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文物透露了张献忠大西政权哪些秘密 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工地领队刘志岩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绵阳市博物馆将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就今年4月12日结束的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取得的成果举办专题讲座。
“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是四川省内首例水下考古,出水文物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出水文物与张献忠及其建立的大西政权究竟有着什么的关系?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公共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工地领队刘志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本次考古发掘出水文物承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背景进行解读。
■记者张登军
发掘难题围堰铸起三道防水防线
“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是四川省内首例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例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2016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2016年12月,围堰竣工,2017年1月15日,考古队正式入场考古发掘。
岷江水流不断,为解决发掘现场渗水的问题,在大围堰里面,根据考古发掘范围,开挖小围堰,再用水泵将水抽排出去。发掘现场还有场镇的生活污水渗透。于是又开挖了两条导流渠,再抽排出去。在发掘过程中,还是有水渗透。考古人员就再挖围堰,发掘到哪里就把围堰修到哪里,这样筑起了三道防线,为考古发掘提供了一个相对干燥的发掘环境。
考古成果金器数以千计银器数以万计
这次水下考古发掘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出水文物超过3万件。
截至4月12日,“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出水文物3万余件,“西王赏功币数以百计,金器数以千计,银器数以万计”,有1000余件与张献忠有直接关系,包括有大西、大顺、西朝、西王赏功等文字的钱币、金册等。
在数以万计的银器中,以银锭为主,多数都是五十两的银锭,且数量庞大,是目前国内考古中发现银锭体量最大的一批。
随着岷江水位上涨,“江口沉银遗址”第一轮考古发掘于4月12日结束。目前,考古人员正对出水文物进行整理,同时在周边开展考古调查,为下一步发掘做准备。
价值解读多点聚集还原大西政权面貌
历史上,有关张献忠在成都建立的大西政权没多少记载。但刘志岩认为,此次出水的部分文物,成为还原张献忠大西政权面貌的实证。
张献忠是陕西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起义,1644年攻陷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率军与明将杨展激战于江口,张献忠的战船折戟沉沙,留下“沉银”传说。当年11月,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身亡。
刘志岩介绍,在“江口沉银遗址”发现有张献忠册封妃嫔的金册,有明确的年号,是研究大西政权内官制度的有力证据。五十两银锭上有年号、重量、用途、税种及铸造者,透露出张献忠大西政权的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信息。同时,罕见的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真实地反映出大西政权的军功制度。
刘志岩称,根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很多人将“张献忠妖魔化”,认为他是杀人魔王,对政权不在乎,但上述文物证实,他建立大西政权后,在官员封赏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举,算是对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纠正。
历史分析印证张献忠大西军转战线路
值得注意的是,“江口沉银遗址”出水的银器“数以万计”,以银锭为主。刘志岩介绍,这些银锭除了少量有“大西政权”字号外,其余多数都有全国各地府库的铭文。从铭文可以看出,这些银锭分别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等地,有几块银锭上刻着两任四川巡抚的名字。同时,现场还发现了明王朝册封的金册、银册等,详细记载了封王的时间、地点、原因等。
此前有专家解读称,张献忠率军转战中,对沿途的官府、皇家宗室和地方官绅的财产统统收缴。其中,1641年张献忠大军攻下襄阳,没收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的所有财产,仅发给饥民的银子就达50万两。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没收楚王朱华奎数百万的金银,装运的车就达数百辆。
刘志岩介绍,这些文物上的地域铭文,可以将张献忠转战的线路联系起来。对于有四川巡抚名字的银锭,虽然目前还没有准确的依据去解释,但也应该是张献忠在战争中抢夺而来。
背景分析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的实证
刘志岩介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颁布条令,不允许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后来因储备金不足,纸币越印越多,造成纸币贬值。到明代中期,朝廷逐渐认可白银的货币功能。
“大明王朝是世界上的经济中心,当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后,全世界的白银都向中国流通。”刘志岩介绍,到明代中后期,明王朝集中了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银,成为“白银帝国”。
如此数量的白银,来自哪里?刘志岩认为,除了本国自有的外,当时的白银主要来自葡萄牙、墨西哥、日本等国。此次考古发现的白银,也不排除有来自国外的可能。如果对这些白银进行技术鉴定,或许还能找到当时国际贸易的证据,探寻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线索,由此可以分析明朝的经济、贸易制度的模式与变化。
技术解读高科技溯源文物原始状态
刘志岩介绍,本次考古发掘是在水面以下开挖,有的深度有6米左右,且河床表面都是鹅卵石,如果采用传统的考古发掘手段根本无法完成。因此,考古工作者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通过三维影像了解河床结构,从河床的不同形态分析沉银区域,再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还通过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对每一件文物进行定位记录。通过这种技术手段,溯源每件文物在出水前的原始状态。刘志岩称,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可以保留文物在水下的分布、原始状态,这对将来文物的展示、利用提供最基础的数据。
刘志岩介绍,在考古发掘中,还同步进行三维扫描、航拍等手段,记录文物出水的全过程。同时,“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坚持一边发掘一边保护的原则,对文物出水前的湿度、饱水量、含氧量等生存环境进行检测,避免出水文物受到二次伤害。
新闻推荐
市区各部门、单位、个体工商户、居民户:按照市区爱卫办的统一安排部署,眉山市于2017年6月开始到11月底,由专业消杀服务公司对中心城区(含东坡区、彭山区、岷东新区、金象化工产业园区)63.1平方公里范...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