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一书记”提升基层发展“软实力”

四川日报 2015-08-04 09:52 大字

□邱文清 本报记者 袁丽霞

7月28日,丹棱县双桥镇梅湾村三组平整的水泥路上,果农唐金友站在一辆大卡车旁,乐滋滋地跟买桃子的商贩算账。“以前种桃子既愁长不大、不好吃,又愁运不出去,烂在树上。现在桃子品质好,水泥路修到了地头,大卡车开进来载着就走。这多亏了‘第一书记\’。”

他口中的“第一书记”,是丹棱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尤高均。三年前,他到梅湾村上任,与村干部一起,累计争取各种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梅湾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其中改建硬化道路5.18公里,整治渠道6.2公里和山平塘4座,帮助果农品改水果2000多亩,才有了唐金友说的变化。

“第一书记”为何成“香饽饽”?

日前在丹棱县召开的第二批“第一书记”见面会上,有52名县级部门“一把手”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比三年前首次选派时增加了18人。而首批34名“第一书记”中,除了9名因工作岗位调整、退休或调离丹棱外,其余25名均继续任职。

“钱往下投,人往下走,服务往下沉”。丹棱县委书记钟维钦介绍,经过三年的实践,“第一书记”成了农村“香饽饽”,各村都竞相要求留任。这也是县委在第一批继续留任的基础上,还要增加选派名额的重要原因。

在首批“第一书记”走马上任时,该县提出明确要求:要按照“引领不替代”的原则开展工作,明确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考核体系。

曾有多年乡镇党委书记经验的彭山区社保局局长彭杰,被派任谢家镇石山村“第一书记”,上任后正好面对换届后的新班子,经验不够。为了确保“传帮带”起到效果,彭杰每周四固定到村工作,手把手教村干部工作方法,进组入户带头帮困难户干农活,多方协调争取资金,改造村民反映强烈的村道。

三年来,34名“第一书记”共帮助所在村解决遗留问题570个、每个村实施项目平均达3个、人均纯收入均破万元……首批“第一书记”交出的满意成绩单,让其他村的干部群众羡慕不已。

今年以来,眉山实施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千人计划”,从市、区(县)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对象、优秀选调生、优秀党务工作人员中选派1000人,到村(社区)和两新党组织任“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或党建指导员,每批次派驻1-2年时间,目标直指基层组织骨干队伍全面过硬,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书记”优势在哪里?

“第一书记”到村,优势在哪里?

“对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夯实党在基层群众的基础效果明显。他们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协调整合资金项目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上的成效,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让他们对基层党组织更信任。”石山村村主任熊海洪这样评价。

青神县南城镇大兴村党支部书记韦祥也表示,希望对基层发展有帮助的“第一书记”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

不光得“有钱有阵地”,“第一书记”的到来,更是一种“软实力”的补充。按照眉山市“千人计划”,“第一书记”、支部书记主要下派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民生问题改善真正显出成效,以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党员群众,同时还要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的培养管理,同时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为重点实现村务管理的民主决策和规范运行,逐步提升农村(社区)发展“软实力”。

眉山市委组织部部长姜怡认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千人计划”,一方面是立足一线实践锻炼、储备一批年轻干部,另一方面也期望通过“第一书记”的示范引领,起到党组织凝聚人心,党员队伍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让基层党支部成为一个地方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新闻推荐

农民股份公司刚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又挂牌

眉山市彭山区新事连连团结村1271名村民占股七成变股东本报讯(刘树军记者袁丽霞)“今年果子结得不错,就盼着行情好,我们多分一点儿。”9月16日,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2组村民徐成东到村集体果园查看...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