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肥肠捞饭 郭平

眉山日报 2019-01-25 07:02 大字

彭山老城区的新南街已经不“新“了。但徜徉其间,仿佛有一种馨香溢出来,令人味蕾蠢蠢而动,满口生津的感觉妙不可言。这是老彭山人对南巷街口对面那家“家常肥肠”的记忆,历久弥新。

小店很小,小到只能放下两张小方桌,接踵而至的食客甚至将多余的桌凳挪上了过道。店主是个中年人,个不高,精瘦,上唇留着一道浅黑的胡须,看上去有些冷硬而执拗。

记忆中的那家小店,在彭山众多食客中口口相传。有说是因为不卖说三道四的客人而有名,有说是为了快点卖完喝茶打牌不卖烧酒而有名。但我当时总认为,都是店主脾气怪而已。也算好客的我,那些年每每接待客人,总会带去这家店品尝。都说到店吃两碗,一碗吃肥肠,一碗和着肥肠汤,就叫“肥肠捞饭“,加上一份凉拌竹笋,那味道简直“不摆了”。

不知什么时候这家小店关门了,或许就是几天的功夫,再也找不到了。有人说老板改行了,有说他不愿招服务员所以没人干活了,还有的说独门手艺传男不传女,自家是女儿没办法……后来终于知道,店主真是为了记忆中的味道而关门,做不好就不做,不能“将就“坏了名声,那么决绝,没有勉强。我对他油然而生一份敬意,而此后也接了不少想再去光顾友人的电话,大都扼腕叹息,很多人再也不来了,也有来的,去了不少其他店,却再也没有“感觉”。

细细想来,“家常肥肠"还真有他的“道道"(秘诀):第一是鲜。不管是猪肠还是鸡血,都是当天一大早在宰杀点候着买,上等新鲜的。第二是净。回到店里,先用温水泡一会儿,时间到了用手工将表面的油腻去掉,放入凉水锅里焯一下,再切成段状或块状。第三是脆。在小的蜂窝煤炉上,一锅只能烧两“笼"肥肠,也不知道他为啥不换个大锅多赚钱。烧好了,敞着温在锅里,客人来了盛上桌,碗不大,加上几瓣拍得烂烂的生蒜。第四是亮。红汤汁水,色彩艳丽,咸而不腻,依稀能照见人影,细品慢饮,耐人回味……真是食在彭山,味在民间!

新闻推荐

突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推进专项整治行动 彭山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综述

本报记者王允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彭山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于2018年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一年的扎实工作,目前已...

彭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