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奔小康路上不让一户村民掉队 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不等不靠

四川科技报 2016-05-20 07:26 大字

[摘要]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不等不靠

没有政府项目支撑,村民自筹资金30万元投入全村土地整理;道路沟渠占用村民土地和房屋,无一村民提出一分钱的青苗补偿、自觉拆掉多年空置房屋;多种股份制合作投资350万元,启动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改造全村低产林,在短短一个月时间,村民们自觉砍掉6.66公顷低产低效杂竹林。

5月10日,记者在山祠村看到,刚刚竣工的路基工程让全村的道路规整有序顺达通畅。“我们按照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布局要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对全村道路进行了规范,完成60多条路的路基工程,埋设涵管700多根,30多万元的投入全由党员干部带头捐资和村民自愿集资。”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村支书王长安告诉记者。

参观学习

确定发展方向

3月,山祠村组织全村120多人前往东坡区的悦兴镇元宝村、白马镇龚村和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等地参观学习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回来后,全村召开村民大会,谋划山祠村的未来发展。看到别人发展得这么好,大家动心了。可是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

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土地问题。王长安说,山祠村耕地面积仅有130公顷,基本农田不能动,而全村可开发利用的闲置宅基地、空旧房、院坝地、林荫地以及低效的竹林地竟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成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最大潜力和土地来源。

自筹资金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认准这一可利用优势,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村一方面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入手,靠干部和村民捐资、集资投入30多万元,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60多条路基工程,埋设涵管700多根共1400多米,整理出100米一条路、一条沟规格的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采取置换土地方式,仅去年以来,村民就自愿砍掉低产低效林竹6.66公顷,加上拆除闲置旧空房、改造林荫地、鸡啄地、院坝地、荒边地,全村总计可新增加耕地106.66公顷,形成整体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进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祠二组村民刘明亮进城居住多年,老家的住宅一直空置。在这次土地整理中,村道需要从他家经过,他毫不犹豫地拆掉了自家房屋,“不能因为自己一户人影响了全村的发展。”“要是没有村民这样舍小家、顾大家、识大体、明大局,全村这些工作不可能有这样顺利。”村主任潘碧蓉感叹说。

王长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通过土地整理新增了近一半耕地,而将这部分耕地流转出去,全村年可增加60~70万元的收入,“也就是说村民们不用劳动,就能让全村新增几十万元的收入,账算清楚了,大家怎么会不乐意?”

旅游观光

产业扶贫奔小康

更重要的是新增了土地,促进全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启动。王长安说,全村利用集体资产入股等多种股份制合作形式,总计自筹资金达35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1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1000平方米的文化院坝,打造1.33公顷集水果采摘、音乐喷泉、游玩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带。“这只是起步。”王长安介绍,接着村上还将发展花卉和果树,建观光道、农民新居,同时建一个村级大型果蔬、花卉等批发市场。这样,过去村里空巢老人的就业养老问题得以缓解。

“一个人富裕不是真的富裕,要全村人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王长安说,如今山祠村还有***户26户,抓住产业脱贫关键,村上专门调出部分土地,让贫困户集中种植优质葡萄、火龙果等水果,并分配贫困户管理,促进收入水平提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户村民掉队。

(陶广汉 席涓 王丽霞 本报记者 苏文保)

新闻推荐

四川农村改革将多点突破

(紧接1版)记者了解到,今年农业部、中央农办等13部委批准的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四川就占了4个,是试验区最多的省份,分别是成都市内江市市中区、巴中市巴州区、眉山市彭山区4市(区)。发展现代农业...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