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滔:和时间赛跑,抢救千年古床文化

眉山日报 2020-02-21 03:02 大字

杨滔正在打磨床花。床花作品。

□本报记者 周华 王琴 文/图

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象征夫妻祥和的龙凤呈祥、有辟邪送子之意的麒麟、寓意多子多孙的葡萄……在东坡区尚义镇龚村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里,一张张精美的中国传统古床雕工精美、精致典雅、厚重艳丽,令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

不知道的人以为这是走进了哪位雕刻大师的工作室,其实这是一位半路出家,却以复原古家具为己任、并对古家具上丰富的传统文化痴迷的人。他就是杨滔。

第一次拜访杨滔,是在一年前。2019年1月,本报以《杨滔“复活”古旧家具 成就非遗项目》为题,对杨滔放弃优渥生活,一心扑在抢救、保护和修复古代家具上的事进行了报道,被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推送转发,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时隔一年多,杨滔当初想要建立的民俗及床文化博物馆筹备得怎样了?近日,记者再次走近杨滔,听他讲述“抢救”路上的故事。

修复床花抢救历史

化腐朽为神奇修补“时光”

见到杨滔时,他正和工作人员一起整理古家具及床花的摆件。民俗及床文化博物馆的第一阶段建设,在他们的努力下已经完成。

随后,杨滔带领我们边参观边讲解,那些在展厅外屋檐下的撑弓、牛腿、脊等构件,都是他到民间收集床花时,保留下的明清古建筑的残片。作为旧物新用,他直接镶嵌在屋檐上,平添了几分历史沧桑感。仔细打量,横梁中精美的图案也是由一个个小的床花残片镶嵌而成,既巧妙又灵动。“这是今年我首次尝试设计建造的仿古建筑,一些零散的小古旧物件终于找到了‘家’。”杨滔说。

跨进展厅,眼前一个300余平方米的空间,摆放着雕有梅兰竹菊、文房四宝,鼓励子孙用功读书的架子床;厚重、艳丽,有“床中床,罩中罩”之称的古代婚床——拔步床;雕刻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吉星高照、松鹤长寿多种题材,供老人就寝的长寿床等。

聊起床花,杨滔打开了话匣子,指着床花讲述其文化及含义:“这串‘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这个雕刻着鹿、喜鹊、桃子等图案,寓意禄、喜、寿。”……在杨滔的讲解下,一幅幅精美的床花仿佛活了过来,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对生活的讲究和美学。

缘何情定床花?杨滔说,它们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中国古人的潜意识里,床绝非是一种睡眠工具,而是充满了无穷生活意趣的艺术品。床上繁复的雕花,精致的绘画,古色古香中流传着中国人骨子里的风情雅韵。而随着现代床的兴起,正在消失的不仅仅是古床,还有它所承载的生活美学和文化。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十余年来,杨滔不是奔波在抢救古床的路上,就是熬在修复古床的工作室里。

超越时空“对话”

用心捕捉历史声音

展厅一墙之隔便是杨滔的工作室,大约一百平方米的空间里,堆积了很多木板、家具边角、工具、大大小小的床花及门板等。谈话间,他拿出一件清朝的床花半成品,继续打磨形状。

记者不禁好奇,一张古床修复成功,需要多少道工序?如何在保留其神韵的同时,让古床焕然一新?

杨滔一边打磨一边告诉我们,工序要根据残损程度及大小等多种因素而定,一般分为拆解、清洗、去漆、打磨等近10余道工序。在修复过程中,则讲究“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不破坏它们的年代感,在新旧之间转换交替,做好取舍,精雕细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古床重新“复活”。

对于床花的热爱,杨滔可谓如痴如醉。他经常半夜睡到2、3点钟,灵感一来,立刻起床忙碌起来。他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多争取时间把它们一件件重新“复活”。在杨滔心里,修复床花,就像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只有用心发现它们,才能捕捉到历史的声音,还原场景,再现历史。

“它们都是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抢救性地保护起来真的要全部消失了,太可惜了。”杨滔说,为了让古家具及其文化不被历史淘汰,他在十年前做了一件大胆的决定,从汽修工程师“跳行”,只为抢救修复古家具及床花,让它们“起死回生”,继续以崭新的面貌流传下去。

传承技艺解读文化

匠心筑梦迎接新生

修复床花的动力,杨滔怎么也表达不完。他将这份理解和热爱全部倾注在了修复的作品当中。他希望通过建立民俗及床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床花文化,并读懂其中历史故事。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滔身体力行大力推广。过去一年,他参加展览,现场讲解,拓宽宣传普及面,将这项文化遗产向大众延伸。

近两年来,在修复古家具及床花的过程中,杨滔的建筑修复及造景能力也十分突出,于是试着尝试从事创意文化及设计。2018年初,他开始首次对外承接造景等工程任务。去年,他承接的尚义镇眉洪路白马生态民俗文化之旅线路的造景工程,将线路整体进行提升打造,融入当地民俗文化,让人耳目一新。不久前,他为眉山城区一旗袍店所做的床花造景,赢得业界的一致认可。

更让他引以为傲的是,2018年,他在中国泡菜城博物馆的改造升级工程中承接了3个造景任务,分别为清朝窗花、厨房、东坡家宴。他历时3个多月时间,经过精心打磨,用一道道繁杂的工序,将3个场景完美呈现。

“我只是古家具修复中的一个‘对话者’,我只是尽我所能去抢救修复它们。”下一步,他打算利用展厅后院的3亩多空地,构造古时生活劳作场景,还原当时的一些重要片段,让前来参观者能直观感受古代家具所带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唤起大众共鸣,共同保护这项正在消失的珍贵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眉山市慈善总会支出抗疫慈善款物 253万余元

本报讯(记者梁昊)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昨(19)日,记者从眉山市慈善总会获悉,疫情发生后,为助力全市打赢...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