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们的晚年故事 看眉山养老服务格局

眉山日报 2020-10-26 06:33 大字

织好农村养老“关爱网”。孩子们重阳节进养老机构探望老人。医养结合,实现老人看病、康复、养老一体化。姚桂华在社区养老综合体安度晚年。徐寿梅和老伴宋文作在晒太阳。陈绍兰乐享晚年。

2000年建市的眉山,既是全省最年轻的城市,也是全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市州之一。全市350万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有77.23万,占比22.4%。老年人规模大、老龄化程度深、老龄化增速快,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难题,“确保老有所养”愈发成为紧迫的任务。

老有所养,怎么养?连日来,记者深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市社会福利院等地走访调查,看老人们的养老生活、听老人们的养老故事,探寻眉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本报记者 杜艳 文/图

“老了最怕孤独,住在这里很舒心”

——养老服务让老人晚年不孤独

10月22日早上8点40分,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欢乐家怡养中心,202室的姚桂华老人正神态安详地坐在窗边打毛衣。整洁宽敞的房间内,床、沙发椅、衣柜、桌子、空调等一应俱全,独立卫生间里有马桶、扶手、防滑垫……所有设施配备都围绕老人的需求设计。

姚桂华今年73岁,儿子在成都上班,女儿嫁去了浙江。退休后她一直在眉山带孙子,去年孙子上高中住校了,家里常常只有她一个人。“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同万千“空巢”老人一样,姚桂华的晚年生活充满无奈: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事业,也不可能整天陪着你。“一个人不知道吃什么,经常就是煮点面条随便对付一下。周末儿子一家回来就多炒几个菜,他们一走,我就要吃两三天剩菜。”今年年初,她去了女儿家,结果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疫情过后,女儿女婿都去上班了,又剩下她一个人。

今年5月,从浙江回川的姚桂华在欢乐家怡养中心隔离居住了14天。“这里环境干净,吃住都很舒心,关键是有人陪伴,照顾你的生活。”隔离结束后,姚桂华舍不得离开,在和家人商量后,选择常住这里。据悉,该怡养中心目前有10多位老人在此生活,中心设置了按摩理疗室、书画网络室、理发室、洗衣房、茶水间等。

“一个月1920元,我住得舒心,儿女也放心。”如今,姚桂华每天上午散步、唱歌、织毛衣,下午和其他老人一起玩棋牌,傍晚再出去走一走,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前段时间她生病了,有工作人员陪着上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食堂都会把饭菜送到病床前,这令她十分感动。

“像欢乐家怡养中心这样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眉山市已投运的有9个。”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眉山市坚持分类施策和需求导向,根据养老对象和需求,已建立高端养老、普惠养老、兜底养老等层次多元的养老服务机构161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4个。

今年以来,为聚焦社区养老,画好城市养老“服务圈”,全市21个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5个大型闲置国有资产被流转用于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初步建成15分钟“为老服务圈”。

“不用让88岁的老伴背82岁的我去看病了”

——医养结合让“双老”安度晚年

10月22日下午,天气不错,在眉山心脑血管病医院背后的子由颐养家园里,一对老年夫妻正依靠在一起晒太阳。躺椅里的叫徐寿梅,今年82岁,旁边是她的老伴宋文作,88岁。他们面前的小花园里,牵牛花藤上开了七八个花苞,粉色的海棠全部开了,这些都是老人闲来无事种的。

眼前的生活如此岁月静好,而一年半以前,两老的日子却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女儿远在上海,儿子在浙江上班,徐寿梅心脏三级衰竭,长期服药,生活难以自理。“我在家躺了7个月没下过楼,老伴88岁了,每天要上下楼梯买菜做饭,还要帮我端屎端尿,累得话都不想说。”徐寿梅说,每次老伴出去,留她一个人不放心,就将家里的门打开,她要是想上厕所,就喊下面的门卫大姐上来帮忙。

去年年底一天半夜,徐寿梅心脏病突然发作,情况危急,宋文作赶紧打急救电话,却被告知救护车正在外面出诊,要等40分钟。"当时我呼吸急促,浑身发抖,深更半夜又找不到人帮忙,简直急坏了,88岁的老伴说要背我去医院。“徐寿梅说,当时真的太无助,他们住在老旧小区,年轻人少,租住户又多不认识,最后还是叫了一个熟悉的滴滴车司机,上楼来把她背下楼送医,“连转两家医院,心内科都是爆满,折腾到第二天才找到一个临时床位。”

今年4月,得知子由颐养家园开业后,两位老人一起搬进了这里。“我再也不用担心半夜发病了。”徐寿梅觉得背靠医院养老,让她这个“长期病号”更有安全感。在这里,入住老人在康复护理、疾病治疗、健康体检等方面都享受优先挂号、优先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每个老人有配套的专科医生定期查房,每日的体温、血压、心率都会记录在案,汇总成电子健康档案。

10月5日夜里,宋文作突然心脏房颤,徐寿梅在房间里按钮呼救,3分钟后急诊科医生上门抢救,7分钟后人就被送进了住院大楼治疗……“要是在家里发病,我们两个老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徐寿梅说,住在这里,一个月1830元/人,她一人的退休金便足够支付两个人的养老费用。医养结合,让她和老伴的生活有了质量保障——“我从开始起不来床到坐轮椅,今年重阳节,我还上台独唱了一曲。”

“在老年人慢性病高发、多病共存的当下,社会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逐渐上升。”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眉山全市建成医养结合服务机构10个,主要分三种类型:养老机构引入医疗团队、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医疗服务延伸到养老机构。子由颐养家园正是第二种,是民办医疗机构通过“民办公助”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目前,该院已入住老人203名,入住率88.4%。

其中,眉山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属于第一种类型,由民政部门投入资金7800万元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市中医院投入资金4200万元进行装修改造,配套医养设施设备,设置养老区、康复区及医疗区,配备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药师等专业人才,实现老人看病、康复、养老一体化服务。

同时,眉山市各区县卫健、民政部门加强合作,协调乡镇卫生院与乡镇敬老院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定期派遣医生到敬老院开展医疗巡诊、防疫宣传、送药送医、健康体检、慢病指导等服务,为敬老院老人建立“一人一档”健康管理档案,为入住老人提供精准化医疗服务。

“我过了一辈子苦日子,没想到老了还能享福”

——集中安置让老人晚年享幸福

“你看,这是他们昨天送来的新鞋子,我都穿上了。”10月22日,在眉山市社会福利院,81岁的老人陈绍兰向记者展示脚上的新鞋子。重阳节前后,不少社会人士到福利院送来慰问品,陈绍兰收到了新的毛衣和秋衣秋裤套装,她刚清洗了一遍,晾晒在房间阳台上。她的房间在二楼,是带独立卫生间的双人间,房间里有电视、衣柜、桌椅等。

12年前,陈绍兰和6岁的小孙女在青神县黑龙镇的山上相依为命。“那时经常天不亮就要上山帮人采茶,其他空闲就带着孙女去捡垃圾卖。”陈绍兰说,以前每个月靠低保过日子,生活十分拮据,后来,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更加困难,她便被安排住进了养老院。

据她介绍,刚住进来时,她闲不住,常常去食堂帮忙择菜,去花园帮忙除草,后来又参加了很多老年活动,过年过节时还去参加合唱表演。这些在她以前的人生里,都是没有过的经历。

“我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没想到老了还能‘享福’。”陈绍兰红着眼眶说,这里不仅住宿条件好,伙食也很好,洗衣粉那些都是发的,自己不出一分钱,每个月福利院还会给她发点零用钱。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对于像陈绍兰一样的弱势群体,这八个字的含义更为具体。据统计,我全市现有特困老人4.2万名。对这部分老人,眉山市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将特别困难的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人集中安置,供养费用由政府买单。

在彭山区,48岁的王富贵因为家族遗传病,身上肌肉大面积萎缩,失去自理能力,他的姐姐既要照顾家庭,又要照顾他,多年下来已力不从心。现在,王富贵住到了当地的康养中心,既有人照顾,也减轻了家里人的压力;在东坡区,金花敬老院将闲置床位改造为护理型床位,向乡镇卫生院购买医疗服务,向养老公司购买护理服务,将全区失能特困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在洪雅县,当地委托康复医院开展失能老人集中供养,在保障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代养……近年来,眉山市探索失能老人集中供养“五化联动”模式,作为四川省唯一的社会救助工作推进典型,在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聚焦兜底保障,织好农村养老“关爱网”。目前,眉山市43个乡镇在镇、村、组三级阵地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分中心、服务点,配备休闲室、理发角、棋牌室、体育健身等服务设施,满足老人“就近养老”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71个、分中心156个、服务点302个。

新闻推荐

江 城 子

□怡人读苏东坡的《江城子》,每次都读得泪盈于睫。那年苏轼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中岩书院读书,聪颖好学的他深得恩师王方的喜...

青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