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眉山散文绽放磁场 点亮“中国散文之乡”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06-06 08:10 大字
颁奖现场。与会作家在三苏祠博物馆采风。与会作家合影。与会作家在青神采风。袁志英李云袁川媚

5月28日下午,由中国散文学会、眉山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东坡故里采风在场写作竞赛颁奖典礼在眉山市举行,来自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散文学会的领导、散文作家,眉山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代表等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共征集了眉山采风稿件71篇,最后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和优秀奖作品若干。眉山市3位作家获得等级奖,其中袁志英荣获一等奖,李云和袁川媚分获三等奖。眉山籍作家获得本次大赛等级奖比重达到18%,引起了来自全国参会散文名家的极大关注。

难道评委们对眉山籍作家有偏爱吗?其实,此次评委规则是以十个评委匿名审稿,独自排序,以最后得分求和再排序,产生各奖,确保程序公正。这足以说明,眉山籍作家获得如此闪亮的成绩,实至名归。

作为苏东坡的故乡,眉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文化鼎盛,饮誉四海,史不绝书。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的“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让眉山享有了“千载诗书城”的美誉。此后,东坡文化、长寿文化、忠孝文化源远流长,文学艺术发展灿烂辉煌,散文佳作流传于世。西晋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北宋文学家田锡的《咸平集》,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为学》等散文名篇名贯古今。可以说,眉山这片土地上素有散文创作的优良基因和肥沃土壤,且眉山人崇文尚艺的传统也一直传承了下来。

近年来,眉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坚定不移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先后出台了《苏东坡文艺奖评奖办法》《文艺精品创作扶持管理办法》《加强文艺人才建设的意见》等制度,完善文艺激励机制,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绘画、书法、摄影尤其是文学艺术发展迅速,眉山的文学创作队伍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整体实力仅次于成都,与阿坝、绵阳等文学重镇也是旗鼓相当,有一批作家常年在多种文学核心期刊发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年选,荣获多个专业奖励,是文学川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应运而生,眉山周闻道、周伦佑等人发起了在场散文写作,建立了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设立了在场主义散文奖,推出了一批在场散文佳构,被称为华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

一直以来,文学界都在讨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韩愈提出“文以贯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周闻道认为这些文学理论虽有不同,但都在强调文章是“道”的载体,呈现被动姿态。而在场主义则提出了“文以在场”。

眉山散文创作氛围良好,设立了在场主义文学奖,散文学会组织全面覆盖,散文作家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在眉山挂牌,2015年眉山成功创建“中国散文之乡”。全市拥有各类作家协会和散文学会会员300余人,出版文学专著170余部,发表文字4000余万字,涌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学领军人物和实力散文作家,创作了一大批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增强了眉山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获奖作家风采】

《遇见白塔》荣获东坡故里在场写作竞赛一等奖

袁志英:前辈鼓励是我前进最大动力

东坡故里在场写作竞赛,很多参赛作者都曾获得文学大奖,可谓高手云集。眉山本土作家袁志英能在此次竞赛中突围,成为本次写作竞赛最大“黑马”,荣获一等奖实属不易。袁志英,不光外地作家们没有听说过,就连很多本土作家也不认识。在此之前,她只是默默无闻地从事文学创作,没有在大型文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也没有获得过大型文学类竞赛的奖项。

袁志英今年41岁,是东坡区土地乡人。她从小喜欢读书写作,并一直坚持写日记。然而,她真正开始文学创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去年6月,她才在文学前辈的带领下加入在场散文平台。随后,在平台诸多前辈的关心和指导下,她一步步成长起来。

在场主义散文平台每月有主题的微散文征文活动,袁志英加入后被这样的学习氛围所吸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将写好的1500字稿子发给了当时并不熟悉的作家雪夫。令袁志英没有想到的是,当天凌晨,她就收到了雪夫返回给她的文档。原本近1500字的文变成不到550字。雪夫老师不仅看了她的文,还逐字逐句给她修改了一遍,甚至连为什么要这样修改都做了说明。

“眉山的文学创作氛围很好。文学前辈们毫无保留地传播文学创作理念、方法,我又怎么能不努力呢?”前辈对文学认真的态度,对素不相识的文学后辈的关怀,让袁志英十分感动。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写作,不负前辈们的辛苦付出。

此后,在前辈们的指导下,袁志英阅读了大量的散文佳作,揣摩怎样才能让文章语言干净、硬朗、清爽、准确。同时,随着不断地学习,她对在场主义散文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她认为:“在场,就是立场。这个立场既是为文,更是为人。”也因为有了这些认识,袁志英更热爱写作了,对文字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可以说,《遇见白塔》就是袁志英这一年来的学习成果。谈起这篇文章的写作灵感,她更是感慨万千。今年4月15日,袁志英到东坡区金花乡白塔山参加《百坡》本土作家座谈会。当她登上白塔时,不由得想起已故10年的母亲和童年时期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对人生的期望几乎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在我看来,我的母亲是睿智的。她深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帮助她倔强的女儿成长。”这次座谈会勾起了袁志英对母亲的记忆,那些童年与母亲的点点滴滴不断地在她脑海里重现。直到此次东坡故里在场写作竞赛,她才将心中所思所想畅快地表达出来。

“此次竞赛,肯定要有一些本地元素或特色。东坡,无疑是眉山最大的写点。恰好白塔有个传说——东坡拜塔成名,而东坡的拜塔成名与我想通过中考改变命运异曲同工。”于是,袁志英触发了创作的冲动。她的《遇见白塔》,饱含自己铭心刻骨的生活感受,以小搏大,有力量。明、暗两条线的白塔意向,以及不动声色、质朴内敛的乡村叙事,将仰望东坡的伟大和歌颂母爱的崇高,融于自己的求学之路的抒写。同时,面对家庭的磨难,刻苦求学的日常细节,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的心灵。

《樱之爱》荣获东坡故里在场写作竞赛三等奖

李云:心系文学梦 坚持创作获丰收

李云是洪雅县高庙镇人,今年49岁,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种下文学梦。他儿时的零花钱几乎都用在买书看书上,考入师范院校后,更是如鱼得水,畅游在书籍的海洋里,读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

李云在洪雅县当了22年的老师。期间,他一直坚持阅读。后来,由于工作调动到眉山,他和张生全、沈荣均等眉山本土文人经常聚在一起聊文学、谈创作。在这样浓烈的文学氛围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2004年起,李云在天涯社区经常发表散文。丰富的文学积累让他文思泉涌,并迅速从众多网络写手中脱颖而出。他的单篇散文阅读量曾达到20万人次。

很多文学爱好者被李云的才情所吸引,并通过网上交流与他成了朋友。这时,李云才意识到,文学并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更应该有着现实担当,传递文学力量。

2008年3月,周闻道、张生全、沈荣均等18位作家一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场主义”散文,李云也是发起人之一。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散文性、在场性,成果颇丰。他先后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山花》《黄河文学》《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散文作品,且作品入选10余种选本。同时,他创作了散文集《零度忧伤》、长篇历史传记小说《苏东坡在扬润》,并获得苏东坡文艺奖、四川散文奖。

谈起《樱之爱》的创作灵感,李云感慨颇深。他亲眼目睹了岷东新区从规划、落地再到发展的巨大变化。樱花节后,岷东新区成为眉山一张闪亮的名片。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岷东新区,到眉山观光体验。

为了获得更多创作灵感,今年樱花盛开期间,李云多次前往岷东新区。当他看到各色樱花盛开,来自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成文。

“获奖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经历,这将鼓励我写出更好的东西。”对于未来,李云表示,他将更加坚定地走在写作之路,并一如既往关注现实题材和大型事件,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耕耘,不断积累,加工提炼形成更好的文章。

《读书的农民》荣获东坡故里在场写作竞赛三等奖

袁川媚:文学是路灯 照亮了我的人生

20多年前,在眉山文艺界,袁川媚已经是一个文学新秀。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时常在《短篇小说》、《知音》、《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

因为喜欢文学,喜欢写作,袁川媚的工作也都与自己的文学梦息息相关。从青神县乡镇文化专干,到县委机关报编辑记者,再到县文联负责人,每一份工作,都令她感到喜悦。然而,时日渐长,让她困惑的是,由于工作忙碌,自己的文学创作热情较之从前明显降温。特别是到文联工作后,工作忙、事务多,想的全是怎样为艺术家、艺术协会做好服务联络工作,怎样多培养人才。虽然也曾组织开展了很多创作活动,创办了文学季刊《中岩》,为文艺家和专业协会争取了青神县委、县政府的很多支持,也为本县作者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袁川媚觉得,自己学习、写作的时间相对少了,再与一些知名作家诗人接触、拜读他们的文章,更感到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差距。

这次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到眉山釆风,并和眉山的作者们同台竞技,袁川媚在接到市散文学会的邀请通知时,内心颇有些忐忑。加上这些年疏于动笔,她总觉自己已文思枯竭,但对文学的热爱,又仍存放在内心深处。作为一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她觉得自己必须认真写作。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写不写这可是个态度问题。

之后,为了完成竞写,袁川媚以之前一个周末和爱人到青神乡下游玩时,无意间看到的一名年过半百的农民看书的情景为题材,写作了《读书的农民》。

对于作品的获奖,袁川媚十分谦虚。她觉得,自己的这篇散文只是题材很好,在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还远远不够,和名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自己更加明白了文学创作的责任,不仅是喜欢,而是要传播一种正能量。她说,“我会以这次获奖为动力,向名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回馈大家。”

新闻推荐

留守儿童的快乐“六一”

集体跳兔子舞。本报讯(刘琼穗记者王丽文/图)5月28日下午,青神县河坝子镇安家坝村的村级阵地热闹非凡,来自全村200多名儿童和家长聚在一起,开展了“庆六一·展风采”主题活动。活动包括集体兔子舞、趣...

青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神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