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葡萄成增收致富大产业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之彭山篇
成片的葡萄棚形成了彭山独特的产业风景线。彭山画家合作绘就“寿山山水秀 十里葡萄香”长卷,展现秀丽的彭山。游客在葡萄园体验采摘乐趣。工人正在给葡萄补充水分。种植大户交流经验。“以节促游、以游带销”——彭山葡萄采摘节推动葡萄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王莉 文/图
十多年前,这里曾被专家认定为不适宜种葡萄的地方;十多年后,这里不仅成了葡萄产地“新贵”,这里的葡萄还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这里,一颗颗小小的葡萄唱起了“乡村振兴 产业致富”的时代旋律。
“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近年来,彭山区通过扶产业、搭台子、定政策、引技术、改品种,顺势而为造就了彭山葡萄上亿产业。如今,葡萄已成为彭山一张响亮的名片,香飘世界。
A
规模化: 小葡萄大模式 做大彭山葡萄产业
“彭山种植葡萄历史悠久,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有零星种植户,但一直未成规模,而且大多种植的是巨峰,品种单一,质量也不好。”观音镇果园村村支部书记李永伟表示,在那个年代,当地农田还是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为主。
2000年,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2008年,果园村进行了一次产业结构大调整。“到龙泉驿参观水蜜桃、去大邑参观蓝莓……当时,我们的村社干部和思想前卫的党员干部还特意组织考察团到周边市区学习考察,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在村里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李永伟说,确定好产业项目后,村里便开始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进业主10个,包括当时的种植大户和创业大学生等,给予他们优惠政策,让他们在土地上大展拳脚。
而这批人正是彭山葡萄产业的“先行者”,他们通过不断引进技术、改良品种、扩张种植、规范标准,逐渐成为致富能手。
示范效应带动发展。在这批“先行者”的带领下,通过“传帮带”种植葡萄的人越来越多,通过葡萄种植致富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果园村成为该区现代农业示范村,并开始向全区辐射,其中还形成了以观音镇果园村和公义镇马林村、红旗村为中心的2个葡萄万亩示范区。据了解,目前,彭山葡萄种植面积超3万亩,产值已达到4亿元;家庭农场500多户,并组建了“家庭农场联盟”抱团发展。
如今,在观音、公义两镇,一眼望去葡萄棚连区成片,形成了彭山独特的产业风景线;每年仲夏,优质、高端的葡萄相继成熟,与川流不息前来采摘的游客们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B
标准化: 技术为先政府扶持 种中国最好的葡萄
走进彭山区果怡农业公司的葡萄园,一大片现代化葡萄产业蔚为壮观。葡萄园的大棚外有一个白色装置,上方标注的“葡萄物候监测站”几个大字特别显眼,一旁的电子显示屏上,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等数据一目了然,实时监测、动态显示。
“这是小气候自动监测系统,我们会根据实时数据调节棚内气候。”果怡农业公司董事长杨志明说,“现在有了这个监测系统,我们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进行环境调控,让葡萄园里的30余种葡萄分别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生产出最‘巴适’的葡萄。”
要想生产出品质更好的葡萄,除了生产技术前端引领之外,还要做好后端品质保障。为此,彭山区着力构建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体系、冷链设施齐备,已建成李密果业、天鑫农业、果怡农业三个果品产地初加工与冷链配送中心,年处理果品5万吨以上,产地初加工率达到90%以上。
同时,该区严把农产品品质关,先后出台了各种葡萄产业规划方案,要求园区按照生态农业理念,以自然隔离带筑造起无污染环境的“生态葡萄园孤岛”,确保葡萄的有机品质。“当前,我们所有种植户都在努力按照区上的要求,打造放心、安全、优质产品,力求将葡萄产品做到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杨志明说。
从2012年起,彭山区连续7年选送葡萄样品参与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并获奖;2015年,“彭山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地保护称号;2016年,获评农业部名优特新农产品……一座座金杯,让彭山葡萄光彩照人。而这背后,正是彭山葡萄产业标准化发展的成效。
C
品牌化: 引进来走出去 擦亮葡萄发展“金名片”
共品甘美葡萄,共赏田园风光。今年7月25日,2019年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暨彭山第十届葡萄采摘节如期举行。期间,开幕式表演、乡村振兴成果展、农产品品质品牌发展研讨会、葡萄采摘趣味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商家市民好评。
近年来,彭山区以“种中国最好葡萄”为目标,努力打造彭山标志性特色产业。其中,“以节促游、以游带销”已经成为彭山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名片的缩影。该区通过政府搭台唱戏,持续不断举办葡萄节,游客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彭山葡萄节已连续举办十届,一届比一届精彩,已成为该区的重要节庆活动。
引得进来,还要走得出去。“除了举办葡萄节吸引商家,我们还借助‘彭山田野·礼’‘彭山耘集’等公共品牌,对彭山优质葡萄进行销售。”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精选的优质葡萄通过各个公共品牌进行销售后,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彭山葡萄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仅如此,彭山还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自己的品牌。据了解,2010年起,彭山区对在示范区内新发展优质葡萄的业主或农户,实行以奖代补,给予每亩200—600元的补助;对新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专业合作社或业主,区财政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5千元奖励;对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给予5千元—1万元奖励。
彭山迅速成为南方葡萄避雨栽培标杆性产区,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的葡萄品牌。目前,“果怡”“彭祖”“紫红园”“绿逸”等一批由葡萄园主自主建立的葡萄品牌,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东风,充分向外展示着彭山葡萄的美味。
“品牌让彭山的葡萄附加价值更大,让彭山的小小葡萄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区还将在产地粗加工、农产品包装、形象设计、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完善,让彭山葡萄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杨志明
传承“工匠精神”
种出中国最好的葡萄
“种中国最好的葡萄,卖全国最贵的葡萄!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带动群众增加收入,实现群众创业致富。”这是被彭山人称为“葡萄大王”的杨志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彭山区,杨志明不仅是葡萄种植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彭山葡萄发展的领航者。
1989年,只有19岁的杨志明开始在家乡观音镇文昌村种植葡萄。“在那个年代,粮食的价格远不及水果,那时候的大米才卖2毛钱一斤,但葡萄却能卖到2.5元一斤!”巨大的差价利润,让杨志明欣喜不已。于是,他在自家的地种起了葡萄。
后来,尝到葡萄“甜头”的杨志明,承包了4亩地,一门心思扑在葡萄种植上。直到2002年,他的葡萄园终于有了规模,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积累,杨志明开始琢磨,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发展葡萄种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更多种植户参与进来。
2007年,杨志明与几个合伙人到观音镇果园村流转了60多亩土地,就这样开启了果园村的葡萄种植之路。从普通农民到身家逾千万的企业董事长,杨志明的蜕变同时展现了彭山葡萄发展的巨变。
“早期种葡萄,都是采用露天的方式,完全没什么技术,但那时的病虫害相对较少,产值比水稻要强一些。后来,我通过自费考察学习了很多先进技术,然后再一一在自己的果园里进行实践。”从最开始的葡萄袋子到大棚避雨栽培、反光膜覆盖,从简易水肥一体化到滴灌技术……杨志明30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种植一线,用“工匠精神”把好灌溉、施肥等每一道关口,最终成就了他的“葡萄王国”。
随着彭山被列为全国第二轮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四步流转,三方受益”土地流转机制等政策也相应出台,果园村的葡萄产业发展逐渐壮大。全村90%以上的土地流转了,村民都跟着杨志明种起了葡萄,他无偿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分享给了种植户,每年开展10余次培训,印发技术资料上千份,帮助周边农户发展葡萄种植。
“如今,我们先后引进和培育30余个葡萄品种,探索、总结出大棚避雨栽培、Y型水平架、水肥一体化等葡萄种植新技术,实现了葡萄种植的技术提升。”在杨志明心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标准,任何技术的投入都要以无公害、绿色优质的葡萄生产为前提,这才能种出中国最好的葡萄。
新闻推荐
传承“跃”古今 非遗“活”起来 留住寿乡记忆 彭山传承文化薪火的生动实践
竹琴表演《李密还乡》。核心提示“百岁老人神州贯,忠孝文化代代传,幸福生活在今朝……”10月19日,眉山会展中心热闹非凡,在这...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