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优势 绘就美丽眉山

眉山日报 2021-03-12 06:48 大字

绿意盎然。本报记者 古良驹 摄义务植树添新绿。本报记者 赵会 摄清晨忙栽竹。 万辽川 摄

绿色发展,是更高层次、更高形态、更高质量的发展。

绿色生态,是眉山的最大资源、最大希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将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厚植生态本底、强化生态供给,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12)日是第43个植树节,连日来,记者走进绿地公园、竹林基地、康养小镇,聚焦眉山市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赵会

城市有绿 公园更美

人居环境更舒适

水为脉、路如带、绿成滩、水映岛,春日的东坡城市湿地仿佛披上了碧色衣妆,市民惬意地穿梭在城市的“绿肺”之中。3月10日清晨,市民张艳和爱人正在东坡城市湿地内跑道上慢跑。“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上我们都会来跑一圈。”张艳夫妇十分享受这舒适的环境。

“以前就在湖滨路跑,现在跑步的选择更多了。”张艳夫妇住在眉山城区湖滨中路,小区外就是东坡湖,步行不到1000米就是苏辙公园,除此之外,周边还有东坡城市湿地、东坡竹园和苏堤公园等。自从家附近的公园建起来以后,她笑称连去健身房的开销都省了。

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同样让市民陈丽十分享受。陈丽每天清晨起床后推开窗户,满眼看到的都是绿色,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让她觉得身心舒畅、平静放松。

不下雨的清晨或是傍晚,不论是在美丽的东坡城市湿地,还是在葱郁的苏堤公园,亦或是在清幽的东坡竹园,总能见到许多市民锻炼的身影。城市处处绿意盎然、繁花似锦,颇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市民享受着美好生活环境的背后,是眉山对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2019年,眉山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多天,绿色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健康的保障。

2020年,眉山市积极提升城市“颜值”和道路绿化景观节点品质。坚持“香化、花化、彩化、绿化”,乔木、灌木、花草合理配置,让城市四季有花、移步见景;重点实施城市主干道、公园广场绿化提升,全年补植行道树3000余株,草坪2万余平方米,更换鲜花300余万盆;完成红星路、湖滨路、彭寿街等10余条街道9000余株乔木修剪。

此外,眉山市还全力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眉山行动,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深入实施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森林保障体系“四大重点工程”,全面掀起了森林城市建设热潮。截至目前,已建成了彭山区竹韵廊公园、丹棱县白塔公园(一期)等重点项目80余个,新建和提升城区公园绿地2300亩,建成绿荫停车场16000平方米,完成水系绿化56公里,道路绿化、绿道建设145公里。

乡村有绿 生态更好

人民生活更富裕

3月5日,春光明媚,在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的竹林基地里,当地村民李开明正在给新竹除草培土。“去年,我种了200多亩新竹,每亩竹林有1000元的种植补贴,成品竹全部卖给环龙纸厂,一年收益增加了不少。”他介绍道,4年后,他家的200亩竹林将年产近900吨竹子,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产值在40万元左右。

以前只是在房前屋后种竹遮阳纳凉的村民,开始漫山遍野种新竹。曾经的荒坡沟壑,如今已被苍翠的绿竹覆盖。“我们村自2008年开始种竹,目前全村的竹林面积已达2.3万亩。近几年,我们引进了‘斑布一号’,产量比以前的品种高得多。”天池村党总支书记方国军介绍说,通过多年的探索,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用绿意盎然的生态线打造“生态银行”,实现竹产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天池村也因竹脱贫摘帽。

2020年,青神县完成绿满青神国土营造林—岷东大道(青神段)一期工程节点绿化项目建设,打造了一条高品位、高质量的道路景观风景线;全年共完成营造林1.5万亩,12万人次义务植树3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23%,森林蓄积量增长2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59.7亿元。

走进洪雅的广大乡村,处处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近年来,由于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绿林规模不断扩大,全镇的水质大大提高,山地滑坡等地质灾害减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洪雅县柳江镇林业站站长彭长述说,该镇的竹基地,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产出的竹还可以提供给熊猫基地、卖给造纸企业或者当地的竹钢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据了解,眉山市在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等建设中,采取新建、改造、保护三项举措,建成了现代竹林基地50多万亩,筑牢竹林基地生态防线。此外,通过实施林业资源保护行动,让群众享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20年,全市巩固退耕还林117.46万亩,兑现补助1774万元,完成营造林16.07万亩,完成义务植树342.04万株,参加义务植树人数186.36万人次。

如今,在眉山的广大乡村,绿水青山常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品质极大提升,林农收入不断增加。

康养有绿 产业更旺

发展势头更强劲

3月初的洪雅瓦屋山,皑皑白雪仍未褪尽,但枝条已有绿芽冒出。因为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拥有优越的生态景观,每逢节假日,便会有游客前来体验森林康养。

“我觉得这边的空气特别得好,整个景区植被覆盖率高,种类也很丰富,特意带家人过来感受一下,也给自己洗洗肺。”成都人陈宇和家人一起来感受瓦屋山的森林康养环境。

“以前我们村就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主要是靠林竹、医药材为生,日子过得很拮据,当时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钱。”谈起原来村里的实际情况,洪雅县七里坪镇七里村许多村民感触颇深。

依托森林康养产业,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实现了“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康养小镇,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森林康养产业集“度假、游憩、疗养、保健、养老、文化”于一体,是国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近年来,眉山市以绿色发展为统领,在筑牢生态根基同时,依托丰富的森林景观、养生环境、森林食品、生态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眉山市森林覆盖率增长到50.13%,全市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取得显著成绩。洪雅玉屏山森林康养基地获批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青神国际竹艺城景区成功申报为“全国森林康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瓦屋山、玉屏山、黑龙滩、青神竹林湿地入选“探秘四川——不得不去的88个最美林草景观体验点”,丹棱幸福古村、仁寿茶灵谷等5个基地被评为四川省第四批“四星级森林人家”,全市成功创建市级森林小镇4个、森林村庄26个、森林小区7个、森林单位9个、绿色学校2个、绿色家庭10个。2020年,全市林业生态旅游接待人数2032万人次,实现收入80.8亿元;其中,森林康养接待人数415万人次,实现收入16.9亿元。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实践证明,只要守住青山不放松,就能永葆生机;只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就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短评

春天里,

我们正从“植”出发

□史桂子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这个初春,我们迎来了第43个植树节。政府主导、社会给力、人人行动,近半个世纪的绿色民生工程,已然孕育出“中国绿”的“植树精神”。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在春天里接续培植新的绿色希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43年来,我国造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一历史性、世界性的成就,同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密不可分。与森林资源增长相比,更为宝贵的是: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精神薪火相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回顾走过的“中国绿”之路,1982年2月成立全国绿化委员会成立,全民义务植树和全国城乡造林绿化加快进程;2004年起,“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启动;2016年,四川发出“绿满全川”最强音,推出《大规模绿化全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总体规划》,推进成都平原森林城市群、川南森林城市群、川东北森林城市群及攀西森林城市群等四大森林城市群建设;2019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眉山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个过程,一年又一年,一代传一代,我们致敬植树先锋、治荒典型、治沙楷模,这就是植树节的主题,形成了“全民植树”的节日习俗,涵养了“守护生态”的节日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节,是为了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植树造林,不仅是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而且是一项法定义务。对党员干部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心中要植牢信念坚定的“忠诚林”,在脚下要植稳艰苦奋斗的“实干林”,在手上要植满清正廉洁的“干净林”,在胸中要植好为民服务的“奉献林”。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一锹土,播种的是生机;一桶水,浇灌的是希望。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春天里我们就从“植”出发。

新闻推荐

四川省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推出环卫爱心早餐项目

本报讯(记者李娜)近日,四川省总工会、省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主办的“关爱环卫免费爱心早餐活动启动暨爱心温暖包发放活动”在...

青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