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守住一条根 让眉山“非遗”传承发扬 本报记者 熊莉 李幸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06-18 04:06 大字
《抬工魂》剧照。

眉山,一座拥有东坡故里、中国词乡、诗书古城、长寿之邦等美誉的城市,从1500多年的历史中走来,声名远播。

2012年,眉山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努力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当中,与时间一起走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座城市最深的文化积淀,最浓的城市底色。一项项令人拍案称奇的文化技艺,承载着眉山人民的乡音、乡情,在眉山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在眉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青神竹编、裕泰乾马氏芝麻糕制作技艺、“长春号”南味豆腐等随着技艺创新与传承,发展得比较顺畅。然而,部分像抬工号子、杆秤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的“非遗”项目正遭遇“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在实践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是当前眉山“非遗”最大的课题。

凝聚劳动人民智慧 眉山“非遗”内容独特

青神竹编是目前眉山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表现的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精美艺术品栩栩如生,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伐竹而归,锯竹、刮青、去黄、分层、凉干、刮薄、三防处理、染色、开丝、编织、整理、装裱,从竹到细如发丝的竹丝,从竹丝到薄如蝉翼的竹编,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灵性的技艺展示着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丹棱民间唢呐历经100多年的传承,祖传孙、父传子,夫妻、兄妹、父子、祖孙三代同台演出屡见不鲜,现存曲牌《将军令》、《望娘调》、《步步高》、《小开门》等20余首古曲。在丹棱广大农村,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春分、端午、中秋、春节等时令节气皆请唢呐艺人吹奏唢呐,以寄托喜怒哀乐之情。

彭山武阳竹琴源于商朝,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说唱曲艺,源于商朝。最初是道士们劝善说道传播道教文化的一种手段,后来变成民间艺人一手扶鱼鼓,一手拈简板,表达感情,讨生活的一种形式。竹琴已是彭山区成功申报的省级非遗项目,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彭山竹琴还有与张果老的道琴有关的传说,在彭山民间一直流传。

仁寿抬工号子是抬工们创造出的特定暗语,以歌唱的形式协调步伐节奏,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

吃穿用行、节会祭祀、庆典欢歌……眉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涉及方方面面,水墨盎然的捻条画,叹为观止的手指画,笔走龙蛇的火绘,深藏大山的复兴锣鼓,彭山三月三朝山会,洪雅五月抬会,瑞峰龙舟会,技艺精湛的汉阳杆秤,东坡肘子,仁寿芝麻糕,这些在时间长河中传承下来的瑰宝,将眉山的非物质文化彰显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目前眉山市共有“非遗”资源项目189个,其中口头文学34项、民俗10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音乐22项、民间舞蹈21项、传统戏剧6项、传统曲艺11项、传统技艺42项、传统礼仪7项、传统节庆3项、传统体育和游艺11项、传统杂技1项、传统医药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13项、市级53项,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名录保护体系已初步建成。

最好的传承——让“非遗”项目融入当下

据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宇介绍,一直以来,眉山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先后成立“民保工程”领导小组和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眉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眉山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不断完善传承体系,持续开展传承活动,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为提升全市‘非遗\’工作人员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眉山市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全市从事“非遗”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辅导教学、培训,组建了一支有专业技能、有强烈责任感的“非遗”保护人才队伍。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们在‘非遗\’保护中坚持的原则。”杨宇说。针对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眉山市相关部门曾花大力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非遗”普查工作,通过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各种方式,对全市的“非遗”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全面记录。不仅如此,眉山市还创建了“非遗”数据库,市级以上和濒危“非遗”项目都被记录入库并上网,查阅者只要打开数据库,对非遗的“前世今生”就能一目了然。

为扩大影响力,眉山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眉山市组织“青神竹编”参加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国故事”四川祥云小屋展示,获“最受欢迎大奖”和“贡献大奖”两个奖项;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眉山市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四届国际非遗节,被组委会分别授予优秀展演奖、优秀表演奖,太阳神鸟铜奖和最佳表现奖。

同时,眉山市的“非遗”保护还与城镇化同行,“非遗”保护成果图片展、“非遗”保护摄影展、民间“非遗”达人秀、“非遗”绝技展示展演,“非遗”文化进广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机关,特色鲜明的“非遗”展演展示如火如荼。目前,包括丹棱唢呐、青神竹编等“非遗”项目,已纳入当地中小学教育课程。

传承源远流长,保护不遗余力,一路走来,散落民间的“非遗”珍宝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被人们熟知,被人们接受,被人们传承。可以说,“非遗”真正的生命力,便在于融入当下,唯有如此,“非遗”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新闻推荐

余氏族谱:成吉思汗后人在峨眉?

两位老人展示余氏族谱朱华高文/图听说峨眉山市沙溪乡一位叫余本良的先生藏有一套铁改余姓的余氏族谱,笔者前往探究。余本良家住沙溪乡林坝村一组,距乡政府约5公里,一条平坦弯曲、宽约4...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