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项目发力强经济的眉山路径 ——从眉山市GDP迈入“千亿俱乐部”看眉山经济发展

眉山日报 2018-01-01 08:11 大字

本报刊登的眉山市迈进“千亿俱乐部”的报道。2016年10月24日,中国泡菜城内某泡菜企业的员工正在泡菜灌装生产线上加紧生产。(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黄海波

在历史的长河中,二十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而眉山在建区设市二十年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回顾过去,眉山市各行各业在困难中砥砺奋进,在挑战中革弊求新,全市上下以足够的定力和韧劲,谋发展、求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成功迈入“千亿俱乐部”。

新闻回顾

眉山市成功迈进“千亿俱乐部”

2016年1月26日,本报以《眉山市成功迈进“千亿俱乐部”》为题,报道了眉山市GDP成功突破千亿的消息。这对于建区设市晚、基础差、底子薄的眉山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社会反响强烈。

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眉山市着力强化“两大保障”,大力实施“八大攻坚”,全面部署“两大决战”,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成功迈进“千亿俱乐部”:GDP实现102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59.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占GDP的比重为15.5%;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57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占GDP的比重为56.1%;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9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占GDP的比重为28.4%。

新闻延伸

强基层调结构 着力推进眉山经济融合发展

1997年8月26日,眉山地区行署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12月,眉山撤地设市。从2002年起全市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增速全省第三,成功迈入“千亿俱乐部”;从最初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到现在形成到区县、到成都的半小时经济圈;从农业打头阵到工业成为发展主引擎,三产结构不断优化;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到2016年这个数据增加11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作物规模小,产量低,种植分散,传统耕作品种单一,名优产品不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基础条件差,抗灾能力弱,效益低而不稳。”这是1997年眉山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状况。为此,眉山市提出了“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大规模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发展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

1997年起,眉山市加快实施农业项目。通过历年的川中农业、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沼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全市中低产田土改造100万亩,整治农田排灌渠系,完善农作物病虫防治体系,扩大优质良种生产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011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城三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思路,引领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一二三产相融的都市现代农业。通过近五年的集中集约发展,中国泡菜城、中国竹艺城、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天府花海观光农业园区等“两城三园”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亮点。

如今,眉山市集合区域内优质、生态、安全的特色产品,打造“东坡味道”千亿产业,规划建设“东坡味道美食城”和“中国樱花城”,让特色农产品摆上全国餐桌,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致富农民、壮大企业,实现共赢。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眉山建区之初,工业底子薄,产业结构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低端陶瓷、水泥、造纸等高能耗、低产出企业占比高达50%。

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工业强市”确定为眉山发展的第一战略,加强工业工作领导,完善工业发展机制,培养工业干部队伍,营造工业发展环境,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工业强市。

10多年来,围绕“催生一批、引进一批、壮大一批、做强一批”的总体发展思路,眉山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力度,全市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局面。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49.9亿元,是1996年的17.8倍;全市603户规上企业户均产值2.6亿元,是建区设市之初的近10倍,陶瓷、水泥、造纸等高能耗、低产出产业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农产品深加工、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高端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0年来,眉山市三产投资规模、占比不断加大。2016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698.75亿元,比1997年增长66.2倍;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比1997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年来,眉山市旅游目的地建设顺利推进。全市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绿色生态为基础,景区景点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乡村旅游,实现从过境游到目的地游,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华丽转身。

20年来,眉山市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成雅高速、遂资眉高速、国道315线为“三横”,国道245线、成乐高速、成自泸赤高速、乐雅高速、国道213线为“五纵”的“三横五纵”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

20年来,眉山市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便捷服务能力得到提升。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64亿元,建成了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引入苏宁易购、当当网、亚马逊等知名电商龙头。全市金融环境不断改善,信息通信业实现高速发展。

当事者说

围绕三条路径 助力繁荣富裕美好眉山建设

20年来,眉山的发展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年来,眉山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1997年至2016年,GDP年均增长11.6%,经济总量在2015年迈上千亿台阶,2016年达到了1117.23亿元。

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9.45亿元、620.45亿元、327.33亿元,是1997年的4.2倍、17.1倍和11.9倍。三次产业从“一二三”格局调整到“二三一”格局,产业结构从1997年的39:34.7:26.3变为2016年的15.2:55.5:29.3。

需求动力日益强劲。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旅游产业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1997年眉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4.75亿元,2016年这项数据变成了1163.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7年的32.69亿元变成了2016年的438.07亿元;旅游人次与总收入从1997年的98.06万人次、2.78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3746万人次、295.01亿元。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和市委书记慕新海在建区设市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牢牢锁定建设“繁荣富裕美好眉山”目标,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三条路径,在融入成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城乡建设、民生事业五个重点领域取得更新更高突破。

新闻推荐

认清形势 强化责任 切实做好冬防工作

本报讯(记者钟烨)12月22日,仁寿县召开县政府消防安全工作专题常务(扩大)会议,县委副书记、县长顾贵鹏,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军,县领导胡波、毛超英、邱磊、杨建文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学习了《中华人民共...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