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侍母 展现孝与和 全家96口人 年龄总和3850岁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百善孝为先。在眉山市彭山区,有这么一户人在当地颇为有名,7个子女轮流照顾百岁母亲,加上孙子、曾孙、玄孙等,百岁老人梁学华一家96人,年龄相加达到了3850岁。其中,105岁的梁学华,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令周围人称道的,是这一大家子家风和谐,从不吵架,七个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子女悉心照顾着105岁的老母亲。
3月7日,星期二,彭山区观音镇曾家村,百岁老人梁学华家门前,二十多亩油菜花陆续结籽,温暖的阳光照在上面,一摇一闪,仿佛让人看到了丰收。
天气好,梁学华的家中也十分热闹。这天,梁学华的小儿子曾国全把6个哥哥姐姐都喊回来,中午一起聚餐。“妈妈喜欢聚,只要妈妈要求,我们兄弟姊妹就回来。”尽管年轻人要上班,小娃娃要读书,很多人没来,一家子还是坐了整整三桌。
其乐融融 细节之处见孝道
有着多年酒龄的梁学华,最近几年都没喝酒了。“妈妈这两年身体没有之前好,自己就不喝酒了。”三女儿曾玉蓉告诉记者。
这一天老人也没喝酒,看到子女们陆续到齐之后,她只说了4个字:“摆起摆起!”老六曾国均马上就懂了,赶紧拿来妈妈的最爱:麻将。
阳光下,4位老人围成一桌,开始“挖内财”。梁学华点上一根烟,坐在旁边,安静地“抱膀子”。
其实老人并不会打麻将,不过谁赢谁输她心里却很明白。“妈妈还是比较偏爱幺儿,看到小儿子赢钱都要开心些。”曾玉蓉说。
知道老母亲喜欢看打麻将,子女们回来总要“战斗”一番,一战两个多小时,输赢不大,最重要的是母亲开心。
“听着麻将声,看见这么多人在,她就喜欢那种热闹的感觉。”曾玉蓉说。其实孩子们心里明白,年纪大了的母亲内心越来越像个孩子,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大家在一起,一则沟通感情,重要的是安抚母亲,让她开心。
看着儿女们打麻将,梁学华还喜欢吃点零食。“玉彬,快把糖放我嘴里。”梁学华边看边给大女儿曾玉彬说。
“瓜子、花生、核桃天天要吃,即使没有牙齿,也要放进嘴里慢慢磨。牙床都磨起茧了,还是挡不住这张‘好吃嘴\’。”曾玉彬笑着打趣。喂给母亲的零食,子女们总是用手掐得很细,方便她品尝。
曾玉彬说,母亲38岁那年,坐月子期间,患上了“打摆子”。“当时全身发冷难受,妈妈只有不停喝开水,可能是开水对牙齿刺激太大,月子过后她就开始掉牙齿,不到五十岁牙齿就掉光了。”
等到子女渐渐长大,孩子们曾找医生为母亲安装假牙,但由于梁学华长期用牙龈咀嚼,牙床已经磨平,没法再装牙了。
如今,子女们在家后院开辟了一片菜园,莴笋、莲花白、西兰花种了一片,不远处还有鸡窝,喂了3只鸡1只鸭子,这些食物专供母亲食用。每天选几样菜,白水一煮,就成了老人最爱的菜,清甜可口,关键是好咬。鸡鸭也是偶尔杀一只,全部清炖,肉要炖烂炖软。
照顾母亲 79岁女儿夜里抱老母下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梁学华的老伴儿去世,她便一人独居,住处离小儿子家很近。“母亲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她觉得自己一个人住,可以多做些事情,不想闲着。”曾玉蓉告诉记者。
直到九十多岁时,梁学华依然独居,自己做饭。饭后,梁学华喜欢散步到村头广场,跟着大家跳几段坝坝舞。
3年前,梁学华的身体比之前差一些了,不再去跳坝坝舞了。7个子女聚到一起,商量怎样照顾母亲。“爸爸20年前就去世了,妈妈一直跟老七生活。”曾玉蓉说,“当时老七也快60岁了,一个人照顾不过来,我们就商量一起照顾。”
几个子女很快合计好。大哥、六弟、七弟每人每年出12000元,供母亲养老。由于大哥已年过八旬,身体不好,不参与夜间照料。6个子女每人每月照顾妈妈5天。
梁学华的卧室内摆放着一张大床,一张小床。“妈妈睡大床,我们就睡小床,平时分开睡,冬天天冷就一起睡。”一日三餐,端茶送果,在梁学华面前,6位都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显得神采奕奕。
梁学华的大女儿曾玉彬今年79岁,家住成都八里桥,每隔两个月,儿子就要送她回彭山,睡10天那张小床。“白天都还好,晚上妈妈爱起夜,最多的时候要起10多次,每次都要抱她下床。”
新闻推荐
(许德英)5月9日,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立市”战略部署,助推眉山市彭山区“文化小城镇建设”,眉山市彭山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视察了全区“文化小城镇建设”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委员们先后视察了...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