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平的“一坡”改造:从“工厂食堂”到“精神食堂”

四川日报 2018-08-24 06:43 大字

工作室内的天井。

□本报记者余如波文/图

艺术家通常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室,它们或藏身居民小区内,或是专为创作及相关艺术活动新建。不过,也有一些艺术家另辟蹊径,将一些老建筑翻新、改造重新利用,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家工作室。

四川艺术家邱光平,就把位于眉山市青神县的一处三线工厂食堂,改造成为自己的工作室。“现在它仍然是一座‘食堂\’,只不过从满足物质和生理需求,变成了满足精神需求”。8月17日,记者受邀前往探访。

灵感来源很“传统”

从成乐高速青神站驶出,前行约10公里后拐进一条小路,便能到达青城镇建华社区。沿着弯弯曲曲的车道爬上山包,一面富有时代气息的红色砖墙出现在眼前,上面挂着一块“一坡·邱光平艺术园区”门牌。墙头,不少花草、灌木恣意生长,墙边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下,则摆放着不少佛像、人物、动物等雕塑作品,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

“一坡”何解?邱光平说,“一”取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象征着无限的可能;“坡”则是因为自己非常喜爱苏东坡,而青神相传是其青年时期求学之地,在苏东坡的生命历程中十分重要。

这处静谧之地也曾热闹非凡。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三线企业搬迁至青神,其中就有原国营建华仪器厂(八六三厂)。工厂破产后,建华社区于2001年5月成立,如今仍有不少人居住于此,生活建筑大多得以保留。

寻找新工作室的行动,邱光平开始于四五年前。那时,他位于成都的工作室越来越“不堪重负”,促使他为艺术创作寻找新的空间。邱光平时有大体量创作,例如布面油画《天堂1号》长近20米、高近3米,因此新工作室首要的标准就是“够大”。他还希望工作室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感”“人文感”,以此为创作提供某种氛围和灵感。

几经周折,2015年春节的一天,邱光平偶然在朋友处看到原国营建华仪器厂的照片,当天便兴奋地驱车到现场探访。“不仅场地宽大,而且远离交通干线和城镇,简直就是为我的设想量身定做。”邱光平一口气签下20年的租借协议,其中包括原国营建华仪器厂的食堂、单身宿舍和电影院。

保留三线工厂历史气息

走进由食堂改造成的新工作室,犹如步入一座巨大的仓库,入口处的架子上摆放着大量画材,洁白的墙面挂满了画作。工作室挑高达五六米,阳光透过屋顶的玻璃洒下,无须人造光源也能在白天保证创作需求。

在邱光平接手之初,这里却远非如今的模样。他在一幅油画中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屋顶只剩下一根根朽木,墙面斑驳不堪,布满杂草和青苔。“最重要的是防水和加固。”邱光平请施工团队将屋顶改为美观简洁的钢结构,这样既让房屋更为稳固,还能在钢梁上加装不同功能的顶灯、射灯等灯具,方便夜间创作、举办活动乃至展览。

邱光平曾请设计团队主持“一坡”的改造,然而给出的方案却并不令他满意。“‘设计感\’太重,原来的历史气息没了。”屋内有一棵沿着墙面向上生长的大树,施工团队本打算锯掉,邱光平及时出手制止;墙面粉化、脱落、掉色,金属部件生锈,甚至地面上长出青苔,邱光平索性也不做处理,让其“岁月感”得以保留……

不少“食堂”的历史气息,也保留在新工作室里:形似绿皮火车座位的桌椅,原封不动地留在墙边;摆放大件作品的画案,由原先供人盛饭的桌面拼接而成;用于收纳食材、调料的储物柜,如今放在老墙边摆上盆栽;当年的储水池,变身鱼池任由锦鲤游弋……就连“一坡书屋”中的书架,也有一部分在食堂出菜窗口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如今,邱光平还谋划着单身宿舍和电影院的改造方案。“我不会像一些人建议的那样,把它们打造成艺术主题酒店之类的商业场所,这样就跟其他文创园区没什么区别。我更希望打造成一个艺术家、设计师聚会、交流、静心思考的地方。”

新闻推荐

青神游记 冠城七中小学三年级四班胡瑀韬

8月18日早晨,我一想到要随眉山日报“小记者团”参加活动,就格外地兴奋,早早地起了床。我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来到了集合点,和...

青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