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 逆行而上 奋斗“疫”线共守家园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眉山“网格”贡献力量⑥
达兴福(左一)在义诊现场忙碌。左艳(左)陪老人聊天。罗思远(左)为小区居民测量体温。郑思敏为隔离人员买菜。
□本报记者 王莉 文/图
有这样一群人,不用介绍,你一定认识他们。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候,他们总是活跃在街头巷尾、乡村小径,或蹲守在大门口,或奔走于楼道间,或在电话那头用心安慰……辖区的各个角落都布满了他们的足迹。
据统计,疫情发生后,彭山区203名网格员闻令而动,发挥人地熟悉优势,放弃春节假期抗击疫情,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共协助排查武汉及周边城市返眉人员3235名,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张贴公告10万余份,劝导关闭棋牌室、餐馆、酒吧、网吧、KTV、茶馆、宾馆、酒店等场所2000余家,劝诫聚会居民3000余次。
他们是网格员,也是守卫者。
达兴福
“哪里危险往哪儿冲,
哪里需要往哪儿去”
在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时,每天早上8点,达兴福都会带着新冠肺炎防治宣传手册,挨家挨户去发放,并核实登记居民信息;中午,见缝插针吃个午饭;下午,继续上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宣传防控知识,直到傍晚7点才能回家吃晚饭;晚上,还要到街道、小区巡查……自从疫情发生以来,这便是他每天的工作情况。
今年48岁的达兴福,是彭山区凤鸣街道城东社区5网格的网格员,同时也是八十号片区的党支部书记。“我负责的网格共有居民385户、580人,工作量大,加上网格内主要以老旧小区为主,老龄人口多,尤其是春节期间,外来返乡人口也多。”达兴福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自己心里便绷紧了一根弦。
1月25日,接上级通知,全面取消休假,马上开展防疫工作。达兴福跟家人交代了几句就匆匆奔赴工作岗位。“摸排重点对象一定要注意安全,把口罩戴好,勤洗手!”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家人尽管担心,却一如既往地支持。
此后的每天,达兴福不是在入户排查的路上,就是在群众家门口不厌其烦地宣传防疫知识。他是党员,也是专职网格员,更是群众眼中的“大忙人”。“这么多年,他一直为城东社区的群众忙上忙下,哪里危险往哪儿冲,哪里需要往哪儿去。有他在,我们放心!”说起达兴福,78岁的空巢老人王磊赞不绝口。
“正常情况下,入户排查一户只需5分钟左右。但因为辖区多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有些住户在排查时没在家,还得跑第二次、第三次。”所以,每次入户排查,达兴福都会多唠叨几句,“出门必须戴好口罩,和别人保持距离,为自己负责,也为大家负责。”
连续多日的连轴转,达兴福的身体异常疲惫,但他始终坚持在一线。在他看来,“现在就是践行使命的时候。作为一名网格员,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把为民服务的这份责任扛在肩上。”
左艳
将悲痛藏在心里
坚守在一线
“您好,我是网格员左艳,您今天身体有没有异常?体温正常吗?有什么需要和问题随时跟我讲。”
“一定要勤洗手、多通风,特殊时期尽量别出门,出门要戴口罩。”
……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彭山区凤鸣街道集关社区网格员左艳,每天都要将这些话重复上百遍。左艳负责的网格共有居民805户、2000余人,从武汉返彭人员有3户、14人。
“网格人数众多,前期排查和宣传十分重要。只有通过排查摸清底数,把重点人员找出来、管起来,才能有效切断传播源,阻断疫情传播蔓延。”为此,左艳始终坚持守好社区防疫第一道关口,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为她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常态。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她的丈夫一个多月前刚刚去世,女儿年仅4岁。为了做好社区防疫工作,她将悲痛藏在心里,将女儿托付给亲戚照看,从早到晚坚守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
1月26日,集关社区王成文一家从武汉自驾回彭后,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需居家隔离观察14天。在每日的体温监测和日常关怀中,他们度过了这个特殊春节,同时也成为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近距离见证者。购买生活物资、收生活垃圾、代收寄邮件……在居家观察隔离的14天里,左艳帮忙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琐事,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情服务。
“她每天早上7点过就把新鲜的蔬菜、水果送到我们家门口,再去给其他有需要的住户送菜。”王成文说,为了让他们能安心在家隔离,左艳每天要会到他家跑好几趟,经常忙到深夜12点才回家,真的很辛苦。
“只要大家都安全,自己累点、辛苦点也是值得的。”面对大家的感谢,左艳总是这样说。从疫情发生至今,左艳所在的网格没有发现一例疑似案例,她欣慰地说:“虽然很累,但我很满足,希望这场战疫快点胜利。”
罗思远
“等疫情过了,
我们就去领证结婚”
“本来和男朋友说好2月份领证结婚的,没想到疫情防控任务这么重,根本没工夫考虑了。”24岁的罗思远,是彭山区凤鸣街道红星社区一名90后网格员。今年春节,她原本打算和男朋友领证结婚的,在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后匆匆返岗,“婚事可以缓一缓,现在主要是把抗疫工作做好。”
疫情排查防控,重点在基层社区。罗思远所在的社区比较特殊,属于城乡结合部,人员构成相对复杂,她负责的网格有常住人口270户、700余人,排查工作量大。
为了做好排查工作,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她都在挨家挨户排查有无发热人员,走街串户上门登记辖区内近期从疫区返乡人员信息,同时,抓好辖区内的茶馆、饭店、副食店、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宣传动员工作。
除了走街串巷,手机微信也成了罗思远工作的“主战场”。“今天要买什么菜和水果,发给我!”“家里有返乡人员的,要立即上报。”“你们的生活垃圾请装好,会有人来帮你们清理。”……为了方便宣传管理,罗思远针对不同小区建立了不同的防疫宣传群,大家有什么生活上的需求和问题可以发到群里,她都会一一解决。从1月25日至今,她每天都会回复上百条微信、几十通电话,几乎天天忙到深夜,“两个手机轮流使用,睡觉都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
“她有时忙起来,我的电话都打不进去。希望她能把自己保护好。”看着每天连轴转的女朋友,唐嘉陵坐不住了,他主动申请成为红星社区志愿者,和她一起携手参与抗疫。
唐嘉陵是一名退伍军人,去年10月退役回到彭山。两年多来,两人一直聚少离多,本来决定今年2月份去领证结婚,却遇到了疫情。“又要延迟‘转正’了!不过,我和男朋友已经商量好了,等疫情彻底过去,我们再去领证。”罗思远笑着说。
郑思敏
疫情防控的“多面手”
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7点30分,穿上红马甲从家里出门;8点,前往小区入户走访、排查返乡人员、给居家隔离人员送生活物资;10点,悬挂横幅,张贴防疫宣传公告,在卡点给往来人员测量体温;12点30分,匆忙解决午餐,开始忙碌下午的工作;14点,继续开展入户走访,排查返乡人员,为群众测量体温,宣传疫情防范知识等工作;19点,整理当天的排查情况材料,登记信息,上报相关数据、材料;21点,回家用手机继续工作,随时关注微信里的信息……从1月26日以来,彭山区凤鸣街道东红社区2网格网格员郑思敏,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
“我们多跑一点路、多爬一层楼、多走一条街,宣传就更到位一点,病毒传播的可能就少一分,群众的安全就可能多一分。”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那段时间,郑思敏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郑思敏负责的区域属于彭山区凤鸣街道城边,以常住人口居多,人员结构相对单纯,截至目前,共入住420余人。自战“疫”以来,她每天都是“白加黑”“5+2”的工作状态。“为了大家的安全,出门时千万要戴好口罩,不要扎堆聊天,疫情防控需要从每个人做起。”巡查时,一旦发现有三五成群围坐聊天的,她便会立即上前劝阻。
2月5日,郑思敏正在做疫情排查登记时,辖区孤寡残疾老人帅德全打来求助电话,“我家里没有口罩了,外面又买不到,能麻烦你给我送点过来吗?”得知这一情况后,郑思敏立即回家拿上自己省下来的口罩给帅德全送去,“那时口罩还比较紧缺,我们也是能省则省,有时两天才换一次口罩,就怕遇到突发事件。”
70多岁的帅德全因腿部残疾一直独居,疫情来势汹汹,他的生活问题成了邓思敏关心的重点。家里口罩够不够用?日常生活用品需不需要购买?作为一名网格员,排查、登记、上报是她每天要做的必修课,除此之外,给居家隔离人员“跑腿”送物资、送温暖也是她的日常任务。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积极向好,郑思敏的生活和工作也逐渐恢复了正常。她说:“前段时间太忙了,几乎都没时间和家人聊聊天、说说话,现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我也可以稍微陪陪他们了。希望疫情快点结束,生活尽快走上正轨。”
新闻推荐
“文物医生”复活江口沉银出水文物修复后的银簪。修复后的金爵杯。修复前的银簪。修复前的金爵杯。修复后的木鞘。修复前...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