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福寿 耄耋老人 与竹琴相伴70余载 不老彭山,如歌的行者

眉山日报 2019-01-22 07:20 大字

结缘竹琴七十余载。年轻人向夏福寿学习竹琴弹唱。

本报记者 马诗雨 文/图

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一般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奏者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早在19世纪末,竹琴就被传入谢家,谢家竹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11年,谢家竹琴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住彭山区谢家镇的夏福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琴表演的传承人,88岁高龄的他也是当地年龄最大的谢家竹琴艺人。近日,在谢家镇夏福寿的家中,他告诉记者,竹琴技艺已然和自己的生命相连相牵。

执琴70余载 一生相伴不言弃

追溯竹琴的历史,在光绪三十四年《叙永永宁县合志》中“又有一对云车扶,竹琴羌笛声调粗”,便是对竹琴的最早记载。它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源于商朝,又叫道琴,最初为道士们劝善说道、传播道教思想的一种辅助器具。此后发展为以身口相传记录昔日人们的生活故事,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智慧结晶。相传在《八仙过海》里的张果老,身背的就是道琴。

据夏福寿讲述,竹琴最早是由一位谢家人汪向家带入谢家的。1890年,汪向家在外学艺归来,就开始表演于谢家各处茶馆客栈,深受当地百姓喜爱。1934年,谢家人杨部清在竹琴艺术的感染下拜师于汪向家,学习竹琴演唱艺术。到1945年,十几岁的夏福寿又向杨部清学习竹琴演唱,后又跟随成都一艺名叫九根妹的竹琴艺人深入学习竹琴技艺,使谢家竹琴艺术得以传承至今。直至今日,与竹琴相伴70余载,夏福寿一生都未有放弃的念头。

“谢家竹琴不仅在彭山享有名气,更是在全国也备受关注,199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到谢家镇采访录播,2009年登上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说着,夏福寿小心翼翼地取出自己的竹琴:一根约80厘米长的竹筒,外表被油漆粉饰得光亮如镜,一端蒙上了鼓皮,用普通油纸包了起来,还有两根用竹片加工成的一端带弧形的简板,就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琴。

演奏时,他将竹琴斜抱,右手中指和食指拍击竹琴下端敲出节奏,左手拿简板,在碰击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再搭配唱的唱词曲调,演绎了一场完整的竹琴演奏。

“非遗”进校园

推动竹琴传承

“彭山古城武阳郡,忠孝之邦早有名。汉朝张纲把忠尽,为国尽忠留芳名……”唱着自己创作的《长寿之乡话古今》,夏福寿如痴如醉。中气十足的歌声,配以浑厚悠扬的竹琴拍打节奏,让听者似乎到了戏台,又像是回到了那个竹琴流行的时代。

“以前只要我一弹唱竹琴,立刻会有一堆人围过来。后来听的人越来越少,我也只有自娱自乐。”夏福寿说,如今喜欢竹琴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不喜欢竹琴,更不要说有人来学习竹琴这门技艺。因此,如何将谢家竹琴技艺传承下去,成了他最大的担忧。

20世纪90年代,通过彭山区相关部门的努力,寻找到15名喜爱竹琴演奏的谢家当地人拜夏福寿为师。彼时,夏福寿手把手、一对一,将所有技艺精髓悉数教授。

而为了使彭山这项省级“非遗”项目被更多人熟知和大面积传承,彭山区文化部门又想了一个办法:把谢家竹琴带进校园,由夏福寿的徒弟到学校教学。2013年,通过“一校一品”计划,竹琴走进彭山区某小学。2014年,由该校28名小学生编排的少儿竹琴表演唱节目《我的家乡美》,在全国7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我希望谢家竹琴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热爱文艺表演的年轻人愿意学习竹琴,我也感到很欣慰。只要需要我,任何时候我都愿意尽一份力。”夏福寿说。

新闻推荐

打击非法拼装营运三轮车 排查交通安全隐患

本报讯(记者马诗雨)为严厉打击道路旅客运输非法运营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平安出行,1月11日,彭山区公义镇联合镇城管办、社区...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