曲艺协会的评书艺人。

B

说写俱佳

成就广安评书名角

“虽说是专业的评书艺人,但单位是不发工资的,得靠自己说书挣钱。”吴绍模说,评书艺人以茶馆为讲台,听众来茶馆听评书,除了茶钱外,另加一份说书费。听众越多,艺人的收入就越高。因此,评书艺人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说书水平、更新故事的内容,增加艺术魅力,确保听众的数量有增无减。

加入说书行业一段时间后,吴绍模自知技艺不精,1961年,他便前往重庆,师从于重庆沙坪坝区曲艺队著名评书艺人何培德。“在何先生家住的两个月时间里,白天,他传授说书技艺给我,晚上我就跟着他去茶馆听他讲评书,既有理论指导,又有现场观摩,这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两个月的磨炼,吴绍模的说书技巧成熟了许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说书风格。当时广安县城只有“曲艺书场”可供一名艺人讲评书,其他评书艺人各自下乡找活儿。回到广安的吴绍模就先后在观阁、花桥等场镇主讲《说唐传》《杨家将》《济公传》等书目,在各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63年春,南充地区举办现代评书汇演,号召评书艺人不说旧书,改说现代新书。吴绍模根据华蓥山游击队的故事创作出了一部现代评书《陈坚闯关》参加演出,并获得一等奖。从此,吴绍模在广安县城立住了脚,在“曲艺书场”专门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战火中的青春》《播火记》《红旗谱》等现代书目,场场满座,成为当时广安境内最受欢迎的评书艺人。

1963年下半年,县政府决定扩大曲艺队伍,招收学员送往南充曲艺队学习曲艺表演。广安县曲艺协会一下子增加到十几人,并组成曲艺队到各乡镇演出,这是广安曲艺发展的高潮期。

正当吴绍模对未来充满期待时,一场持续十年的浩劫却悄然而至。1970年,广安县川剧团和曲艺协会被同时解散,吴绍模和母亲、妻儿一起被下放到了农村,开始了近10年的艰苦岁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随后,吴绍模回到广安,开始在城里的龙头街茶馆、新南街茶馆等地方说书。1980年春,他创编反映太平天国后期反清斗争的长篇评书《天龙剑》和反映明代反魏忠贤斗争的长篇评书《峨眉剑》,先后在重庆大渡口、化龙桥、杨家坪、石桥铺、渔洞等地讲书,轰动一时。

C

时代变迁 说书艺术淡出民众视野

1984年,县文化馆重新成立广安县曲艺协会,但原先的评书艺人相继去世,只留下吴绍模一人。于是,曲艺协会吸收了一些新的评书艺人。但曲艺协会的“曲艺书场”没有了,评书艺人没有自己的书场,只好到各茶馆去说书。吴绍模就先后到重庆、南充、江津、泸州等地献艺。其他艺人也在本县或外地积极活动,这是广安说书艺术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吴绍模文学造诣极高,除了自己创作评书作品外,他还先后发表了《川北评书艺术浅谈》和《筋、肉、血、骨——谈评书创作的几点体会》等学术论文,获得业内好评。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茶馆里开始出现棋牌、放录像等娱乐项目,就不再接纳艺人说书了。艺人没有了说书的场子,就没有活动的空间,也就失掉了生存的空间,最终只得改行。1990年下半年,吴绍模也离开了他心爱的评书讲台,进入浓洄镇春林小学做教师。

2004年,在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吴绍模受协兴镇邀请在协兴老街茶馆说评书20多场,这让他对说书还保留有最后的念想。如今,曾与吴绍模同时代的评书艺人已先后去世,吴绍模带过的两个徒弟,一个未能学成,一个也已去世。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曾经有过书场和听众的说书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吴绍模也成了广安城最后的说书艺人。

时隔15年,2019年4月5日,受广安君临文艺沙龙的邀请,吴绍模再次登台说书。一个小时的表演中,他以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配以眉眼身手等动作和高低缓急的语调,再加上醒木的击拍敲打,将“武松打虎”的故事讲解得淋漓尽致,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让听众如身临其境一般,现场听众无不感叹他宝刀未老。

在《广安评书记忆》一文中,吴绍模这样写到:“听书时如痴如醉,说书人神采飞扬,到而今都成了记忆,不禁惆怅。然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人们的兴趣和欣赏不断多元化,一些艺术种类的消失,注定使然。”

说书艺术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有它的发展、兴盛时期,自然也有衰败时期。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开始,广安市文化部门已开始对像广安评书这样即将消失的传统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让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得以存活、传承和发展。

新闻推荐

大道通天府 八市共话天府中轴线发展机遇

今年初建成通车的天府仁寿大道近日,以“大道通天府,四川新机遇”为主题的“2019天府中轴线城市发展论坛”在仁寿举行。来自...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