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苦乐夜班20年 本报记者 吴晓斌

眉山日报 2018-01-01 08:11 大字

有人曾经给我们写过一首诗:

当我甜甜进入梦乡

你却趴在格子上

当我一觉醒来沐浴阳光

你却刚刚走在回家的路上

——致夜班编辑

作为夜班族,我们的早晨,从下午开始。

下午3点,编校人员到岗,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梳理选题、约谈作者、编辑来稿……凌晨两点,记者还在车祸现场采访、凌晨4点交稿,编辑修改、排版,值班领导再清样、付印,通宵的战斗,换来了新闻的快速传递。第二天,满眼血丝的我们,又准时坐到一起打造新一天的报纸。

我们,就是夜班编辑。

走的走,来的来,编辑部的同事新老交替了一轮又一轮。从普通一兵到部门把关人,我在夜班岗位上已钉了20年。

20年晨昏颠倒,飘散了多少往事和容颜。同学相见总会惊叹:你的黑发和青春呢?我笑曰:全让焦虑和不眠收割了。“那为啥不换个岗位?”“没办法,工作总得有人来做!”

其实想来,现在与当初相比,条件已经好太多了。

1997年,我抱着一大摞发表了我文字的报纸成了眉山日报社的一员。也就在那年,我家儿子降生。

创刊伊始,我被分到经济新闻部做编辑。那时的经济新闻版开辟了半个版的财经证券,每天等沪深两市收盘后,专家点评才传真回报社,需要重新编辑、录入、组版。完整走一遍来稿程序,夜班是免不了的,能在晚上十点前下班就算幸运。

看官会说,十点下夜班,不是幸福着么?按理是这样,于我却不然。因孩子尚幼,我和妻子又分居两地,下班总想回家看看孩子。公交车早已收班,每天坐出租车又难以承受。于是,在多少个夜里,我蹬着自行车,从珠市街穿三苏雕像广场,经环湖路沿103线过西门口,奔20多公里外的眉山车辆厂而去。黑漆漆的山路上,掉过链子,遇过暴雨,吸过浓雾,个中滋味,酸爽自知。但每每回家看到孩子熟睡的模样,还有他醒来见我在的惊喜,又觉得这两个小时的辛苦值得。第二天上午,我又得将“座驾”扛上公交车赶往眉山。周而复始。那时候,车辆厂到眉山还是两节车厢相连的“长龙”公交,像是为我搬运自行车“量身定做”。终于有一天,司机大哥忍不住发话:你每天都拿一辆自行车去眉山,你到底是做什么的啊?一番解释之后,全车人笑翻。原来司机以为我是偷车去城里销赃的!

如今,我当年骑自行车走过的地方变化翻天覆地。以街为市的珠市街变得宽敞路亮,改造后的三苏雕像广场具有国际范儿,坑坑洼洼的省道103线变成平坦舒适的柔性路面,连接眉山城区和中车眉山公司的公交车焕然一新。风雨兼程20年,眉山已迈入“双高(高铁+高速)、双港(水港+空港)”时代。“三横四纵”高速路网全面建成,“四横八纵”铁路网日益完善,“四箭齐发”加快推进,实现县县通高速,眉山到成都、眉山到区县“半小时经济圈”全面形成。小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摸黑走夜路再也不用打着手电骑自行车。眉山新的蓝图更是着力推进城市繁荣,把交通放在大都市区中去定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逐步实现。

这些发展和变化在推动我们,读者的希望和要求在倒逼我们,20年来,眉山日报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眉山日报改版前,报社委派我去北京参加“中国报联”主办的新闻培训班,带去的样报受到与会专家的炮轰。北京广播电视报艺术总监、全国资深美术编辑毫不客气地说:这也叫报纸啊?它也太老了!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

如何让报纸新起来、活起来?回来以后,我琢磨:新闻纸,就是应该让新闻唱主角;“三贴近”,就是要找准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市委中心工作和老百姓生活的融合点。改版思路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我上网收集了国内外上百种报纸版样,还托妻子的学生从南京、厦门等地带回当地报纸作参考……经过几个月的筹备,2005年9月,以“强化新闻,注重服务”为原则的金秋全新改版正式推出,报纸的内容和形式都变了一个样。当年,在同样一个培训班上,同样是这位艺术总监,对同事带去的报纸称赞有加:版面干净、清爽,有时代感,有设计感,有品位。

我们的变化,远没有止步。

2007年7月1日,眉山日报从对开四版增加为8个版;2008年4月,从单面彩变为全部彩版;2009年4月,星期天增加了可读性强的《博周刊》;2009年7月,眉山网挂牌正式涉足网络媒体。近年又相继出刊了扎根基层体现民生的《仁寿版》、《丹棱版》、《青神版》等区县版。

不仅报纸的面孔在变,我们传播方式也在变。我们正在进行“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模式的积极探索。2017年11月举行的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眉山日报整合眉山网、眉山在线、新华社客户端,现场直播开幕式盛况,图文并茂推送,有声有像互动,阅读量短时间破十万,这就是有效传播。同时,眉山日报社还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媒体人实实在在走到群众身边,让宣传可亲、可近、可信。

唯一没变的,是我的夜班生活。

记得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我们的记者和编辑全都冲到了一线。妻子作为志愿者,也去了灾区给受灾群众做心理疏导。不放心10岁的孩子独自待在6楼的家,我只能每天将他接到办公室陪我上夜班。遇到大的余震,便和同事带着孩子往楼下跑,反反复复,既是实战,更像演习。第二天早上七点,早班公交车到达报社站点的时候,我们正好下班。就这样,连续两个星期通宵达旦。而我们每天推出的4至8个抗震救灾专版,体现出大版面、大栏目、大专题的特质,精心凝炼特色语言亮点,有效彰显特殊版面视点,做到引导鼓劲、权威发布、平息恐慌,受到各方好评。

工作的付出与收获,使我更深地体会到,做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慰藉。也许,这就是一种力量,能让一帮爱窜爱跳的年轻人甘心为他人做嫁衣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捧回“四川省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编辑中心的同志们,以实际行动来回应这种荣誉。这不,一位夜班姐的儿子做梦还在喊:“待稿来没有?”这些家属都耳熟能详的术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哪儿找?吓得她老公也跟着喊:“来了,来了,乖!好好睡觉……”

岁月可以磨蚀我们的容颜,但是不能磨灭我们的执着。长期夜班不单枯燥、艰辛,时常也是一种自我牺牲。牺牲身体健康、牺牲家庭团聚、牺牲朋友交往……惟有初心和使命不能牺牲,也不会牺牲!

今年,我上夜班刚好20年。20岁的儿子也即将大学毕业,开启新的人生。他给我写了一首稚拙的《喜春来》,感谢我的陪伴:

报纸对错需亲问,版面成栏必细询。

朝花夕拾二十载,不自哂。却看白发满头新。

新闻推荐

游壮美南宁,探巴马长寿村 预约来半岛听说明会就送伴手礼,报名立减200元,电话80889028

德天跨国大瀑布。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刘红被称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这里空气好负离子含量高,可谓天赐福地,仁寿巴马。半岛都市报旅游全媒体中心与港中旅青岛国际旅行社带你探秘神秘的长...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