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困帽” 走向致富路 一个市级贫困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眉山日报 2018-11-23 07:20 大字

义和乡悦园村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义和乡政府供图)

本报记者 孟飞

彭山区义和乡悦园村曾经是市级挂号的“贫困村”,如今该村成功摘掉“贫困帽”,还被评为“省级四好村”。从“市级贫困村”到“省级四好村”的蜕变,该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今有什么新的变化?11月20日,记者来到悦园村,探寻该村的乡村振兴之道。

种植猕猴桃

贫困村“变身”四好村

当天上午走进悦园村,整洁干净的道路如玉带般在乡间田野里穿梭,道路两旁漂亮的小洋楼一栋接着一栋,田野里大片的猕猴桃树下,群众正在修枝,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呈现在眼前。但如此美不胜收、水果成片的悦园村,多年前还是一个市级挂号的“贫困村”。

前些年,悦园村因为资源匮乏、水源制约、产业落后等原因,始终没有寻觅出一条有效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据了解,2011年以前,该村产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高附加值的水果业和养殖业在该村的发展几乎为零。

调整结构,引进产业,成为悦园村振兴的唯一路径,也成为村民增收致富主要手段。2009年,该村在区委、区政府以及义和乡的指导下,多方调研,决定在当地试种需水少、市场价高的猕猴桃。2011年,该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植猕猴桃1200余亩。

随着猕猴桃试种成功,该村开始加大种植,如今已经接近4000亩,村里90%的村民从事着与猕猴桃产业相关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猕猴桃产业,当地政府又投资硬化生产道路、新建沟渠、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并组织猕猴桃种植培训,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乡村的巨变。2017年,该村猕猴桃实现亩均产值2万元,总产值达750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产业5户共27亩,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务工200余人,贫困人口务工单项增收200万元。如今,悦园村除了大面积种植猕猴桃外,优良的晚熟柑橘种植也达到1200亩。

多方扶持

贫困户“摘帽”奔小康

产业来了,人就富了。34岁的何红群就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何红群有一个11岁的女儿,因患先天性脊柱弯曲,站立困难,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为了给女儿治病,何红群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并欠下了不少外债。因此,何红群一家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对女儿的病更是无计可施。为此,村里决定帮助何红群通过种植猕猴桃脱贫。

2013年,悦园村通过向区级部门申请,为何红群争取到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并帮助她流转土地。同时,当地政府出资补贴桩子钱,还组织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何红群种植猕猴桃达10亩。2016年,何红群家的猕猴桃开始挂果,终于拥有了第一笔自主收益。

后来,相关部门还将何红群的女儿送到省医疗扶贫定点医院进行手术,并通过争取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免除了全部手术费12万元。2017年,通过辛勤劳动和精心管理,何红群种植的猕猴桃每亩纯收入达到了七八千元。今年,她家的猕猴桃产量颇高,比去年收入多了近万元。

如今,何红群家通过种植猕猴桃,加上丈夫在外务工收入,家庭年收入接近10万元。

贫困户通过种植猕猴桃走上了脱贫的道路,种植大户也通过猕猴桃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村民李建群的家庭农场总共157亩,种有猕猴桃,柑橘、柚子等水果,今年夏天单猕猴桃产量就达到20万公斤,产值400余万元。看到猕猴桃种植带来好效益,且市场前景广阔,李建群的女儿辞掉成都某大学教师工作,回家干起了电商,专心卖猕猴桃,试营业期间就卖出去2.5万公斤。

悦园村党支部书记周留德表示,接下来,该村将突出抓好猕猴桃产业,力争种中国最好猕猴桃,在培育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下狠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猕猴桃产业标准、农资、技术、品牌、销售“五统一”,加速悦园村乡村振兴事业快速发展。

新闻推荐

采取逗硬措施 公开审理“老赖”

庭审现场。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刘树军记者孟飞文/图)11月15日,彭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该区首个拒绝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案...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